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叶利钦去世,戈尔巴乔夫真情吐露4个字,道出二人辛酸交情

宋喜泉 2023-05-15 19:15:45

1982年到1985年,苏联进入了一个相当尴尬的时期,这四年里苏联举行了三次大型国葬,而且都是最高领导人——苏共总书记去世。

这三次国葬,分别是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三位领袖排队去世,苏联最高权力5年内倒塌三次。

苏联这种现象在古今范围都很离谱,中国古人称为“连丧国主”,是不祥之兆,主国有大难。

不过,苏共总书记之所以连续在任上死亡,归根结底是因为该国的“干部终身制”,高级干部全是老头子,平均年龄都近70多岁,自然难以承担带领国家的重任。

在契尔年科去世后,苏共中央突然提拔了一个“年轻人”来带领国家,他当时年仅54岁,和苏共的老人相比基本差一辈儿。

这个“年轻人”,就是苏联的末代领袖戈尔巴乔夫,他上台后积极进行改革,在整个华约内部解放思想,最后闹得东欧易帜,苏联解体。

当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他有自己的帮手,其中最出名的一位叫叶利钦。

叶利钦本是个普通地方官,按照他的履历,他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来到莫斯科,更别提进入最高苏维埃。

要不是戈尔巴乔夫很喜欢叶利钦,把他提拔到了自己身边,否则叶利钦根本就没有机会成为苏联晚期的实权派人物。

可就是这个叶利钦,后来坚决要求解散苏联,甚至在1991年逼迫戈尔巴乔夫解散苏共,让戈尔巴乔夫辞职。

叶利钦如此对待自己的贵人,让人看到这位投机者的狠辣一面。

叶、戈两人此后鲜有交集,但是在2007年叶利钦的葬礼上,戈尔巴乔夫突然现身,还叫叶利钦是“我的兄弟”,引起时人的议论讨论。

那么,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对冤家是怎么认识的?两人关系有多好?后来又为什么交恶?

一、契尔年科暴毙,戈氏紧急顶上

1985年3月,苏联史上的第六位领导人,73岁的契尔年科在莫斯科去世,苏共中央得知消息后非常无奈。

仅仅在1年前,他的前任、前克格勃局长安德罗波夫也在总书记的位子上去世,他也只干了一年出头。

在契尔年科去世几小时后,苏共选出了新的总书记人选,一个本该在1984年上位的年轻人——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苏共的年轻一代政治明星,崛起于勃列日涅夫时代,因为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政绩得到中央认可,才被调到莫斯科。

其实早在一年前,安德罗波夫同志去世前就把戈尔巴乔夫列为接班人,但是他的决定被苏共中央否决了。

苏共不让戈氏上位的原因很简单,不想让他继续改革,因为安德罗波夫上台后的一系列改革,动了高层的蛋糕。

安德罗波夫的改革包括反腐、取消干部终身制、改革经济制度等。安德罗波夫大刀阔斧,一年时间撸掉了几十个高官,全国范围内有150多个大行政区一把手被送去调查,让苏共中央局人人自危。

1984年他去世后,莫斯科高层剩下的老官们长出一口气,官员们希望出来一个“保守派”,保住苏共这些老头子的饭碗。

于是,身患重病的契尔年科被强行“抬了上来”,这位老人能力一般,但是资历足够,而且属于保守派阵营,是众望所归的总书记人选。

契尔年科上台后基本维持安德罗波夫的政策,但是他“光敲木鱼不念经”,实际上改革趋于停滞,苏联党内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意见都很大。

1985年,契尔年科也在干完一年后去世,苏联人民都对国家产生怀疑——难道这么大个国家没有年轻一点的领袖吗?

苏共中央委员们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最后互相妥协,被几代领导人重视的戈尔巴乔夫扶上了位,成为苏联史上最年轻的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上任后,重新捡起了安德罗波夫的改革,而且更加激进。

他为了彰显自己和前任的区别,改革步伐更快,主张更激进,不仅反腐,还在思想和法制上进行改革。

这样激进的改革很快在苏共高层引起震荡,受到了不小的阻力。

为了能执行自己的政策,戈尔巴乔夫开始“清除异己”,给莫斯科吸纳新鲜血液,从地方提拔新人来莫斯科,其中就有叶利钦。

二、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有缘千里来相会

叶利钦,1931年2月出生在苏联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是乌拉尔山区标准的贫困家庭。

叶利钦从小性格就比较嚣张,曾在初中的全校讲话上批评老师,被开除出校,后来还拆卸手榴弹,导致左手两根手指被炸断。

中学毕业后,叶利钦考上乌拉尔工学院,毕业后就在家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就业,是建筑局的基层干部。

在基层工作里,叶利钦也保持本色,经常跟上司闹矛盾,但是和手底下人称兄道弟,关系很好。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种人是“刺头”,也就是俗话说的“有反骨”。

1961年,叶利钦已经30岁,为了在单位往上爬,他选择入党。

赶巧的是,他当时的上司——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书记里亚博夫很欣赏叶利钦,觉得他率真,聪明,和身边暮气沉沉的年轻人完全不同。

有了贵人赏识,叶利钦很快就被就提拔,他在家乡干了十几年,后来担任州副书记,苏联称这种职位为“第二书记”,主管工业建设。

1976年,州书记里亚博夫要去格鲁吉亚就任,临走之前把叶利钦推荐给了勃列日涅夫。叶利钦立刻被召到莫斯科,见到了苏共组织部的高级官员,面见了勃列日涅夫同志。

勃列日涅夫对这个“精神的大块头”很满意,此后,叶利钦就成为了故乡的一把手。

这个身份让叶利钦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会成员,他因此认识了很多自己平级的同志,其中,就包括当时在高加索地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当一把手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80年代相识,两人颇为投缘,因为他们都对苏联的现状都有不满情绪。

叶利钦的父亲早年因政治运动,在古拉格坐过牢,所以家里弥漫着对政府不满的气息,而戈尔巴乔夫的经历更残酷。

戈尔巴乔夫在乌克兰经历了大饥荒,虽然他的家庭幸免于难,但是半个村子的人饿死,父亲的家族几乎全部死绝。这段家族记忆,让戈尔巴乔夫一直对苏联的某些政策持批判态度。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当时对勃列日涅夫体制颇有微词,都希望能改革党政,两人因此很投缘,建立了良好且稳定的关系。

鉴于这段关系,1985年,当苏共中央让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时,戈氏刚上台不久,就把叶利钦从乌拉尔山的旮旯里调到了莫斯科,担任苏共建设部长。

自此开始,在短短几年里,叶利钦借苏联的乱局爬到了国家的顶点。

三、爱作秀的叶利钦,引起戈氏不满

在1985年,叶利钦多次升迁,先当了苏共建设部长,这是他的老本行,也是个比较清闲的职位。

因为苏联特殊的体制,一切都是按计划来的,建设部长也是上面给任务,下面才安排,属于官衔大权力小的职位。

几个月后,苏共中央政治局洗牌,戈尔巴乔夫开始清除异己,尤其是前任领袖的左膀右臂。叶利钦则被他提拔到了莫斯科市委书记的位置,这个位置本来是苏共老人维克托.格里申的。

1986年,新任市委书记叶利钦上任,这位地方来的官员展现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态度。

首先是在生活作风上,叶利钦的前任们都是坐在黑色轿车里去上班,享用特供资源,甚至连家人都和普通市民绝缘。

而叶利钦则完全不同,他和人民打成一片,每天坐地铁和公交上下班,在街头和市政工人交谈,出入商店查看商品的丰俭情况。

渐渐地,民间开始传颂叶利钦的名字,大街小巷都在谈论他,宛如歌星或者电影明星一般。

叶利钦在行政上也锐意进取,很快撸掉了莫斯科地区十几个区委书记,让反腐之风吹遍莫斯科,市民写的称赞叶利钦的信件堆满了莫斯科报社。

但奇怪的是,无论是党媒还是莫斯科当地的媒体,对叶利钦的报道非常少。

原来,苏共中央对此人的风格不满,尤其是戈尔巴乔夫,认为叶利钦有点“爱作秀”,叶利钦的这种行为和西方社会的传统政客很像,打造个人亲民人设,让自己成为明星。

在政治风气比较严肃的苏联,这种行为非常扎眼,很容易引起高层议论。

戈尔巴乔夫曾警告过叶利钦:“不要太张扬。”但他很快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叶利钦,这位大个子的习惯——下克上,是名声在外的。

以前,戈尔巴乔夫很欣赏他这点,直到戈尔巴乔夫自己成了“上”,这才发现在“下”的叶利钦真是翻脸不认人。

1987年11月,叶利钦在莫斯科市委书记任上干了一年,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在当时召开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叶利钦对戈尔巴乔夫发难,说他的改革政策有问题,迂腐,缓慢。

这个会议其实只是纪念十月革命的例会,不是讨论国事的正式场合,但叶利钦的变脸让戈尔巴乔夫非常不满。

原因很简单,叶利钦是他亲手提拔上来的,连这样的“亲信”都对自己开炮,那自己总书记的脸往哪搁?

好在苏共委员们都知道叶利钦行事风格比较张扬,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戈尔巴乔夫还是把叶利钦革职,放回了建设部当个闲职。

第二年春天,叶利钦被开除出苏共中央政治局,在苏联制度下的政治生命宣告死亡。

四、叶利钦崛起,戈氏被警告不许从政

叶利钦失去了自己的全部政治身份,对一个50多岁的人来说,晚年应该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但历史就是这么爱抓弄人,在1989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实行民选代表制度,叶利钦知道机会来了。

叶利钦早年在家乡和莫斯科积攒的人气派上用场,在大选里,他高票当选人民代表,成为政坛的强硬势力。

次年,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让苏联在解体边缘,1991年,戈尔巴乔夫希望“改组苏联”,把苏联改为“共和国联盟”,这是个松散的国家联盟,中央几乎没有主权。

随后,各加盟国开始自选政府,叶利钦居然当选了俄罗斯联邦总统。

叶利钦在1991年6月当选总统时,戈尔巴乔夫无法做任何的反抗。1991年“819事变”后,叶利钦甚至直接站在莫斯科街头阻止政变,成为俄罗斯的“英雄”。

在政变后的苏维埃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对议员们讲话,他在旁边指手画脚,呈命令状,但却无济于事。至此,两人的胜负之势已经逆转,戈尔巴乔夫手上无兵无权,成为光杆司令。

很快,苏共在当年11月解散,次月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辞职。

在短短5年内,叶利钦从一个地方的州第一书记变成了俄罗斯联邦的总统,这种故事连小说家都不敢写。

与叶利钦的一步登天,成为五常国家元首相比,戈尔巴乔夫却掉到了谷底。据他自己说,自己辞职之后,苏联境内十几个加盟国的领导人没有一个来慰问他,就好像他是个路人甲。

此后10年,叶利钦在总统位置上作威作福,他能力一般,带着俄罗斯在贫穷和动乱里挣扎,可是他捞钱却很有一手,在国内养着寡头,寡头给他利润,他给寡头的生意开绿灯。

晚年的叶利钦还找到了普京这个天赐的接班人,完成了平稳过渡,最后安享晚年。

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叶利钦晚年的财富超过千万美金,足够让他和家人逍遥快活。

相比之下,戈尔巴乔夫就辛苦很多,他本来有一份优越的退休金,但随着卢布的贬值而变得一文不值。

在经济危机里,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接广告、拍电影补贴家用。在很多苏共老人眼里,总书记去拍电影,这简直是侮辱性的丑闻。

戈尔巴乔夫还写自传,大曝苏联时代的丑闻。他也想回到政坛,可是早期的选举不顺,后来叶利钦还严正警告他“不许参政”,戈尔巴乔夫只能顺从,随后安心当个退休老人。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在晚年毫无交集,一个是国家领袖,在全世界飞来飞去,一个是失意老人,偶尔被请去电影里“客串自己”。

直到2007年,叶利钦去世,戈尔巴乔夫才被请来参加葬礼。

叶利钦虽然名声不好,但他的葬礼堪称世纪葬礼,世界主要国家都派人到场,美国更是两任总统到场送行。

在现场,戈尔巴乔夫对着叶利钦说了四个字:“我的兄弟。”

这句话在后来引起很多分析,有人认为是戈氏真情流露,怀念自己的老哥们。也有人说是戈氏性格使然,他不是个强势的人,对强势的叶利钦打心底里有崇拜之情。

但无论如何,这句“我的兄弟”让在场的人很动容。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联手解散了苏联,这两人少了谁,都不可能办成这件划时代的事。所以这句“兄弟”,也算戈尔巴乔夫对过去辉煌岁月的一种怀念吧。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左凤荣

2、《叶利钦:"苏联解体,那是必须发生的历史安排"》,吴兴

0 阅读:90

宋喜泉

简介:多年自媒体经验,为您带来最精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