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殉葬制度有多残忍,看完后,你也会觉得姚子衿做得对

李子娱乐记 2024-05-13 03:38:46
一、英明睿智的朱祁镇临终之际,深感震惊,决定坚定废止殉葬制度的信念如同熊熊烈火

言值秋高气爽,紫薇花簇拥,暮云霞蔚,景色宜人。朱祁镇躺在床上,生命气息微弱,犹如风中的残烛。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目光深情地凝视着庭院中的老桂树,那是妻子亲手栽种的。

他回忆起往昔的岁月,心中感慨万千。

身为大明王朝的第十四任君主,朱祁镇的人生历程充满了波折与传奇色彩。他少年时期,被祖父朱棣赐予“祁”字,寓意深远。登基之后,他也曾享有“仁宗体君”的美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得独断专行,加之天灾不断,使得他的名声受损。

最令朱祁镇痛心疾首的,莫过于明朝长期以来的殉葬陋习。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习俗,要求死者的妃嫔宫女等随同殉葬。尽管朱祁镇在位期间曾试图废止,但实际上并未彻底根除。

回想起过去,他亲眼见证了父亲朱高炽的七位妃嫔被活生生地埋葬,其中就包括贵妃郭氏。那位郭氏地位尊崇,曾为皇上诞育三位皇子,原本不该遭受如此厄运。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她仍然无法摆脱这个残酷的命运。

朱祁镇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年曾为此感到深深的震撼和内疚。作为一代明君,他本应该保护天下苍生,却无法改变这种野蛮残忍的陋习。

直至近日,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小宫女郭爱的绝命诗词,再次触动了朱祁镇的心灵。那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

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失吾亲而归兮,渐余之不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朱祁镇想起了那个年轻女子恐惧的眼神,那份临终时的绝望心情。

就在此刻,朱祁镇下定决心,他要用尽最后的力量,彻底废止这一罪恶的陋习。作为皇帝,他有责任有义务摒弃这种野蛮行为,用仁慈之心化解恩怨,给予逝者以安宁。

二、追溯历史长河,明朝初期,朱元璋重启殉葬之举,使这一恶习重获生机

这殉葬制度的渊源,可谓是漫长而悠久,其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奴隶制社会时期。那个时代的奴隶主,对待奴隶的态度犹如对待会说话的工具一般冷酷无情。

当奴隶主辞世之际,他手下那些壮志未酬的奴隶们也往往会遭受活埋或者惨烈死亡的厄运,为的只是能在下一个世界里继续侍奉他们的主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车轮驶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许多诸侯国已经开始采用人偶替代活人进行殉葬。待到秦朝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后,除了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外,活人殉葬的残酷陋习终于得到了有效遏制。

然而,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直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掌握大权之后,这一罪恶的旧俗竟然死灰复燃。据《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二儿子离世,他竟下令让两位儿媳随同殉葬。

自此,活人殉葬的野蛮习俗在明朝再度盛行开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的陵墓——南京钟山的明孝陵之中,竟有四十余位妃嫔被埋葬其中,她们的命运之悲惨,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而在其后的明朝皇帝朱棣的陵墓——北京长陵中,亦有三十余名妃嫔被埋葬其中,她们甚至连名字都无法留下。

朝鲜使节在当年归国后,曾如实记录了朱棣驾崩时朝野上下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

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这个残忍的场景,让人不禁为之颤抖那些无辜的妃嫔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必是充满了无尽的恐惧与痛苦然而,作为权力的掌控者,皇帝们对此却视若无睹,仿佛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正是因为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开国君主的决定和示范效应,使得殉葬在明朝得以获得了合法的“传承”。此后,无论是被尊称为“仁宗”的朱高炽皇帝,还是他的儿子朱瞻基,都未能鼓足勇气彻底废除这一罪行,反而选择了延续这一残忍的传统。

朱元璋构建了如此荒诞可笑且残酷无情的规矩,身为他的儿子与孙子,朱棣与朱高炽自然也就身陷这场藩篱重重的腥风血雨之中。

朱棣,其徽号誉为“成祖”,堪称北京明代十三陵中的首席尊崇。他的陵寝——长陵,竟然安息着三十几位年轻漂亮的殉葬妃嫔。这些可怜的女性,年纪轻轻香消玉殒,就这样被深深埋藏在冰冷的陵园之下,她们的名字甚至连史书上的一笔带过都找不到。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其中必定存在那些温柔善良、品性高尚之人,却因为皇帝一道简短的死刑令而白白送掉了性命。

更为愤慨的是,朱棣这位至尊无上的皇帝竟然对此种残暴无道的行为毫不在意。作为统领整个皇朝的最高统治者,他本应毫不犹豫地废除这一陋习,然而他却未能展现出最后的仁慈之心。

相反,朱棣不仅继承并延续了殉葬制度,而且还变本加厉地加重了这一罪行的残酷程度。当年朝鲜使者目睹的那场惨剧,正是发生在朱棣临终之际。

至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其徽号尊称为“仁宗”,然而实际上他并不算得上真正的“仁慈”。尽管他在靖难之役中奋勇争先,立下赫赫战功,但私底下却是骄奢淫逸的象征。

朱高炽死后,竟有七位妃嫔被迫殉葬,甚至包括已经生育了三个皇子的贵妃郭氏。相比之下,张氏敬妃由于出身名门望族而得以幸免于难。

这无疑是一种不公,但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似乎又显得合乎常理。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尽管在《尚食》这部剧中被描绘成正直端正的形象,但他在位期间同样无力改变这股腐朽不堪的社会风气。

朱瞻基离世之后,不仅妃嫔们被迫殉葬,就连年仅二十多天的小宫女郭爱,这个稚嫩的生命也遭受了厄运。

临终之时,她写下了那首让人心碎的绝命诗篇,拼尽全力想要生存下来,然而终究还是无能为力。

面对生死,每个人本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然而在那个罪恶的年代里,人的生命却被如此肆无忌惮地践踏。作为掌握权力的统治者,他们本应运用手中的权力拯救无辜的生命,而非一错再错地犯下这等滔天大罪。

在朱祁镇的心中,那些无辜妃嫔因殉葬而逝去的影像,犹如雕刻在心头的印记,永远无法抹去!他愈想思维这让人心碎之事,那些鲜活的面庞愈发清晰可见,仿佛就在眼前。

朱祁镇不禁回忆起郭爱临终前所作的那首绝命诗词,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深深留恋与对死亡的无尽惶恐:“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朱祁镇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年轻女子在那一刻的心情是何其绝望与无助。她必定是在极度的恐惧之中颤抖不已,在无尽的孤独之中泪流满面,在深深的愤怒之中咬牙切齿。

然而,无论她如何苦苦哀求,如何奋力抗争,命运终究无情地嘲讽了她所有的努力。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悲惨地消失了,正如她诗中所言:“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不仅如此,朱祁镇还常常想起那位深受朱高炽宠爱的贵妃郭氏。她不仅为皇上孕育了三位皇子,而且身份地位远高于普通妃嫔。

按理来说,她本不应遭受殉葬的厄运。

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了她。在皇陵之中,朱高炽竟未曾对她施予丝毫怜悯,依旧下令将她与其他妃嫔一同活埋。朱祁镇可以想象,那时的郭贵妃必定是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与无助之中。

她怀着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在被活埋之际,内心必定是绝望至极,痛苦得泣不成声。

每当回想起这些,朱祁镇内心便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与自责。身为掌握天下大权的皇帝,他本应运用手中的权力拯救这些无辜的生命,而非袖手旁观。

朱祁镇深知,唯有赎罪,彻底消除这一恶习,方能减轻自身罪孽,避免给后世带来无穷灾难。

五、藩王效仿朝野,殉葬风气一时蔚然成风

自从朱元璋重新开启殉葬这一残忍习俗以来,其后的朱棣、朱高炽等皇帝纷纷效仿,使得殉葬之风在整个朝野盛行开来。

作为朝廷的忠实盟友和重要支柱,那些世代为国守卫边疆、鞠躬尽瘁的藩王世家自然也不能免俗,纷纷跟风效仿。他们唯恐落伍于时代,遭人指责不务正业,于是纷纷将亲身的妃嫔和宫女们一并掩埋,以伴随着自己长眠地下。

敬仰那些无辜的妃嫔们啊!她们灿烂的人生就这样遭逢厄运,青春如歌般的年华永久地停留在那一段时光。作为曾经身处于温室内备受呵护的恩宠之人,她们生前享尽无尽的荣光,却终究无法摆脱生命终点处的那份凄惨。

殉葬当天,她们无疑是痛苦不堪,泪洒满面,痛彻心扉吧 那些坚决要求她们赴死的藩王们,究竟怀揣着何种冷漠无情、铁石心肠?他们无非是为了炫耀自身的权势地位,展现家族的辉煌荣耀,却从未考虑过鲜活的生命是何其珍贵然而,这些藩王们却对此全然无知,反倒将殉葬视为天经地义之事,以为这便是回报恩主、彰显家族荣誉的正途。

这种恶习日益猖獗,逐渐在整个上流社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几乎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定面对朝廷与显赫家族这股强大的漩涡,善良的平民百姓只能噤若寒蝉,唯恐给自己及家人带来不测之祸在这片黑暗的罪恶深渊之中,人命如同草芥般被肆意玩弄与屠戮,而众人却视若无睹,保持沉默直至明英宗朱祁镇亲自执政,方才终结了这一野蛮的罪行六、生命无比珍贵,朱祁镇毅然决然地割断了这一祸根岁月如梭,王朝更迭。

直至朱祁镇步入晚年之际,他才下定决心要彻底铲除这一毒瘤——残忍的殉葬陋习身为明朝第十四任皇帝,朱祁镇的一生可谓波折重重他即位初期虽然有所建树,被赞誉为“仁宗体君”然而,后期的独裁专制,再加上灾难频发,使得他声名扫地,几乎掩盖了他早期的丰功伟绩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岁月的沉淀和阅历的积累,朱祁镇对于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他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是无价之宝,都应得到珍视与呵护,而非被他人随意剥夺与掠夺。

恰恰是基于对这些深刻认识,在生命垂暮之年,朱祁镇毅然决断,决定彻底革除那残忍野蛮的殉葬恶俗。作为明朝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怀着深深的自责与懊悔,反省着自己在执政期间对于这一问题的疏忽与轻率。

朱祁镇深深明白,身为帝王,他应当怀揣仁慈之心,关爱天下苍生,运用手中的权柄去捍卫无辜者的生命,而非默许这一罪恶的陋习继续蔓延。

经过深思熟虑后,朱祁镇果断颁布诏书:自即日起,朝廷内外一律禁止殉葬,如有违反者必当严惩!此举犹如晴天霹雳,瞬间激起了朝野上下的轩然大波。

百姓们无不为之惊叹不已,纷纷赞誉朱祁镇的英明决断。甚至那些曾经饱受殉葬恶习伤害的家属们,也在此刻真心实意地感激朱祁镇,为他们讨回了一份公正。

自此以后,明朝再无无辜生命因殉葬而枉送性命。每一个人都将受到公平待遇,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朱祁镇以坚定的决心和庄严的旨意,成功为明朝驱散了殉葬这一罪恶的阴云。

尽管这位皇帝在其他方面存在诸多失误,但他废止殉葬的伟大决策无疑弥补了其过失,使他最终赢得了世人的铭记与尊敬。

0 阅读:43

李子娱乐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