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中寻找古人的价值观,济南市博物馆推出“明·明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主题展

新黄河 2024-05-18 14:20:59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发挥历史文化培根铸魂功能,在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济南市博物馆推出“明·明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主题展,展览具体位置在一楼一、二展厅和观众休闲区,展览时间为2024年5月18日至12月上旬。

本次展览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圣贤箴言、传世家训、友朋赠言的拓片、书画、古籍、杂项等展品140余件及馆藏文物图片50余幅,其中大部分文物为首次对外展出。明楷书诰命卷、明于慎行母亲画像、清上官周郑濂碎梨故事图轴、清何绍基行书轴、清左宗棠行书联等珍贵文物一一呈现。此外还展出了济南市图书馆再造古籍及平阴县博物馆相关文物。

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修身养性立其德,通过丰富的碑刻拓片、对联、印章等,展示文物中体现个人修身养性、遵礼守道、忠厚恕人、志存高远等方面的内容。

如展出的一件清左宗棠行书联,写的是“礼可同行知有节,师能自取德无常。”上联意为知道礼节,懂得节制;下联意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只要能培育良好的品德便可效法。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任陕甘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展览的第二部分耕读孝友传其家,通过书画、古籍、册页等,展示文物中体现勤俭持家、孝亲教子、读书学习、交友处人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一件清上官周郑濂碎梨故事图轴,系二级文物。 画面绘明初郑濂碎梨的故事。郑濂全家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和睦地住在一起,相安无事,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试探郑濂,将两只香梨赏赐给他,看其如何分给千余人。郑濂把梨捣碎放入水缸,每人分得一碗。向族人示范了公平有序、孝悌友爱的重要性,从此家族更加齐心和睦。绘制此图的上官周(1665—1752),初名世显,后改周,字文佐,号竹庄,福建长汀南山官坊人。是清代著名画家,终身布衣。其山水和人物画造诣很高,门生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他的《晚笑堂画传》最为著名,成为后人临习人物画的范本,而其山水画谱长期流落民间,未见刊行。

展览第三部分胸怀家国平天下,通过诰命卷、画像、玉器、青铜器、文房用具等,展示文物中体现关注社会民生、勤政爱民、忠君报国、慎刑惜民、劝学重教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展出的一件平阴县博物馆藏三级文物明于慎行母亲画像。于慎行之母刘氏(1508—1555),为户部员外郎刘田之女,懂诗文,封淑人。此画像为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会稽(现浙江绍兴)金生为其所绘,绢本设色绫裱。画像中的于母,身着官服,头戴珠冠,面貌清秀,神态安详,气质高雅。画像色彩艳丽,刻画细密精美,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于慎行(1545—1608),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官至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平阴县东阿镇人,世称于阁老。

本次展览紧扣“明·明德”主题,以“弘扬传统文化,涵养美好品德”为主旨,精选影响深远、家喻户晓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相关藏品及历史故事,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旨在阐释古代社会所倡导的优秀价值观念,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展览深挖文物内涵和背后的故事,重在以古鉴今、以物明理,将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娓娓道来,让观众在观展中“明德弘道”,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的形式设计取群青、绀宇蓝为主色调,步入展厅就可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文化氛围。此外展览还开辟了独立体验活动区,设置拓片体验、拼宝修复体验、印章制作体验等活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还原经典故事场景,同时播放价值观主题动漫、视频及3D文物,观众可在打卡体验中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展览还以地贴和半还原场景的形式,在展览动线中设置“典故墙”和“泉城文润之旅”地图,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记者:钱欢青 编辑:俞丹 摄影:黄中明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