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法学会:以法治之力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文艺研究 2024-01-07 01:11:19

1月5日上午,泉州市法学会在鲤城区人民检察院会议室举行“泉州市法学会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会”揭牌仪式暨表彰“凝聚法治力量·共奏‘护未’强音”征文获奖作者会议,获奖作者代表在会上进行交流座谈。泉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党组书记谢晓章,鲤城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苏紫燕等领导以及获奖作者代表三十余人出席此次会议。

据悉,此次主题征文活动,由泉州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市综治协会、华侨大学海丝司法研究中心、鲤城区人民法院、鲤城区人民检察院等单位联合举办,旨在贯彻落实法治思想,进一步加快泉州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治化进程,充分发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蓝天和社会屏障。

会上通报“凝聚法治力量·共奏‘护未’强音”征文获奖名单及评奖结果。活动收到来自国内外学界和法院检察系统等的积极响应,主要涵盖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司法保护、刑事保护以及其他综合类文章,共计128篇。这些作者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学院、国内华侨大学、济南大学、珠海横琴创新发展研究院,也有上海、海南、贵州和福建省内市区县公检法司各单位。主办方召集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高校教授、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通过隐名和逐篇打分的办法,最终确定30篇论文分别荣获征文一、二、三等和优秀奖,5个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征文获奖作者代表分别作了论文交流发言,华侨大学法学院陈慰星教授作本次征文活动评选综述。

会议指出,此次征文紧紧结合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从论文选题来看,集中围绕“未成年人司法审判”“侵害未成年人的刑法问题”“未成年人权益”等三个方面,精准聚焦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热点问题,论文既从民事和刑事司法等主要的实践问题导向出发,同时也围绕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体系的建议;有的则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适用问题,提出了明确的量刑标准和从严惩处的原则;还有的论文关注到了未成年人司法程序中的特殊保护需求,如合适成年人到场、社会调查等制度的完善。

从论文研究方法来看,未成年人司法的研究及其权益保护需要因应未成年人的特点而有的放矢,交涉到青春期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论文主要结论来看,获奖论文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对于未成年人司法相关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和具体司法程序运作的完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会议强调,要坚持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通过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年会座谈、法治宣讲等活动,深入研究、阐释精神内涵,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会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要坚持强基固本,凝聚强大合力。通过研究交流促进从理论上清晰界定数字未检的内涵与外延,从实务上深入探索数字未检的实现机制和方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作为工具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保驾护航。要坚持典型推介,擦亮“泉州品牌”。继续发挥业务特长、经验特长,共谋思路,群策群力,打造属于泉州市法学会未成年保护研究会的特色亮点、树立特色品牌。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单位微信公众号加强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理论宣传和活动报道,在全社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会议强调,要把握一个“高”字,坚持政治引领强化保护力度。积极顺应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发展需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法治上着力,从实践中着手,从理论上着笔,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有力支撑。要瞄准一个“新”字,坚持与时俱进提高保护精度。注重探索研究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新需求、新问题,不断探索未成年人保护实现新机制、新方法,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添翼添力”。要坚持一个“融”字,坚持融合互促增进保护深度。注重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不断总结有效经验,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开创富有泉州特色的未成年人保护理论研究新局面。

此次研究会挂牌和征文活动聚焦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以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实践和理论实现了非常好的对接和互动,为更好更优地开展泉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答疑解惑,启迪思路,以法治之力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使得司法更有温情,教育更有力量。(洪泓)

责编:姚逸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