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津,8纵立下头功,八纵司令看完战报却在庆功会上当场失控

陶陶读历史 2024-05-18 00:33:33

1949年1月,34万东北野战军以雷霆万钧之力,仅用29个小时便攻克了有13万国民党军驻守,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城。

此战之中,东野八纵力压一纵、二纵两支“虎军”,在天津战役中拔得头筹,用出色的战绩洗雪了该纵队在辽沈战役中所出的“洋相”。然而在战后的八纵庆功会上,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欢声笑语,纵队司令员黄将军在台上讲话表功时,竟情绪完全失控,放声大哭。即使到了他临近去世之时,仍为这场战役痛心不已。

一、辽沈战役,8纵出了3次洋相东野八纵,是人民解放军第45军的前身,该纵队是抗战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宣布建军,由黄将军担任司令员,刘道生担任政委。到了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隶属于东北野战军。

在东野之中,8纵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小字辈。1947年8月,刚成立的8纵就赶上了秋季攻势。在杨杖子战役中,8纵以一个师的兵力独自吞掉了国民党军的一个师,创造了“一师歼灭一师”的奇迹。随后8纵又配合9纵,全歼国民党军第49军,敌军长王铁汉被当场活捉。

作为刚刚从地方部队升级上来的8纵,可谓是开门大吉、三战三捷。该纵实力大增,一下子发展到4万余人。连东野首长也不禁夸赞:

“这个八纵,真有点主力的样子。”

然而到了辽沈战役时,此前威风赫赫的8纵却连续出了三个“洋相”,进而全军闻名。那么这三个洋相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个“洋相”是最为出名的。1948年9月26日,东总电令8纵迅速攻占锦州外围机场,以防国民党军向锦州增援。纵队司令段苏权仔细研究了电报,却发现有点不对劲。因为锦州外围有两个机场,一个是废弃的机场,距离8纵较近;一个是可以使用的西机场,在9纵附近。

攻占废弃机场,与战局无补;攻占西机场,8纵又要从9纵那里绕过去,费时费力,不符合常理。于是段苏权便电询东总:“到底要攻打那个机场?”

当时接电话的是参谋长刘亚楼,这位有“雷公”绰号的上将一听就火了,他批评8纵领导吃饭不知用鼻子吃还是用嘴巴吃,攻占废弃机场有啥用?说完,刘亚楼就砸了电话。不久后刘亚楼又来电,他告诉段苏权8纵不用行动了,由9纵占领西机场吧。

因8纵贻误战机,东总将此事告知了毛主席。毛泽东不满道:“大兵团作战,军令应加严,8、 9纵耽误两天封锁机场,应予以批评。”

出师未捷,脸上却抹了一层灰,这让8纵上下都很泄气。

10月6日,8纵的另一个洋相又来了。当时9纵攻打西机场,8纵被调往东南打小紫荆山。当天凌晨2点,8纵68团打下了小紫荆山,团长以为不会再有敌人,于是下山吃饭了。结果到了第二天上午10点,敌人突然扑了过来。山头上仅留下一个连的兵力,根本阻挡不住,把阵地丢了。

8纵本想将山头夺回来,因此没有向东总报告。谁知国民党电台广播倒是将所谓“紫荆山大捷”公之于众,事情闹大了。这一次连一向好脾气的罗荣桓都动气了:

“从丢失阵地不及时报告和封锁机场耽误两天这件事,你们应当吸取好教训。你们也打了多年的仗,丢失阵地已经不对了,不及时报告更是错误。你们想夺回阵地再报告,这怎么行?”

其后8纵虽然夺回了小紫荆山,但当值的连长还是因玩忽职守而被公审处决。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0月14日11点,攻锦战役开始。8纵从东面单独攻城,配合我南北对进的两个主攻集团行动。

原本东总将1纵炮兵团配属8纵作战,但是战斗打响后,炮兵团却没有赶到。段苏权认为一味等待炮兵而不行动,一定会拖累整个战局。因此8纵在没有炮兵的掩护下,毅然攻城。直到19点15分才打开一个突破口,比两大集团的入城时间晚了6个小时。

虽然因客观原因导致8纵没能提前入城,但东总仍将此事如实报告给了中央军委:“40分钟后,除8纵外,全线突破。”

在辽沈大战这场举世关注的大战中,8纵的表现并不理想。作为东野一支主力纵队,这是难以容忍的。8纵官兵皆以此为耻,因此他们希望抓住一切机会,洗雪这个耻辱。几个月后,8纵果然等到了机会。

二、冲向金汤桥的战争竞赛

1948年11月,第八纵队跟随东野70万大军入关,帮助华北野战军在新保安战役中全歼了傅作义赖以起家的35军,并切断其退往老巢绥远的去路。为了防止傅作义从海上逃跑,中央军委和东总决定向号称有“京畿门户”之称的天津发动进攻。

早在抗日时期,日军就在天津积极加强城防工事。1947年,国民党见各战场节节败退,于是将天津的防御再一次加强。

环市区建有一条42.5公里长的护城河,护城河外密布着铁丝网、鹿砦和雷区;河内侧筑有一道高 3米、底宽7米、顶宽1米的土城墙,城墙上架设有铁丝网和电网,每隔30米就筑有一座碉堡;环城共有各种明碉暗堡1000余个,其中大型碉堡380余个,纵深碉堡间有交通壕相互连接。市区内利用高大建筑物构成拥有坚强防御能力的独立据点,各据点之间能够以强大火力互相支援。这就是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吹嘘的“大天津堡垒化”。

此时傅作义已经与我军进行了秘密谈判,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傅作义决定在天津多守一段时间。在天津攻坚战开始前,傅作义问守将陈长捷可以守多长时间。陈长捷拍着胸脯回答:“至少半年。”

有了陈长捷的许诺,傅作义的代表在谈判桌前异常嚣张,不断与我方代表讨价还价。为了给傅作义一个下马威,断了他讨价还价的念想,东北野战军决定迅速夺取天津,杀鸡给猴看。

东野前委诸首长林总、罗荣桓向傅作义方的谈判代表表示,我军将对天津展开攻势,预计3天内便可攻占天津。然而傅作义方的代表却神态倨傲:

“3天?我们在天津有强大的城防工事,就算打3个月都打不下来。”

自古以来,打攻坚战都是艰难的。斯大林格勒并未构筑防御工事的城市,德军打了几个月未能拿下,西班牙的马德里保卫战更打了2年。解放军要打下天津,至少需要几个月。

然而出乎傅作义意料的是,东野林、罗、刘对他们预言拿下天津的时间还有所保留。林总对罗荣桓和聂荣臻说,他判断,攻荆部队顶多用30个小时就能拿下天津卫。

东野首长对于此战的乐观并非没有理由,结果辽沈战役后,我军无论是火炮、战车、兵力还是训练水准,都要大大超过敌方。

解放军攻击天津的部队计有5个步兵纵队共22个步兵师,还有特种兵纵队和野司警卫团配合作战,总兵力达 34 万人,配备火炮和迫击炮 1300 门,坦克 30辆,装甲车 16辆。攻津部队不仅阵容雄壮,而且装备精良,仅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和重迫击炮等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就达 538门,超过天津守军的 10倍,甚至超过淮海战役中国民党80万大军的全部重炮数量。

在参战火炮中,还有威力无穷的24门美式155毫米重型榴弹炮以及36门日式150毫米榴弹炮,天津国民党军根本没有与之抗衡的装备。在林、罗、聂、刘看来,攻打天津花不了多少时间。

为了酬谢刘亚楼在东总司令部的辛苦付出,东野首长将解放天津的荣誉交给了他。作为留学伏龙芝学院的高材生,刘亚楼精心调配火力和兵力,针对天津的防御特点,制定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再包围,先吃肉再啃骨头”的方针。

具体一点,就是将攻城主力分为东、西两大集团,从城市东西两面进行突击,将守敌拦腰斩断,先灭南城守军,再进攻北城。

城西方面,以战斗力最强的1纵和2纵组成;在城东,则由第7和第8两个纵队组成。两个集团都配备了强大火炮。在城南,第九纵队以及第12纵队一部,则作为策应部队,配合东西两大集团歼灭南半城的守军。攻坚能力做强的6纵第17师作为总预备队,在城西待命。

在作战会议上,刘亚楼当着诸纵队司令的面,将天津城市中心的金汤桥重点突出。他规定

“东西两路大军在突破后迅速攻击前进,在城中心金汤桥附近会师,然后以主力向城南部进攻,形势有利时同时向城北部进攻。”

金汤桥是天津最早、目前国内仅存的三跨平转式开启的钢结构桥梁,始建于1906年,是天津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为了鼓励各部队,刘亚楼宣布,哪个师先杀到金汤桥,就将哪支师命名为“金汤师”。此时的我军还没有出现师级的荣誉单位,这对于参与此战的各纵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所有官兵的心头都跳着三个字:“金汤桥”。

对于8纵来说,战天津将一场救赎之战,是一雪前耻之战。对于“金汤桥师”这个荣誉称号,8纵可谓志在必得。但是夺取这个荣誉称号是相当难的,他们不仅要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同时还要面临友军的竞争。

东野1纵和2纵,与东野3纵一起,被称为“东野三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战斗力极强,攻坚能力更是不用说。解放军改编后,更是成为了天下闻名的38军和39军。别说是国民党军,就连强大的美军在他们面前也走不了几个回合。

要夺取“金汤桥”的荣誉称号,必须比1纵和2纵还要快,必须比两个纵队打得还要猛。

三、8纵力压东野二虎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正式打响。上午10点,刘亚楼一声令下,1300门火炮一齐怒吼,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国民党军发动了猛烈炮击。在排山倒海的轰击之下,敌人苦心修筑的钢筋混凝土堡垒就如纸糊房子的房子,一吹就倒。炮火准备结束后,我东、西两大攻城集团同时发动了进攻。排山倒海的兵势、震天动地的呼喊,几乎要将天空撕裂,将大地粉碎。

东野1纵和2纵果然不同凡响,他们集中起来,向炮火轰开的突破口猛冲。第一纵队第2师的官兵很快就将鲜艳的红旗插在了天津的城垣之上。与一纵并肩而进的第二纵队第6师也毫不示弱,17团第1营从和平门南突破防御,沿着忠庙大街、金华桥向金汤桥方向猛冲。

8纵不仅要战胜敌人,还要比西集团的友军打得更快。在民权门方向,东野第 7纵队第 19、第 21 师和第 8 纵队第 22、第 24师并肩突击。

为了给部队增添荣誉,8纵官兵不顾敌人的炮火和机枪,越过数道壕沟和铁丝网,向敌人方向猛冲。

在第7纵队的掩护下,8纵24师第70团尖刀1连一马当先,他们利用炸药包,舍生忘死地为部队打开通道。英雄骑手,年仅16岁的钟银根肩扛“杀开民权门”的大旗,冲在了最前面。当敌人败退,钟银根将红旗插在了民权门的城头。

红旗像一把利剑,插在了敌人的心上。很快,红旗招来了敌军无数的炮弹。年轻的钟银根勇敢地护卫着红旗,伫立在硝烟之中。他拖着被炮弹炸断的双腿双手,在炮火中一次又一次地扶起被炸倒的红旗,并在生命最后一息仍用双肘和脸颊将其撑住,让战旗继续在城头飘扬。

在红旗和烈士的激励下,8纵和7纵的战士们个个争先,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在密集的火力之下,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8纵攻克民权门后,立即向金汤桥方向猛冲。

而就在这时,2纵5师和1纵1师领先一步,已经接近了金汤桥。市内守军在解放军各路攻击部队压迫下,纷纷向金汤桥溃退。

最先到达金汤桥附近的,是1纵1师第2团8连,在连续的血战中,该连只剩70多人。全连人数不足一半,又远离大部队。然而为了给部队夺取荣耀,连长赵芳玉仍毅然下达了进攻指令。经过一番激战,8连夺取了金汤桥附近的一处桥头堡。眼看着,金汤桥部队的荣誉就要落到1纵手中了。

就在这时,河东的敌人见我军人数不多,于是开始夺桥反扑。就在危急之时,第2纵队第5师和第一纵队第2师同时杀到,溃退的敌军与河东的守敌兵合一处,战场上乱成一团。

国民党军明白,金汤桥一失,大事休矣。于是陈长捷电令前线,务必守住金汤桥。就在双方血战之时。第八纵队终于杀到了。

8纵第2师突然从城东杀入,从东鼓楼大街涌了进来。敌7连的爆破手们前赴后继,终于爆破桥头碉堡成功,首先将红旗插到了金汤桥的桥东头。在我军的两面夹击之下,国民党军彻底溃败。八纵官兵和一纵、二纵的同志在桥面上会师。

由于人民解放军 3个纵队的先头部队几乎同时到达金汤桥,使得“金汤桥师”这一称号无法授予。从战场上的表现来看,三个纵队各有千秋。但真正将红旗第一个插在金汤桥的,还是东野第八纵队。八纵力压东野二虎,是实至名归的。

我军攻克金汤桥后,战斗已经进入了垃圾时间。从14日上午10时到15日15时,人民解放军经过29个小时激战,完全攻克了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天津城,全歼守军13万余人,缴获各型火炮1648门,轻重机枪3553挺,长短枪5.4万余支,汽车800余辆。解放军在战斗中伤亡 2.3万余人,其中阵亡 4400人。

我军虽然在短时间内攻克了天津,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快速和减少伤亡,本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减少伤亡,就必须稳扎稳打,让节奏慢下来。然而解放战争是拖不得的,平津战役同样不能拖。我军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了天津的迅速解放。而天津的迅速解放,也让傅作义彻底屈服。因为解放军的美式重炮,已经摆在了北平的城门口。

此战之中,八纵一扫自己在辽沈战役中的不佳表现,拔得了头筹,但所付出的伤亡依然让人痛心。在战后的庆功会上,戎马一生、见惯了生死的八纵司令员黄将军竟在一瞬间情绪失控,痛哭流涕。伤亡实在太大了。

8纵是出自于冀热辽的部队,有很多冀东子弟。当冀东百姓听说八纵入关,都扶老携幼希望见到自己的亲人一面,他们晚上打着贴着亲人名字的灯笼,一遍遍地呼喊着他们的名字。但天津战役之后,他们已经听不到自己亲人的回答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新中国就是烈士用殷红的鲜血和坚固的脊梁撑起来的。对于带领他们的将领来说,烈士的牺牲成为他们一生的痛。

《大决战》三部曲上映前,上级曾组织老革命先看。由于这些人年纪太大,电影院里有医生随时待命。放映到我军流血牺牲之时,总有老将军嚎啕大哭:“那是我的兵,是我的兵啊……”

0 阅读:9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