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在历史上真不是罗锅也不是宰相吗?

小军的历史说 2023-05-03 16:54:39

《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在历史上真不是罗锅也不是宰相吗?

90年代的时候,《宰相刘罗锅》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古装剧,里面有一个叫刘墉的清宫大学士,刘墉是个正直的官员,在里面,他与和珅的战斗,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过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墉并没有被称为“罗锅”,只是被称为“宰相”而已,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墉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罗锅”。

刘墉为官之家

在史书上,刘墉是一个二代,甚至可以说是四代,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高官家庭。刘墉的太爷爷刘必显,顺治年间就中了举人,被封为户部尚书,刘墉的爷爷刘棨,康熙年间中了举人,之后做了四川布政,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则更加厉害,雍正年间刘统勋也中了举人,到了乾隆年间,更是得到了重用,成为了军机处的大学士,当年的大贪官和珅,不少官职都被刘统勋给抢走了。

事实上,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刘氏四代人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刘墉后来成为了体仁阁的大学士,在清朝,大学士被称为宰相,因为没有宰相,所以在清朝,大学士被称为宰相,而在雍正年间,军机处成立,大学士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宰相了。刘墉只是个学士,并不是什么军机处的人,所以他的官职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个宰相。

而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中前的军机大臣,大学士,翰林院院长,同时兼任四部尚书,国史主编,上书房主编,和珅之后的所有官职,都是由刘统勋继承的,所以刘统勋是唯一一个得到了皇帝陛下认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的人。而刘墉的权势与父亲刘统勋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刘墉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也就是一个勉强称得上是宰相的角色,与父亲刘统勋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刘墉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但刘墉并不是因为父亲刘统勋的关系,而是因为他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乾隆的认可。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刘墉中了进士,本来以刘墉的天赋,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状元,但是在御前殿试的时候,乾隆陛下亲自对他进行了面试,发现他是刘统勋的儿子后,乾隆陛下就不让刘墉中了进士,乾隆陛下生怕天下人对他的考试不公平,故意将刘墉的名次往下压了一位,这样一来,刘墉就成了进士,而原本的进士吴鸿,却被乾隆陛下钦点为进士。

事实上,吴鸿和刘墉的分数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两人的天赋都在伯仲之间,但是刘墉的家世却让他失去了成为状元的资格。乾隆陛下很欣赏刘墉,也很欣赏吴鸿,但是吴鸿的寿元太短,乾隆陛下将吴鸿外派到湖南,本来是想等他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再提拔他的,可是吴鸿却在回京的路上吃了一只河豚,被他毒死了,这让乾隆陛下很是惋惜,也正因为如此,刘墉才会成为乾隆陛下的宠儿。

但因为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处处长,在大清王朝,他的权势仅次于皇帝,为了避免被怀疑,刘墉不能待在京城,所以在他父亲刘统勋还活着的时候,刘墉就被派到了其他地方,做起了县令。

刘墉一家人,从他的太爷爷刘必显开始,刘家就奉行“以公治国,以公治国”的信条,所以刘墉一家人,在官场上都是兢兢业业,特别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更是出了名的刚正不阿,有一次,他为了运河两岸的百姓,揭发了一桩贪污腐败的案子,连高斌都因为刘统勋的弹劾而被贬为水工,所以运河两岸的百姓,都叫刘统勋“刘青天”。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廉洁刚强是刘氏一脉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因此,受到家庭的熏陶,刘墉为人也很是清廉,无论是太原县令,还是江宁县令,他都是出了名的为民仗义,刘墉在位时,更是深得两地民众的喜爱与支持。这两个地方的人都称他为活着的包青天。

《清史稿·刘墉传》中有一段话:“刘墉为人正直,德高望重,举世闻名,以孝肃(包拯去世后,追谥孝肃,后人称他为孝肃)为榜样。”

刘墉因为才华横溢,又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得到了乾隆陛下的重视,没过多久,他就被乾隆陛下提拔到了陕西按察使的位置上,成为了一名大官。

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一七七三年,刘墉被任命为巡抚一年后,便得到了父亲刘统勋在朝堂上突然脑溢血而亡的消息,刘墉不得不辞去官职,为父亲尽孝。

因为刘统勋死后身无分文,乾隆皇帝陛下亲自登门拜访,却发现刘统勋的府邸空荡荡的,没有半点清朝大臣的风范,乾隆陛下痛哭流涕,不仅赏赐了刘墉一大笔银子,还将刘墉的府邸建在了内城区的驴市胡同(现在北京礼士胡同)。

直到刘墉的丧事结束,乾隆有意用刘墉取而代之,于是便将刘墉提升到了湖南总督的职位,这也是为什么当时乾隆对刘统勋如此看重的原因。

刘墉被任命为湖南巡抚的时候,湖南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在救灾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的官员贪污受贿,刘墉上任后,一方面制定了救灾的方针,另一方面也对湖南的官场进行了整顿,他上任一年多的时间,就将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全部缉拿归案,并且肃清了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对灾民的善后工作也做的很好,所以,刘墉这个湖南巡抚的职务,得到了乾隆皇帝和当地人民的一致好评。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乾隆陛下看中了刘墉的能力,将刘墉提升到了都察院的左侍卫。这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职位,刘统勋在这个职位上并不畏惧任何权力,他曾经弹劾过雍正赐给乾隆的张廷玉大学士,满洲重臣讷亲,乾隆的岳父高斌等人。

乾隆皇帝看中了刘墉在湖南扫除歪风邪气的能力,所以派他来做这件事,乾隆皇帝想让刘墉做一个和他父亲刘统勋差不多的人,成为一把悬在朝堂上的利刃,让他们尽职尽责。

不过刘墉在上任后却让乾隆大失所望,他并不像他老爹刘统勋一样,对权势不屑一顾,相反,刘墉在上任后却变得越来越圆滑,变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实人。

油嘴滑舌的刘墉,在和珅面前,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事实上,刘墉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因为他已经适应了这个时代的政治环境,那个时候的刘墉,在官场上混了二十多年,早就不是当初的那个毛头小子了,再加上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乾隆朝的中后期,再也没有乾隆朝的时候那么清廉了。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出生在雍正末年,也就是乾隆中叶,雍正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在乾隆初年,又有乾隆的雄心壮志,这也是为什么刘统勋能够在那个时候,还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随着乾隆在位日久,在乾隆的鼎盛时期,官员们也开始出现了腐败的现象,特别是和珅这个大贪官,更是深得乾隆的器重,那个时候,整个朝堂上都是腐败的。打个比方,这就类似于六十年代的香港警察,在那个时候,香港警察都是干着见不得光的勾当的,而不是干着见不得光的,那么就是和同事作对。

这也是为什么刘墉生活在一个腐败的年代,如果刘墉学着他父亲刘统勋的样子,去弹劾那些腐败的官员,那么他就会成为那些官员的敌人,所以他必须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人。

至于刘墉,则是因为国泰一事,让他彻底绝望了,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刘墉手下有一个叫做钱沣的监察员,钱沣为人正直,举报了当时的山东总督富察·国泰贪墨一事,于是乾隆便派出了当时的户部尚书和珅,还有一个刘墉,配合钱沣,对国泰进行了调查。

文绶是川陕总督,在雍正皇帝的寝宫里当过仆人,他是乾隆皇帝的贴身仆人,国泰一家和永璜的生母、乾隆一家有血缘关系,所以乾隆一家并不想惩罚国泰。

但国泰不但跟乾隆皇帝走得近,跟和珅也走得近,两人是一家人,所以乾隆和和珅都不希望国泰有什么闪失。

但钱沣在清代是出了名的刁钻,性格刚烈,是所有人中最有胆量的一个,也是最有胆量的一个,他也是少数几个敢直接指责和珅的人之一。

来到山东后,钱沣迅速拿到了国泰贪污的罪证,所以和珅连夜来到钱沣的住处,想要贿赂他,说不但他不想让国泰有事,乾隆也不想让国泰有事,他向钱沣解释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让他放了国泰,但是他的要求却被钱沣婉言谢绝。

和珅别无选择,便想要贿赂刘墉,他拿出一大笔钱去找刘墉,希望刘墉能够跟他一起保护国泰,三人一起审问国泰,如果和珅和刘墉都愿意放了国泰,单凭钱沣一人,是很难将国泰绳之以法的。

对于和珅的贿赂,刘墉没有一口回绝,他很清楚国泰的身后站着两位大佬,乾隆陛下和和珅,这两位大佬可不是他能够招惹的起的,所以才会婉言谢绝。

最后,在对国泰的审判中,因为刘墉对钱沣的坚决支持,钱沣终于将国泰的罪状公布了出来,而钱沣将国泰的罪状呈上朝堂之后,乾隆陛下也是勃然大怒,下令处死国泰。

国泰虽死,但钱沣的作为也引起了乾隆的不满,自那以后,钱沣就再也得不到重用,但钱沣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一直在跟和珅周旋,秘密收集和珅犯下的罪行证据,因为对和珅的冒犯,和珅总是给他安排各种繁重的工作,最后将钱沣活活累死。

钱沣死后,其子钱嘉枣在整理钱沣的遗书时,发现了和珅的罪行有二十余项,但是因为乾隆对和珅过于信任,钱嘉枣一直没敢将父亲收集的和珅罪行的证据呈送给乾隆,一直到乾隆死后,钱嘉枣才将钱沣收集的和珅罪行的证据呈送给刘墉,再由刘墉呈送,这才将和珅的罪行补全。

钱沣和和珅斗智斗勇,最后都落得个凄惨的下场,经过国泰事件,刘墉知道自己不是和珅这种贪官污吏的对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认清现实,不和和珅撕破脸皮,让自己保持廉洁。

电影和电视剧里,纪晓岚和刘墉都是用智慧来对付和珅的,但实际上,不管是纪晓岚还是刘墉,都没有和珅那么大的权势,他们只是保持着自己的廉耻,并没有加入和珅的阵营。

在史书上,能够与和珅抗衡的,除了大学士王杰,御史钱沣,尹壮图,以及朱珪之外,就只有王杰能够与和珅抗衡了,因为他是秀才,现在已经是大学士了,两人的权势和地位都与和珅相差无几,这也是他敢与和珅针锋相对的原因,其他人都被和珅打压了,只能忍气吞声。

可是刘墉和王杰走得很近,所以刘墉虽然变得很狡猾,可是却一直在暗中扶持着王杰这样的有骨气的人,比如那些敢于和和珅作对的人。

到了乾隆晚年,刘墉渐渐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变得圆滑起来,因为和珅的关系,他只能敷衍了事,这让他的声望一落千丈,就连乾隆都觉得他是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

嘉庆二年(一七九七年),刘墉被提升为体仁阁学士,乾隆陛下在提升刘墉的时候,甚至下了一道旨意,指责刘墉工作不力,说他(刘墉)从来都不是一个有担当的人,而是一个懒惰的人。以体仁阁大学士之名,奉为无人之名。”乾隆的言下之意,就是若不是真的没有人,也不会任命他为大学士。

一直到乾隆驾崩,嘉庆皇帝登基,收拾和珅,嘉庆才采纳了朱珪的意见,让王杰、刘墉等人主持和珅的案子,这才有了后来的局面。王杰生性正直,嫉恶如仇,想要将和珅的爪牙一网打尽,将那些贪官污吏一网打尽,可是刘墉却阻止了王杰,刘墉不仅对王杰说,也对嘉庆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稳住局面,若是将和珅的事情闹大,影响范围过大,很可能会造成民怨沸腾,造成政治上的混乱。最好是当众宣布,只要和珅一人,其余的人一概不管。

刘墉提出的方法的确是最保险的,只要拿着和珅的性命,足以震慑群臣,所以嘉庆采纳了刘墉的建议,不但没有对他的同党下手,反而留下了他的尸体,这才有了他登基后,不但稳住了局势,而且还斩杀了他,震慑群臣的效果。

之后,到了嘉庆时期,刘墉一改往日的油头粉面,变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嘉庆的政事献计献策。

因此,刘墉在历史上并非如电影、电视剧里那般,有胆量跟和珅对着干,而是一个清廉的官员,没有跟和珅勾结在一起。

结束语

刘墉可不是什么“罗锅”,而是出身于山东诸城,他的个头很高,是山东汉子中的佼佼者,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刘墉的个头起码在一米八以上,体格健壮,个头高的人大多都是佝偻着背的,刘墉就是佝偻着背的那种。

刘墉的书法很好,在清代也是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因为他个子太高,经常弯腰写字,所以时间一长,刘墉的腰就弯了下来。到了晚年,刘墉的佝偻越来越严重,有一次在朝堂上,皇帝陛下见刘墉佝偻着身子,便随口叫了他一句“刘驼子”,皇帝陛下立刻就后悔了,刘墉好歹也是两个朝代的大员,那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佝偻着背很正常,皇帝陛下这样打趣他,未免有些不敬。

可是,嘉庆这话一出,所有人都听见了,所以刘墉才得了一个“刘驼子”的称号,然后这个称号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因为没有人看到过刘墉,所以人们都以为刘墉是一个罗锅驼背,所以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刘墉虽然佝偻了一些,但也不是真正的骆驼。

所以,“刘罗锅”和“宰相”的称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在清朝的时候,“大学士”和“军机处”都是一样的,但到了乾隆年间,“大儒”才被称为“丞相”,而“刘罗锅”和“刘墉”并不一样,“刘墉”只是有点佝偻,并不是真正的“大儒”,“小王子”这个称号,实在是太不恰当了。

1 阅读:241
评论列表
  • 小编因为乱编所以被罚做不成小编,只能当小编[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小军的历史说

简介:看历史,知历史,感悟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