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瑞芳与王扶林开玩笑:你为啥没有绯闻?王扶林回答令人敬佩

盛朋评社会 2023-04-11 15:57:03

01马瑞芳与王扶林开玩笑

有一次,王扶林参加某电视台主办的87《红楼梦》访谈活动,红学家马瑞芳向王扶林说道:

我从来没听过任何一家小报谈到一个字的,王扶林导演的绯闻,难道您是柳下惠吗?

作为一个作家,马瑞芳向来语言犀利。面对她这个“尖锐”的问题,王扶林导演是怎么回答的呢?

王扶林导演说:

这个问题问的太挖苦了,太尖刻了……我想我要是出一点什么问题的话,就算我这个《红楼梦》拍好了的话,我出了这方面的问题也不行。因此我觉得,我绝对要给自己有一个底线……

王扶林导演说得很严肃,在他看来,艺术作品的成功跟人品紧密相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做事先做人。

惟其如此,才能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

在三年的拍摄过程中,王扶林一心一意谋划如何拍好《红楼梦》,他背负的压力是观众意想不到的。

02克服种种困难,一步步实现目标

80年代初期,在确定拍摄《红楼梦》后,王扶林就进入紧张的筹备中。他一方面与红学会联系,取得红学会的支持,当时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牵头,成立了一个班容强大的顾问团,很多红学大家以及作家参与其中,包括王朝闻、沈从文、曹禺、邓云乡、蒋和森、周汝昌等人。

顾问团的确定为《红楼梦》的拍摄奠定坚实的基础。随后又确定周雷、刘耕路、周岭三人的编剧小组。

王扶林深知,拍好《红楼梦》除了有专家指导外,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导演以及剧组的努力。那时候,全国制作的电视剧也就100多部,虽然王扶林已经拍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但经验还是不足。为了拍好《红楼梦》,1981年王扶林拍摄了《买蟹》,1982年拍摄了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给王扶林做过副导演的潘欣欣说:这些都是在为拍摄《红楼梦》积累经验。

由此可见,王扶林虽然信心满满,但对拍摄《红楼梦》还是小心翼翼,希图不断探索电视剧的拍摄规律。

1983年1月,《红楼梦》筹备小组成立。

真正走上拍摄《红楼梦》之路,王扶林才感到压力有多么大。

第一,拍古典名著没有经验,合作者意外去世,只能独自挑大梁

《红楼梦》不是好拍的,里面人物众多,故事复杂。演员如何选择,剧组如何组建,由哪些人出任什么职务,都需要王扶林去考虑。其实最关键的是,拍长篇电视剧没有经验,其他人也没有经验。

当王扶林邀请任大惠来《红楼梦》剧组做制片主任时,任大惠也非常犹豫,按照王扶林的说法,拍摄《红楼梦》要耗费两三年时间,两三年的时间很长了,这也说明拍摄这部戏的难度。

但任大惠最终被王扶林的诚意打动了,“只要咱们努力,会给后人留下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任大惠决定出任《红楼梦》的制片主任,但另一边却出状况了。

王扶林知道要拍好《红楼梦》需要与别的导演合作,可他找了一圈,别人拒绝了,最后北影厂的成荫导演答应了。可还没等到拍摄,成荫就去世了,面对这种情况,王扶林只能独自挑大梁。

第二,启用年轻演员遭质疑

有一位导演说过,演员选准了,戏就成功了一半。如何选演员,导演的艺术功力以及对生活的综合反映能力很重要。别的影视剧选演员,基本上都是从专业演员中选,但王扶林独出心裁,决定从全国进行海选,目的是选出与书中人物外形相符合的演员。他说:“我不在名人圈里找,我要找那些尚未出名但有潜力可挖的演员。”可想而知,在80年代,这个决定是多么大胆。

王扶林很快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批评他胡闹,竟然找一群不会演戏的孩子来演《红楼梦》,结果可想而知。

但王扶林顶着压力,与入选的演员一起研读原著,一起参加红学家的培训,不懂的地方由专家辅导。阅读、揣摩、通过一轮轮小品的表演,新人们从一个“生瓜蛋子”,一步步接近书中人物。

多年后王扶林说:“那时候每天都像踩着地雷,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

晚上回到家王扶林盯着房顶,常常整夜不能入眠。面对质疑,王扶林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搞砸了!”

第三,资金少

那时候,拍摄一部电视剧的经费也就几万块钱。制片主任任大惠的预算是500万,电视台拿不出这么多钱。当时电视剧的播放机制不成熟,电视台不允许在片头和片尾做广告,剧组只能依靠自己筹集资金。于是,王扶林和任大惠找到相关广电部门,但一听说预算是500万,感到很吃惊,幸运的是,广电部门最终还是把经费批给了剧组。500万不够,只能一边拍一边筹集。

第四,电影《红楼梦》开拍,竞争压力大

无巧不成书,就在电视剧《红楼梦》筹拍后,北影厂的电影《红楼梦》也要筹备拍摄,并且由著名导演谢铁骊和赵元执导。那时候电影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电视剧才处于起步阶段。电影《红楼梦》的投资有2000多万元, 电视剧《红楼梦》的投资才有500多万元,二者差距太大。

当得知电影《红楼梦》要拍摄时,王扶林的压力更大了。谢铁骊毕竟是名导演,有丰富的经验,而他只拍过很少的电视片。一出手就接这么重要的戏,拍好了好说,假如拍得不好,结果可想而知。

当时年轻的演员们心里也没谱,电影《红楼梦》的演员是专业演员,能演过他们?面对这种情况,王扶林给演员们做工作,说电影是“老大哥”,电视剧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它好处,就是能把《红楼梦》的故事处理地细腻一些,所以要放松心态,演好各自的角色就行了。

为了不影响工作,王扶林很少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演员们只觉得导演很威严,一副不拘言笑的样子。

有一次陈晓旭和胡泽红看到王扶林独自坐在河边,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寂寞的小男孩”,她们不知道王扶林背负了多大压力。

第五,搭建场景多方奔走

《红楼梦》里有很多室外场景的戏,比如大观园、宁荣街等。为了符合原著,需要搭建实景。建造一个大观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设计图稿、砖石瓦块、花草树木,这是一个大工程。王扶林和任大惠多方奔走,找资金,找设计人员,终于建造出大观园和宁荣街。后来剧组进驻拍摄,拍摄的同时这里也成了一个旅游地。这都凝聚着王扶林的心血。

王扶林导演做人做事有底线。

他所做的努力、承受的压力,都是为了把《红楼梦》拍好,哪里还像马瑞芳说的那样“传出什么绯闻”呢?

03王扶林:我从来不跟某个演员单独出去,有事公开场合说话

在那次访谈中,王扶林特意谈到导演、剧组工作人员与演员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公共场合拍戏的时候,可以跟大家一起开玩笑,但是在私下里,要跟演员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事在公共场合明明白白地说。

他说:

我绝对不跟马某某或者牛某某或者张某某,单独去,单独有活动或者吃个饭或者喝咖啡,我到哪里散个步,绝对没有你找我,公共场合说话,绝不个别活动,所以我拍完戏之后,我就进我房间了,当然我也忙,我的事也多,别人找我的话你找副导演去我不接待,关上门,就这样……

王扶林继而又调侃马瑞芳道:

所以她想听到的绯闻没能让她听到,很遗憾。

在那次访谈中,马瑞芳谈到影视圈里的“潜规则”,但是在87《红楼梦》里哪有什么“潜规则”呢?

演员是海选的,海选的标准是“形似”和“神似”,谁出演什么角色需要通过演小品“竞争上岗”。

因此,张静林虽然比陈晓旭演技好,但因为气质与“林黛玉”不符而落选;邓婕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王扶林不断鼓励她,最终成为“王熙凤”的扮演者;扮演迎春的金莉莉要去中戏上学,她找到王扶林说要退出,王扶林发了火,最终他同意金莉莉退出,但给剧组出了一个难题:三天内找到适合演迎春的演员!

杨晓玲原本定了饰演薛宝琴,后来王扶林觉得她演夏金桂合适,杨晓玲接受不了这个角色,她打听到王扶林住的房间,一脚踢开房门质问王扶林为什么说话不算数?王扶林耐心给她解释,最终杨晓玲接受了这个角色,把夏金桂塑造地很成功。试想,假如不是王扶林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公平公正,演员怎么敢踢开导演的房门?

87《红楼梦》剧组那么多男女演员,三年的拍摄时间,王扶林导演给演员们定了一个规矩,不允许谈恋爱——当然也有男女演员谈恋爱,最后还成了几对,王扶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正是王扶林导演的这种严格要求,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们一心一意把87《红楼梦》拍成了经典。

结语

多年后,王扶林导演谈到87《红楼梦》的拍摄时还是很感慨。他认为《红楼梦》拍得成功是“沾了曹雪芹的光”。在他看来,中国的古典文化要普及,从事影视行业的人有责任。要把古典名著拍好,不管是搞美学的、影视理论的还是具体实践的,都要从这些作品里汲取营养。

在谈到《红楼梦》的拍摄时,王扶林导演多次谈到“敬畏之心”四个字。改编要忠实于原著,有敬畏之心,不能损害原著的精神;同样,在拍摄过程中对演员和专业人员要有敬畏之心。

心有所畏,行方有所循。

王扶林说:

我心里清楚这副担子挑起来不容易,不被压倒,也会累得够呛,还不一定有什么成果,不过,有一条我可以保证,一定努力对待创作。什么名利,成名成家一概抛到脑后……

王扶林导演是中国电视连续剧的拓荒者、先行者,正是他这种“不计名利”、“努力对待创作”的敬畏之心才有了经典的87《红楼梦》。他光明磊落的精神赢得演员、剧组和观众的由衷敬佩。

0 阅读:5

盛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