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军官不解:为何将香港还给中国?2000年英上将一句话道出真相

黄土风情 2022-12-09 23:11:56

大家有没有发现,为何香港只租借了99年而不是凑个整要租借100年,其实当时的英国是想要租借100年的,但李鸿章在谈判的时候据理力争,坚决只租借99年。

虽然只相差一年,但一年之差,就会将我国本来领土香港送到英国的怀抱。因为当时的国际规定,当一个国家占领另一个国家超过100年,那么这片领土就会归于那个国家。英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妄想分裂我国国土。

过了99年后,经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努力及多次谈判后,香港才重新投入了祖国的怀抱。但是在香港回归三年后,一位英国军官说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何英国要心甘情愿归还香港?后一位英国少将一句话道出原因。

香港被租借

清朝以来,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达,尤其是广东地区。那时候的香港由广州市管辖,不仅有着良好的通商口岸和码头,特别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利用海面广阔水深的优点,可以实现十小时之内的货物装卸,这样的效率即使是放眼整个世界的天然港都难以找到。

不止这些,维多利亚港还是个不冻港,可以停靠航空母舰。因此这样的天然港被当时的英国看上了。如果能把香港占为己有,那么产生的利润则高达几千万英镑。于是为了得到香港,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逐渐蚕食着香港,直至到签订不平等条约,租借香港99年。

但晚清时期有很多人洞察出了英国的阴谋,一口咬定只租借99年,即使是赔付更多的赔偿也在所不惜。这时候的英国也在摇旗不定,如果继续开战的话,可能会让新增的赔款付之东流。相比较之下,英国接受了只租借99年的提议。

香港回归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才真正结束,也为香港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国际上仍处于弱势地位,政治、经济和军事和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相差较远,因此为了长远发展,中央暂时决定不懂香港。

到了70年代,我国无论是国际地位、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等,都在日益增长,逐渐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外交枷锁。

1972年3月14日,英国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华大地,政治经济焕然一新,收复香港的时刻终于到来。

直到1982年9月24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首次就香港归属问题与邓小平展开会谈。会谈期间,撒切尔夫人妄图用收回香港会使中国经济受到严重挫折来说服邓小平,但此时的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俨然不是当初那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了。

邓小平对撒切尔夫人提出的一切理由都持坚定的态度,他坚决表示,中国对香港的治理自有办法,一国两制一定能够使香港继续繁荣下去。

一场会谈在邓小平有理有据的强攻下,撒切尔夫人终于败下阵来。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0年4月,中国政府在广泛听取香港各界人士的意见的基础上,以法律的形势确定了对香港的方针政策。

1997年6月30日,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证券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晚上23点59分,英国国旗慢慢落下,7月1日零时中国国旗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升起。香港回归宣告着英国的殖民通知结束,香港同胞从此成为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军事力量的增强是中国解决香港问题重要的一环

但香港回归后,还有不间断的异议发出。其中一些英国军官就对英国将香港“拱手相让”十分不理解,当时英国的一位上将解决了此疑问。他说:“既然都想把香港拿回来,那么谁去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句话让一些人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强大,尤其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回顾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之间的会谈便能看出来,之所以邓小平的态度十分坚决强硬,那是因为背后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想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

反观1982年,英国曾和阿根廷发起了一场争夺马岛的战争,那么马岛对于英国来说和香港相比孰轻孰重?

自然是香港重要,马岛只有给英国探险队提供加油补给的作用,除此以外别无他用。但是撒切尔夫人面对马岛的争夺赛,斩钉截铁地表示,一定要将马岛夺回来!

在此战中,英国损失了六条军舰,数十亿英镑,十几架精良的飞机,还有无数的官兵,如此惨重的损失才将马岛夺了回来。

因此,英国忌惮着中国的军事力量,才会放弃战争,采用和平手段。再加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的军事力量更加令英国忌惮。

“落后只有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今我们国家之强大,已非昔日可比,而香港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神州大地上。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