西汉具有代表性的三座帝陵,是刻意改变祖制,还是另有深意?

学典历史 2024-05-04 18:12:39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在这之后,便开启了帝陵的营建。他亲自选好了万年陵寝之地,并将“咸阳原”这块风水极佳的宝地作为了皇家墓葬区,为子孙后代谋划了一块好的福地。

除汉高祖刘邦的长陵之外,还有十座帝陵均坐落在陕西西安,其中有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帝陵并未完全遵循祖制;它们分别是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汉元帝刘奭的渭陵以及汉平帝刘衎的康陵,这三座帝陵的主人是刻意为之,还是另有深意呢?

汉文帝刘恒——霸陵

诸吕之乱被翦灭后,刘姓宗室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周勃为首的开国功臣拥立了代王刘恒为帝。新君登基,便要开始着手帝陵的修建;然而摆在汉文帝刘恒面前的难题,不仅是母亲的葬处难以规划,就连自己的帝陵也无从下手。

刘邦的长陵以及继任者汉惠帝刘盈的帝陵都有一处共同特点,那就是帝后同葬在一处陵园,并且同茔不同穴。

刘恒继位后,母亲薄姬也成为了皇太后;理应与其父刘邦同葬在一个帝陵,但长陵已经葬了吕后,所以没有薄太后的位置。

西汉的帝陵遵循了“昭穆制度”,刘邦的长陵在左,为“昭”,其子刘盈的安陵在右,为“穆”,刘恒与兄长刘盈同为汉高祖刘邦之子,显然也没有合适的葬处;加之刘恒母子与刘邦的关系并不亲密,因此刘恒看中了皇家墓葬区之外的“白鹿原”,并将母亲葬在了此处,俗称“南陵”。

刘恒常年陪伴在母亲身旁,因此千秋之后将帝陵修在了薄太后附近;表达着死后也要在母亲身旁尽孝。虽然刘恒并未葬入皇家墓葬区,但也并没有违背祖制;刘邦生前制定的“陵邑制度”,在霸陵邑中也得到了体现。

所谓“陵邑制度”,就是守护帝陵的一个特殊区域;它的作用就是充当长安城的哨卡,抵御北方匈奴的袭扰。

除此之外,汉宣帝刘询同样没有入葬咸阳原,而是选择了咸阳原之外的杜陵原,原因与汉文帝刘恒类似。早年间,刘询因“巫蛊之祸” 流落民间,小时候常在这一带游玩,对此地情有独钟;千秋之后便与许平君共同葬在了杜陵,预示着死后也要与结发之妻在一起。

汉元帝刘奭——渭陵

刘奭是汉宣帝刘询之子,他虽然葬在了皇家墓葬区,但在位之时废除了沿袭已久的“陵邑制度”,因此渭陵并没有修建陵邑。刘奭为何敢废祖宗之制呢?

刘奭酷爱儒学,做太子之时便与儒生来往密切;并多次建议其父汉宣帝刘询多用儒生,不要动用严刑峻法。

刘询觉得此子太过柔弱,担心被儒生所误,甚至发出了“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预言;但因刘奭为许平君所生,因此迟迟下不了决心。

刘奭登基后,推行儒政,摒弃“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并多次任用儒生,最终将其父刘询打下的盛世消耗殆尽;新兴的地方豪强崛起,加之迁徙人口耗资巨大,天子也无法强行将他们迁往陵邑。

加之“昭君出塞”的和亲之举巩固了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因此陵邑也失去了“抵御匈奴”的作用;从汉元帝开始,之后的帝陵都没有再建陵邑了。

汉平帝刘衎——康陵

刘衎是西汉的末代君主,汉元帝刘奭之孙,是被权臣王莽拥立的少年天子;他的康陵有三处违背了祖制。

首先,康陵没有设置陵邑,其次,皇后陵的规模比帝陵大;除此之外,帝陵采用了两级收缩夯土形制,与其他十座帝陵均采用一级收缩夯土形制有所不同。为何康陵有这么多违背祖制的地方呢?

陵邑被汉元帝刘奭废除无需多言,主要看其他两处。刘衎9岁登基,15岁驾崩;此时他的皇后王氏还活着,因此后陵还在持续不断的修建,等到离世后后陵才算完工。其次,王皇后是王莽的女儿,后陵修得豪华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采用两级收缩夯土形制,或许是预示着王莽改朝换代之举。汉平帝驾崩之后,权臣王莽又扶持了一位傀儡——刘婴;就是为了自己不失时机地取汉朝代之。

这三座具有代表性的帝陵违背祖制,都有各自的深意;有的并非出自本意,如汉平帝刘衎的康陵,有的则是局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如汉元帝刘奭的渭陵与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对于这三座帝陵的主人,朋友们是否都熟悉呢?

0 阅读:184

学典历史

简介:学习历史,品读书中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