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上市企业广州最多的真相

黄埔圈圈 2024-05-18 07:00:39

自1994年1月6日,穗恒运A成为广州开发区第一家上市企业,到广合科技于2024年4月2日登陆深交所主板。

30年间,在黄埔区这块土地上,诞生了84家上市公司、万亿市值,崛起一支上市“黄埔军团”,打造了资本市场高地崛起的“黄埔样本”——

每6平方公里出产1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密度居全国前列,集聚了4.8万余家中小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层出不穷,以占广州6.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40%的工业产值、15%的GDP和17%的税收收入,贡献了广州近1/3的上市公司。

审视这片热土,揭开资本市场“黄埔现象”的内在基因和底层逻辑,或可资其他地区借鉴。

01 广州上市最活跃地区

“黄埔上市军团”在资本市场的崛起,始于1994年,穗恒运A在深交所上市。广州开发区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

截至目前,广州市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32家,合计市值约2.8万亿元,从二级市场募集资金超7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50%,科创板上市公司18家。

其中,广州开发区上市公司数量84家,占广州的比例达到1/3,位居各区第一,成为广州上市企业最集中、资本市场最活跃的区域。

医药、航空、乳业、洗衣液、芯片……广州开发区上市公司的产品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就业贡献了力量。

2022年,广州开发区境内外上市公司的总营收超过了3800亿元,毛利总计835亿元,相对于同期黄埔区GDP(毛利/GDP)的比值达到19.4%。

从创造就业来看,根据2022年年报数据,广州开发区上市公司的员工总数达到30.6万人,而《2022年黄埔区社会统计公报》公布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7.9万人。

若以此计算就业贡献,则上市公司贡献的就业人口相当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的28.4%,创造了近1/3的就业。

02 超4成上市公司为近5年新增

广州开发区上市公司不仅数量领先,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下,还呈现出数量增长快、硬科技成色足、创新驱动力强、产业带动力大、区域贡献度高等特征。

30年间,广州开发区上市企业广泛分布在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港交所、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国内外主要证券市场。

其中,A股占据主流,近8成公司在京沪深三大交易所挂牌上市。

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广州开发区上市企业IPO募集资金超过710亿元,获得了长足发展的资金支持。

其中,小鹏汽车成为募资王,2020年8月在纽交所上市的它,首发募资资金达到了103亿元;于2020年在港交所上市的蓝月亮集团,首发募资资金也达到了95亿元。

近5年,广州开发区乘势而上,借助注册制的东风,涌起上市热潮,新增上市企业占区内上市公司的比例超过4成。

其中,2020年新增8家,2022和2023年也分别新增8家和6家,百奥泰、洁特生物、迈普医学、慧智微-U等知名企业均在这一时段登陆资本市场。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上,广州独角兽数量增长最快,有22家,与杭州一起并列中国内地城市第四。其中,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独占7家,包括文远知行、如祺出行、奥动新能源、粤芯半导体等知名企业,显示这里崛起为独角兽培育的重要基地。

据统计,广州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已超过50%。其中,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有119家,约占广州市的一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有1092家,占广州市入选企业的30.5%;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占广州市的75%。

03 超7成为民企,科创成色凸显

从上市板块来看,主板公司在区内上市公司中占据主流,科创板公司也有10家,其中包括一批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

截至2024年3月,广州共有科创板公司18家,黄埔区数量占比超过一半,由此可见该区的科创成色。目前,科创板公司百奥泰的市值超过150亿元,慧智微的市值也有55亿元。

黄埔区的A股公司中,有27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其A股公司的比例接近一半。

其中,生物产业的战新公司最多,有9家;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公司分别有7家,新材料产业公司有4家。

截至2024年3月,A股共有5353家上市公司,其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有1771家,占比约为1/3。黄埔区战新企业比例远超A股平均水平,硬科技成色凸显。

此外,黄埔区有15家A股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包括安凯微、方邦股份、洁特生物等。

科创成色来源于其研发投入。2022年,黄埔区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总计超170亿元,研发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4.3%,相较2021年增加了近40亿元的研发费用,研发强度不断攀升。

近年来,黄埔区着眼于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正打造“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这里集聚了各类科研机构超1000家,拥有全省1/2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占全市一半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度和创新能力处在全国前列。

此外,黄埔区建成孵化载体总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孵化出洁特生物、禾信仪器、迈普医学、方邦电子等一大批优秀上市企业。

黄埔区近3年投入192亿元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1-2023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科目安排支出分别为64亿元、70亿元、58亿元,2022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更是达6.14%。

84家上市企业中,民企成为中坚力量。从企业性质来看,广州开发区民企占据主流,超过了7成。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黄埔区59家A股公司中,民企数量为44家,占比达到了75%。

黄埔区近4.8万民营中小企业家贡献了3个“80%”:全区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

04 从上市企业透视30年产业蝶变

从第1家到第84家,30年间,广州开发区上市企业源源不断涌现。每一个10年,都有代表性的公司涌现,受到资本市场青睐。上市公司的推陈出新,折射的正是广州开发区的活力。

30年间,金发科技、蓝月亮、南网能源等企业在这里发展壮大,成长为行业龙头;小鹏汽车、亿航智能、百奥泰、慧智微-U等科技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冉冉升起。

从行业分布来看,广州开发区上市公司来自21个行业,显示区内产业链较为完备。同时,其优势产业明显,在医药生物、机械设备、计算机、电子、基础化工等行业均有显著优势,与区内八大支柱产业呼应。

通过上市企业的成长轨迹与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区域产业蝶变的路径和生生不息的创新图景。

1994—2004年:穗恒运、南方航空等10家公司相继挂牌上市,国有企业占居主导,并逐渐成长千亿市值龙头公司。

2004年,广州开发区上市企业初步爆发,这一年,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公司敲开资本市场大门,如今,这些公司的市值均在百亿元以上。

2005—2014年:广电运通于2007年挂牌上市,计算机相关企业开始在互联网大潮中角逐资本市场。

民营企业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发力,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家用电器、医药生物、电子、食品饮料等行业全面开花,广州开发区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达到22家。

2015—2024年:这10年,广州开发区企业全面爆发,超过50家实现上市,这里逐步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高地。

且优势产业集聚明显,以万孚生物、金域医学、百奥泰、洁特生物为代表的医药生物企业集群加速形成,多家公司的市值超过百亿元,成为细分行业龙头,医药生物也成长为当地的百亿级支柱产业;

以视源股份为龙头的新型显示行业成长为千亿级支柱产业;慧智微-U、安凯微为代表的企业聚焦卡脖子的半导体和芯片领域,相继登陆科创板。

透视上市企业的质地,从最初以公用事业类地方国企为主。到民营企业开始发力,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子、食品饮料等上市公司全面开花,再到瞄准“卡脖子”、聚焦“断链点”,在5G、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持续爆发,可清晰看到广州开发区产业持续升级的历程。

黄埔区以创新驱动引领企业发展,企业“反哺”推动区域产业迭代升级,形成了良性循环。如果说,稳定的产业投资令黄埔经济发展的底盘更扎实,那么,科创领域的大规模投入则让其发展更有潜力。

@本文转载自新财富,有删节

0 阅读:19

黄埔圈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