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场上练硬功冰上赛场争高低——我省运动员备战征战“十四冬”背后的故事

吉林日报 2024-03-15 18:40:55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吉林冰雪健儿们追逐梦想的脚步却从未停歇。3月15日,记者来到吉林省滑冰馆,洁白的冰面上,运动员脚下蹬冰“嚓,嚓”回荡的滑冰馆内,在他们当中,不乏刚刚从“十四冬”胜利凯旋的冠军们。他们不仅在赛场上挥洒汗水、顽强拼搏,更在日常训练中以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冰雪梦的热爱与追求。

在“十四冬”大赛上,吉林冰上健儿们拼搏驰骋,留下了动人的身影:武大靖、孙龙、李奇时、张楚桐、王诗玥、张添翼……冬运会是全国冰雪体育的盛会,吉林体育代表团的冰上健儿汇聚美丽的呼伦贝尔,取得一个又一个好成绩。捷报频传的背后,是他们不畏强手、积极进取的动人故事。

“十四冬”冰上项目设有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5个分项,成年组及青年组共计62个小项。我省共计216名冰上运动员全项目参赛,共取得26枚金牌、21枚银牌、19枚铜牌,总计66枚奖牌,位列各参赛代表团冰上项目金牌、奖牌榜第一名,冰上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短道速滑的精彩和刺激正是在于赛场上的瞬息万变和不可预知性。“‘十四冬’冰上各项目比赛中,我省的短道速滑项目险中取胜,速度滑冰项目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运动员孙龙战胜四位奥运冠军,包揽短道速滑公开男子组全部冠军。同时,张添翼包揽短道速滑青年男子组全部冠军。老将李奇时在速度滑冰女子集体出发比赛中,为吉林省代表团夺得冰上项目首金。”省冰上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短道速滑主教练朱雪松在回顾“十四冬”大赛时仍津津有味。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每一个运动员“高光时刻”的背后都是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他们敢于在关键时刻挑战自我的底气,来自平时练就的过硬本领,来自吉林冰雪运动的深厚底蕴。

实力就是底气,底气激发自信。省冰上运动管理中心运动员张楚桐在采访时说:“其实,摘得这枚金牌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在首日短道速滑公开组女子1500米比赛时,原本是奔着金牌冲击的,但没想到在比赛中出现了闪失,与金牌失之交臂,当时的心情真是很低落。在教练和队友的安慰和鼓励下,我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动力十足。”如果说胜利是运动员永远的追求和目标,那失败一定是运动员成长的“磨刀石”。

张楚桐在随后进行的短道速滑公开组女子500米决赛中一路领先,最终一举夺冠。“获得这枚金牌真的是非常惊喜,因为短道速滑短距离项目变数很大,除了自身技术过硬外,还要在心理层面有足够的底气。”回忆起夺金的过程,性格开朗的张楚桐是既兴奋又激动。

一名运动员避免不了伤病的困扰,在备战“十四冬”期间,张楚桐积极医治伤病并在训练中努力弥补自身短板,每一次起跑、每一个弯道,她都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千百次。回顾自7岁第一次穿上冰鞋到21岁成为全国冬运会冠军,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张楚桐感慨颇多:“我从小就喜爱滑冰运动,凭借着刻苦努力,12岁从市里滑到省里,15岁从省队滑到国家队。2022年,19岁的我站上北京冬奥会的领奖台,面向国旗的那一刻,深切感受到‘体育梦’照亮了我的天空。体育带给我的不仅是奋斗的历程和闪光的奖牌,还塑造了我阳光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和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

作为一名20岁的小将,第一次代表家乡参加全国冬运会大赛,并夺得5枚金牌,既是幸运,更是鞭策。多年训练所付出的艰辛,很多难忘的时刻,一点一滴都在张添翼心中铭记。“在全国冬运会前,我在一场比赛中受伤,右脚脚踝韧带撕裂。省体育局和中心领导及时联系了康复中心,为我制定恢复方案,耐心开导鼓励我,给了我信心和底气。我也用最快的时间调整状态,告诉自己要振作起来,吉林健儿敢打敢拼的精气神儿不能丢,更不能辜负这么多人的关心和付出,也不想让自己留下遗憾。从康复训练的第一天我就坚定了信念,把这次受伤当作磨练意志的机会,对我来说每一天都是成长。”张添翼在“十四冬”大赛上勇夺5金一飞冲天,是对“年轻就有无限可能”的生动诠释。

“征战‘十四冬’,争金夺银时,必有李奇时”。这是我省速度滑冰优秀运动员李奇时在“十四冬”前立下的豪言壮志。从“十四冬”公开组速度滑冰开赛至收官,李奇时所参加的五个项目均有奖牌入账,共获得1金1银3铜的好成绩,其中最有分量的就是女子集体出发金牌,这也是该项目我省在冬运会历史上首枚金牌。

优异的成绩离不开背后刻苦的努力。“在备战期间,我和队友从不敢放松训练,在女子集体出发决赛中,面临强劲对手的挑战和冲击,拿下了这枚意义重大的金牌。作为一名速度滑冰老将在“十四冬”比赛中,让我在享受比赛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拼搏奋斗收获成功的喜悦与自豪!我将用刻苦训练的汗水、奋力拼搏的呐喊,在各大赛场上继续书写青春拼搏的答卷。”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宽\文 刘勃\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