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传」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汉文帝刘恒

外滩小猫咪 2024-05-08 11:07:15

你知道汉初的一场皇位争夺战吗?在这场腥风血雨的背后,有一个低调却智勇双全的王子,他如何在政治漩涡中巧妙求生,最终成为一代明君,开启汉朝的盛世?他便是宽厚孝顺,励精图治的汉文帝刘恒。今天让我们共同见证汉文帝充满了智慧和传奇的一生。

汉文帝刘恒

汉初,吕后专政,外戚集团势力膨胀,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高祖长孙刘襄联合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发动了一场旨在诛灭吕氏外戚的流血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刘恒作为代王,以其智慧和谦让,巧妙地避开了政治漩涡,最终在这场夺位战中幸存下来。

新帝遴选

刘邦离世后,皇位争夺战一触即发。

最后由诛吕安刘后的功臣派成员太尉周勃、右宰相陈平、灌婴、张苍,和刘氏家族成员代表有刘邦的大嫂阴安侯、二嫂顷王后以及远房堂弟琅琊王刘泽等人组成新帝遴选团。

刘交作为高祖皇帝的弟弟,身份尊贵,却因可能试图立其子刘辟非为皇帝而被排除在外。

刘襄平定诸吕立下大功,却因祖母曹夫人的身份问题,以及擅自起兵被大臣们所否定。

刘长性格刚毅,因母亲赵姬的遭遇而心怀怨恨,但因个性太过跋扈,难以辅佐,也被排除在外。

最终,刘恒成为皇位继承人。他年龄最长,仁爱孝顺,个性宽容谦厚,且母亲薄夫人谨慎善良,政治上的可接受度最高,因此被功臣列侯选为皇帝人选。

在选定刘恒为皇位继承人后,刘恒接到消息后的举动显得颇为谨慎。他首先召集代国群臣辩论,一方面是张武一派主张静观其变,担心京中大臣多诈;另一方面则是宋昌一派认为天赐良机,应立即进京。刘恒与母亲薄姬商议后,仍未下定决心。接着,他通过占卜得知自己将成为天子,但仍不放心,派遣舅舅薄昭前往长安与周勃等大臣协商。在得到周勃等人的保证后,刘恒才决定进京。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他再次派宋昌观察局势,确认安全后才最终进京。

巩固帝位

在灞桥迎接百官时,太尉周勃试图私下交谈,却被宋昌巧妙回绝,这背后不仅是权力游戏,更透露出刘恒的沉稳与智慧。他避免私收玉玺,确保自己帝位的合法性。而在辞让登基的过程中,刘恒更是展现了他的政治手腕,他深知自己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被推选的皇帝,因此他谨慎行事,一再辞让,最终才在群臣的恳请下接下帝位。

周勃

然而,皇宫中还有一个后少帝刘弘,这成为了刘恒稳固帝位的障碍。在太仆夏侯婴和东牟侯刘兴居的协助下,刘弘等人被废黜并杀害,虽然史书未记载下令者,但这一事件无疑加深了刘恒对朝局的掌控。继位的第一晚,刘恒连下三道诏书,不仅保障了自己的人身安全,更稳定了朝局。他任命宋昌为卫将军,夺了周勃的军权;任命张武为郎中令,掌管皇宫警卫;同时赏赐功臣,恢复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爵位和封地,以此巩固帝位。

诸王叛乱

汉朝初期,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本意是恢复国力,让百姓休养生息。然而,这种政策却间接助长了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汉文帝即位后,刘氏宗室内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矛盾激化。到了文帝三年,利益分配不均导致济北王刘兴居率先发动叛乱,这一事件成为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的先例。汉文帝迅速派兵镇压,叛军迅速崩溃,刘兴居被俘自杀。

诸王叛乱

然而,这只是开始。三年后,皇弟淮南王刘长再次举兵叛乱,但尚未行动就被朝廷察觉。文帝果断采取措施,剥夺了刘长的王位,将他发配到蜀郡。在流放途中,刘长选择了绝食,最终死去。

轻薄徭役

在汉初,高祖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断降低税收标准。田赋的税率降为十五分之一,口赋也从秦朝的180钱降到了120钱。到了汉文帝时期,他更是执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一再降低税赋标准,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然而,汉文帝的减税政策并非仅仅出于改善民生的考虑。当时,汉朝实行封国制与郡县制并行,封国在经济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收自支田租,收取多少也可自定。这就形成了封国与朝廷直辖地区暗中争人、争利的局面。汉文帝的免税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朝廷直辖地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削弱封国的势力。

汉文帝的免税政策执行了13年,期间人口从汉高祖初年的1400万迅速增加到3100万。免税政策有效改善了百姓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口增长。虽然口赋的标准降低了,但由于人口增加,这项收入实际是增加了。

废除酷刑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即位不久,就宣布废除了收帑诸相坐律令,似乎为犯罪者的家属带来了曙光。然而,汉代的连坐处罚律法远比这复杂,废除之路并不平坦。直到百年后的汉昭帝时代,家族连坐和什伍连坐法仍然存在。历经千年,连坐法终于在公元1905年,由清朝正式宣布废除。

文帝

在废除收帑律令的同时,汉文帝还废除了诽谤妖言罪,鼓励大臣们直言不讳,为皇帝提供真实的情报。这一决策不仅顺应了民心,还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的稳定,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促成这一历史重大决策的,竟然是一位年仅十几岁的民间小姑娘——缇萦。为了救父,她不畏艰难和强权,勇敢地上书皇帝。她的胆识孝心,以及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汉文帝。这也使得汉文帝深刻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已经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于是,他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并在第二天就废除了黥、劓、刖三种肉刑。这一决策,不仅为汉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重节俭

汉文帝本人十分注重节俭 。古人原先多穿草鞋,汉文帝时已有布鞋,而汉文帝穿着草鞋就上殿理政。不仅如此,汉文帝还经常穿“娣衣”,是一种由质感较差的丝物做的衣服,衣服破了就缝缝补补再穿。对身边的人也要求严格,比如规定嫔妃们衣服的下摆不准拖到地上,以节约衣料,帐子上不准带有刺绣、花边。甚至于在他的霸陵(坟墓),以瓦器修建,不准用金银,更在遗诏中规定:反对厚葬,三天后,臣民一律脱去丧服,更不准禁止百姓婚嫁、饮酒、吃肉。

《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亲尝汤药

当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患病长达三年时,他并未因身为王者的身份而疏远,反而亲自侍候在侧,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逢煎好汤药,如非亲自尝试,未敢拿与母亲服。这种对母亲的深情厚意,不仅体现了他作为儿子的责任,更展现了他作为统治者的仁爱之心。文帝的行为,不仅让母亲感受到了温暖,也让天下人看到了他的仁孝之心。因此,他的孝顺和仁爱声誉远播,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享年四十八岁。

汉文帝在位期间,与其子汉景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使汉朝进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他注重民生,推行仁政,使百姓富裕,天下小康。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汉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庙号被追尊为“太宗”,成为了汉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