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安科普:分子诊断技术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的技术解析

IVD资讯 2024-01-30 11:19:28

发热板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为蜱虫病,是由一种新布尼亚病毒(SFTSV)导致的传染病,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主要临床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达到12%-30%1。

目前该传染病常用的诊断方法是病毒分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测序。

病毒分离的方法耗时较长,需要将被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培养5-7天,待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效应后再进行培养离心,检测步骤较为繁琐,且对实验室和操作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随着DRG时代的控费时代的来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由于成本优势,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对病原体的抗体进行检测的方法,可根据抗体的滴度水平评估患者的感染情况以及康复情况。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简单,但是灵敏度较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灵敏度有所提升,但是操作复杂,各有优势。但是免疫方法需要在发病7天后检测学血清中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和IgG,对于早期诊断有很大的局限。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基因测序方法统称为分子诊断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直接检测布尼亚病毒的RNA,将微量的病原体进行循环扩增,达到可以被荧光定量PCR仪检测的检测限。同时,分子诊断技术在科研方面已经获得众多应用,科研工作者可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布尼亚型别进行鉴别研究,从而了解突发的病毒感染是新发还是既往感染,为公共卫生防控提供重要依据。分子诊断技术是最为直接、最为灵敏、特异性最高的临床诊断方法,可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

但是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是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诊重症SFTS需要具备下列之一:

(1)病例标本SFTS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SFTS病毒特异性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抗体水平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

(3)病例标本分离到SFTS病毒。2

随着医疗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先进,以及医疗行业集采战略的大力推广,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必定日趋智能,检测价格也将进一步下降,最终普惠大众健康。

参考:

程宁宁 ,杜燕华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比较与评价.Tianjin Med J, February 2017, Vol. 45 No. 2.陈广,陈韬,等.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J].传染病信息,2022,35(05):385-393.
0 阅读:2

IVD资讯

简介:IVD行业前沿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