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真正原因: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叛变

峻辉聊过去 2024-05-18 03:54:10

革命不是一蹴而就,也必定不是轻轻松松。辩证法告诉我们革命的成功一定是有反复和挫败,方能抵达最后的终点。

中共的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的动摇,一次是“四一二”事变,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血腥政策,不少党员内心彷徨,惶惶不知所措。有的公开在报纸上刊登脱党宣言。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不过,比脱党更严重的是叛变,尤其是战场叛变投敌,更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后一次动摇便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不少一线将领出于各种原因,改旗易帜加入国民党。

比如瑞金红军游击司令部政委杨世珠、闽赣分区司令员宋清泉、红十军副军长倪宝树等等。

在叛变的群体中,对红军造成伤害最大的,也是最早变节的就是平江起义领导者之一、后任红十六军军长的孔荷宠。

第五次反“围剿”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于1927年失败以后,中共拿起了枪杆子,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在江西附近的广阔地区建立了一块块革命根据地。

各个根据地普遍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了各级政权。烈火的燃烧,摧毁了旧地主,却也引来了蒋介石的忌恨。

从1930年年底开始,蒋介石对苏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但均被英勇作战的红军所粉碎。

不过,苏区这块“疥癣之疾”令蒋介石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国民党发动的第四次“围剿”遭到了惨败,这次失利让蒋介石痛定思痛,决心毕其功于一役,开始酝酿第五次作战计划。

1933年4月25日,蒋介石在南昌科学馆召集各军事长官与参谋人员进行商议,发表了题为《“剿匪”技能之研究》的讲话,鼓励部下献策献力。

几天之后,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大肆叫嚷:“中国的大患不在于东北,而在江西。江西的那伙人才是心腹之患,如不剿灭,我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番内部讲话表明蒋介石直接撕去了伪装,向世人摊牌,开始进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5月份,蒋介石又相继成立了南昌行营,总管“剿匪”指挥之职。

1933年6月8日,蒋介石筹划了“第五次围剿”,确定了“战略攻势、战术守势”和“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碉堡公路,经济封锁”的策略。

这是蒋介石吸取前几次失利的教训,总结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妄图以政治手段,攻陷苏区。

7月,蒋介石又在庐山举办了“军官训练团”,向排级以上军官传授“堡垒战术”。民政上,蒋介石颁布了“保甲连坐”法令,一旦发现苏区人民中有通共的,不仅对其个人要严惩不贷,还要祸及家人。

另外,蒋介石还派人加强了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他甚至说道:“必须做到使敌无粒米勺水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

从蒋介石的种种操作来看,这次他是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准备。

在蒋介石的亲自谋划下,南昌行营的具体军事部署和前几次相比,都大为不同:北路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第一、二、三路军,计33个师又3个旅及税警总团,担任对中央苏区的总攻。

西路军总司令何键,指挥第一、二、三纵队共9个师又3个旅,在阳新、大治、平江一带湘鄂赣边境构筑封锁线,守卫这一区域的红十六军将领孔荷宠。

叛变的孔荷宠

孔荷宠,1896年出生于湖南平江。湖南孔家是山东曲阜孔子的一个旁支,顶着诗书传家的头衔,孔荷宠家中有几亩薄田,度日不成问题。

十几岁时,孔荷宠外出谋生,投入到湘军中,当了一名兵丁。也就是从这时起,孔荷宠染上了旧兵痞的不良习气,而这也成为了他人生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1927年,孔荷宠参加了平江暴动。由于他曾在湘军干过一段时间,熟悉一些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便被组织上任命为农民游击队队长。

一年之后,孔荷宠带着游击队,配合彭德怀掌控下的湘军独立第五师,发动了平江起义。

两只部队如两条河流,汇合之后,所有人都是信心倍增,期待着革命曙光的到来。

1928年8月底,红五军在黄金洞一带出发,向井冈山进军。不料行军至万载大桥,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

这时,彭德怀和滕代远商量后认为:“部队人数众多,容易吸引敌人注意,全都上山是不现实的。”

滕代远表示赞同,就将红五军的三个团改编为五个大队,孔荷宠任红五军第一纵队队长,跟着一起来到了苏区。

1930年,孔荷宠跟着老乡彭德怀(平江人)攻打长沙。那时,红军力量微弱,不具备攻打大城市的条件,因而失败。

返回苏区之后,组织上让孔荷宠回到了湘鄂赣苏区,组建红十六军。红十六军虽归属于红三军团,但由于不在苏区,实际上具有高度的临机决断权。

湘鄂赣边苏区,位于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之间。因国民党各军阀互相角力,谁都不愿意将此处拱手相让,因而给了红军一个绝佳的机会。利用军阀间的矛盾,创造出了一片净土。

这片苏区纵横三百余里,长达千余里,境内山岭连绵,物产丰富,是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支点。比如,敌人向中央苏区进攻的时候,湘鄂赣苏区可以起到牵制武汉、长沙、南昌敌人的兵力。

孔荷宠在军事上,的确有两把刷子,也爱动心眼。一到湘鄂赣苏区,就在木石港战斗中,击毙国民党第26师七百余人。

这一战,让孔荷宠打出了威名,中央颁发二等红星奖章,以资鼓励。

1932年11月26日,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湘鄂赣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孔荷宠在《16军关于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工作计划的报告中》说:“我们定下了四个月的工作计划,扩大十七军、十八军。独立三师编成十七军,独立一、二师,编成十八军,继续扩大独立师、独立团。”

可见,不论是扩红,还是打仗,孔荷宠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然而,孔荷宠此人,归根到底,还是一名旧军队下的军人。思想上,孔荷宠骄傲自满,第五次反“围剿”中,面对何键的进攻,不听朱德指挥,犯了盲动主义的错误。

什么是盲动主义呢?就是不分析客观环境,不了解敌人情况,擅自同敌人作战。孔荷宠无视军纪法规,导致红十六军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大家都知道,朱总司令是一位温和敦厚的长者,能让他大动肝火的人是少之又少,这也侧面反映了孔荷宠的过失有多么巨大。

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朱总司令撤销了孔荷宠的红十六军军长职务,将其送到红军大学学习。

让朱德没有料到的是,孔荷宠毫无悔过之心,一到红军大学,他就大发牢骚,说:“谁还不会打仗,几挺机关枪就能坚持到底,什么正规训练荷战术,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前方战事吃紧,也导致了一些“肃反”事件的发生。这些消息传到了孔荷宠的耳中,让他惴惴不安。长时间的精神折磨,孔荷宠想到了叛逃。

1934年7月,,中革军委派孔荷宠到江西兴国县,执行征兵、巡视工作。孔荷宠心里暗想:“这真是天赐良机,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于是他想法设法,从保卫局弄到了一张通行证,逃到了国民党周浑元部。

叛徒的下场

7月25日,周浑元带着孔荷宠来到了南昌行营,面见了蒋介石。

根据中央日报的记录,蒋介石当时的心情是“大喜过望”,称他为“红军瓦解的先声”。

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深谙权术的蒋介石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宣传机会。一天,为了扩大影响,蒋介石亲自邀请孔荷宠,乘坐豪华轿车,在南昌城游玩了一圈。

孔荷宠当然明白蒋介石的用意,更明白中国历史悠久的“投名状”文化。

于是,孔荷宠为了表忠心,很快就向蒋介石供出了湘鄂赣边区中共、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组织架构,帮助国民党制定了“围剿”红军和苏区的计划。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孔荷宠的变节,红十六军在龙门山遭到了何键的袭击,损失惨重,省委称之为“六、七月事变”。

此后,湘鄂赣省委和红十六军的剩余部队被迫迁回平江县的黄金洞休整,军队建制近乎于打散,湘鄂赣苏区也就此覆灭。

更为严重的是,孔荷宠还向蒋介石透露了中央机关在瑞军的具体坐标,为国民党空军的轰炸提供了准确情报,也间接造成了中央指挥中枢,无法将敌情、战报及时通知到一线作战部队,进而影响到全盘“反围剿”作战计划。

主力红军开始长征,苏区只留下了少量的游击部队。孔荷宠因熟悉苏区的地貌、风土,被国民党任命为“特别招抚专员”。

1935年-1937年间,孔荷宠组织便衣别动队,专门袭击红军游击队,手上沾满了以前是并肩作战的同志们的鲜血。

凡是一个政权,对于叛徒大多不会委以重任,孔荷宠也不例外。投敌后的他,被国民党排斥在核心圈之外。

抗战时,仅仅是54师中将师长。1943年,正是国难之际,孔荷宠还大发国难财,因贪污罪锒铛入狱。

出狱后,孑然一身的孔荷宠两边都不落好,谁都不会容许这个叛徒、贪污犯,他只好化名曾福生,走起了经商之路。

新中国建立以后,孔荷宠更是成天被噩梦侵蚀,像躲避阳光的蝙蝠一样,潜藏在云南边陲。镇反运动中,孔荷宠这条漏网之鱼终于落网,被公安逮捕归案。

公安部还撰写了第五号报告——《关于捕获大叛徒孔荷宠的情况报告》,公安部长亲自作了批示,送交中央审理。

只是孔荷宠已经病入膏肓,出于人道主义,还将其送往公安医院进行疗养。

一年之后,孔荷宠病逝,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结语:

人们常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孔荷宠作为曾经的中革委员,没有经过思想的洗礼,从根子上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

可以说,从组织形式上看,他入了党,可思想上,他远远不是,叛变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然而,革命的客观需要,需要这些立场不坚定的游离分子,这恐怕就是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苦难辉煌》金一南 华艺出版社

《中央苏区军事史》 凌步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红军叛将孔荷宠的红与黑》 党课杂志 赖晨

0 阅读:11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