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会之前,要学会社会化生活

萧武弹史 2024-05-07 09:26:52

昨晚直播聊天的时候,聊到胖猫的事情,后面有个网友连麦,说了一个挺关键的事。

他因为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过,所以说他进公司后接受培训,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他们,互联网只是工具。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见证了互联网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见证了很多这些年的变化。

就我自己而言,互联网始终只是工具和载体、媒介,不是目的本身。

但对很多后来的年轻人而言,似乎情况并不是这样,互联网对他们而言,似乎才是现实,现实反而不真实了。

尤其是95后、00后的年轻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从一出生就在互联网已经爆发的时代。

他们从小的生活里,互联网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家长带孩子,有些家长为了省事,孩子很小就直接把孩子丢给了互联网。

孩子们在网上学会了玩游戏,看视频,等等。

尤其是一些中下阶层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能力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能交给这些免费的东西。

所以孩子从小就沉迷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更习惯于通过互联网与人交流,反而很排斥、抗拒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

有些家庭条件比较特殊的孩子,可能从一开始就缺乏来自家人的关爱,更容易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补偿和替代。

当然,也有些家庭,是从一开始就把孩子从人际交往中隔离出来,保护得太好了,也缺乏足够的社会性。

就像有些年轻人抱怨的那样,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家长都禁止他们和同学交往过多,尤其是和异性。

但是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催着他们结婚,这太不讲理了。

因为他们连怎么和异性交往都还没学会呢,怎么结婚,拿什么结婚,和谁结婚?

学校之于孩子的成长,不仅是学习,也要成长。

尤其是怎么在集体中生存,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都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

有个网友提到,是不是宿舍的集体生活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挺重要的?

现在看,确实还挺重要的。

在宿舍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日常生活,所以是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空间,人和人的交往更加频繁。

而且,很多人可能就是在住宿舍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独立生活,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和麻烦。

尤其是要学会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的人,相互包容和理解、适应。

对于独生子女一代而言,自小开始的自我中心,会在这个时候第一次遭遇挑战,如何调整和适应,也很重要。

相对于毕业之后的社会环境而言,学校无论是同学还是宿舍生活,都还是相对单纯的。

但即便是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也是在步入社会之前的学习与锻炼阶段。

他们在这个阶段的经历和体验,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性格,以及处事的态度。

所以说,父母对孩子要避免两个极端,既要完全甩手不管,也不要保护和干预过多,要让孩子有成长的空间。

更多的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尤其是犯错误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家长引导,而非指责。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这些东西,终究会在走进社会之后自己补上这一课,只是代价有大小而已。

尤其是一些孩子,可能会在互联网上寻求替代和补偿,把虚拟和现实的关系颠倒过来。

就像有些男孩子,在现实世界里过于羞涩,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相处,只能通过网恋来补课。

如果遇人不淑,就有可能付出高昂的代价。

对方可能只是说了一些甜言蜜语,他们就会掏心掏肺,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对方。

一旦发现幻梦破裂,无法调节自己,就可能出现胖猫这样的悲剧。

0 阅读:0

萧武弹史

简介:读懂了历史,也就读懂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