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答案,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1-02 14:40:21

(古代临淄)

西晋的时候,山东有个地方,叫做临淄。

这个临淄,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市辖区,这个地方位于鲁中丘陵与鲁北平原交接地带,淄河横穿,乌河发源,人文非常充沛,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就在临淄。

《战国志》中更是记载了当时临淄人们的日常生活,说临淄百姓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城内光百姓就有七万多户,那日子过得是相当不错。

古临淄,颇有盛世之风范。

我们说三国是乱世,那时候哪儿哪儿都不消停,但是西晋毕竟是大一统封建王朝,天下总该太平一点,其实不然。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它最早发生于公元290年,最晚发生于公元306年。

什么意思?公元290年,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刚刚驾崩。

司马炎这个皇帝,前半段当的还算可以,也可远远称不上是大治,而后半段时光皇帝频频出错,用权上大肆封王,分割皇权,用人上放着好的继承人不选,偏偏选择了智力严重有问题的司马衷,个人生活作风上也不太好,要不然也不可能闹出羊车望幸的千古奇闻来。

所以,西晋这个王朝,从立国一开始,根基就不扎实。

那么公元306年是什么时候呢,是八王之乱结束的第一年。

什么是八王之乱,这是西晋时期的一场为了争夺皇权而引发的内乱,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凶残,最为残酷,最为黑暗的皇族内斗,因为这一场内乱,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由此开启了五胡十六国的时代。

(天下战乱)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曹摅。

曹摅,字颜远,谯国谯县人,他祖父曹肇,是三国曹魏时期的官员,任职宫门警卫将军,相当于是当时曹魏王朝都城的保安队长,而曹肇的父亲,就是曹魏的大司马曹休。

所以说,这个曹摅也算是名门之后。

而且,曹摅这个人人品不错,少年就有孝名。

我们要知道,隋朝以前,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就是说朝廷是不通过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的,那个时候录用官员,主要靠两种制度,一种叫做察举制,另外一种叫做九品中正制。

这两种制度有所不同,但是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靠地方官员向中央朝廷推荐人才。

那么问题来了,地方官员靠什么来甄别人才的好坏呢?主要看的就是品行。

这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代所谓品行,那就是孝道。

而且,碍于信息交流它传播的比较慢,所有如果人有才华,那很难有人知道,因为这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是如果你孝顺父母,那么你一言一行都会被街坊邻里看在眼里,所以孝行很容易被传开。

西晋当时有个太尉,叫做王衍,对曹摅的孝行就十分欣赏,所以举荐他做了临淄的县令。

(王衍)

曹摅初到临淄为官,就碰上了一件怪事儿。

临淄县里有个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寡妇和一个婆婆。

这寡妇正青春死了丈夫,但却并未改嫁,而是孝敬婆婆,这人品是一点也没的说。

寡妇年轻,丈夫死了之后家里就没了经济来源,只靠寡妇做些针织刺绣来养家,婆婆多病,更全赖这女人照料。

这家里的婆婆呢,对自己这个儿媳妇也是真喜欢,她眼见儿媳操持家务是累死累活,太不容易,于是就劝儿媳说,我这一把老骨头了,怎么活都是活,你青春貌美,未来要走的人生路还很长,所以你还是趁早改嫁,另寻个好人家吧。

婆婆这番话,不是试探,而是真心的,因为这对母女说白了都是善良的人,一个不愿意婆婆孤苦过活,另外一个不愿意儿媳人生浪费。

但是,这个儿媳妇对这个家庭还很是挺有感情,不管婆婆怎么苦口婆心的劝儿媳改嫁,儿媳就是不为所动。

儿媳说,婆婆啊,我生是你儿子的人,死是你儿子的鬼,既然我嫁给了你儿子,管你叫声妈,那你就是我的亲妈,这古往今来,有女儿舍弃自己亲妈的道理吗?

你看,这儿媳她还真挺孝顺。

但是,儿媳越是孝顺,这婆婆心里就越是难受

其实吧,既然儿媳就是这么个人,您就应该尊重她的选择,让她践行自己的孝道。

但是,婆婆越想越不是滋味,她固执的认为儿媳不是不愿改嫁,而是自己这个老婆子拖累了她,成了她的累赘,这婆婆越想是越难受,一时情急智短,竟然上吊自杀了。

婆婆自杀的用意,当然是让儿媳再无牵挂,但这种做法在亲戚朋友们看来,却完全变了味,也会给儿媳留下巨大的心里压力和负担。

(衙门)

在婆婆的亲戚们看来,这世上怎么可能会有这么相亲相爱的婆媳,所以他们认定,一定是这寡妇难耐寂寞,在外头勾搭了人,想要早早改嫁,嫌婆婆拖累,因而谋杀了她。

亲戚们不听解释,也不由分说,一帮人立刻就把寡妇扭送官府,恳请官府里的主官们将她法办。

刚才我们交代了这个事情的时间,是在晋武帝司马炎驾崩之后,在八王之乱结束之前。

晋武帝一死,八王之乱基本上就开始了,天下战乱,生灵涂炭,可以说是民不聊生,所以当时各地的官府其实都陷入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之中。

官府里的主官遇到这个案子,他也没有精力详细去调查,而是想当然的以为这寡妇就应该是杀人凶手,于是对她严刑拷打,是好一顿收拾。

寡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哪儿经得起这样的大刑伺候,她实在承受不了身体上的折磨和痛苦,无奈之下,只好含冤招供,承认是自己谋害了婆婆。

古来不孝,那是重罪,官府认定寡妇因不孝而害命,那更是罪上加罪,当场就对寡妇宣判了死刑。

这个案子,基本上就是算是结了。

就在寡妇含冤认罪,马上就要处斩的时候,曹摅到任了临淄县令。

这个案子一拿过来,曹摅就感觉不同寻常,所以他立刻就插手介入了。

(曹摅)

古代的县令,和其它的官职还不太一样,古代的县令是流官,流官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官它不是长期担任的,而是履任,短的干两年,长的干五年,反正不会让你在一个县待太长的时间,任期满了,就要调走。

所以,对于县令来说,他在任期间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政绩,因为你只有政绩搞上去,你才可能在之后的工作调动中去到更为富庶的地区或者谋求到官位上的提升。

在县令的位置上,一件事情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的处理,是不是让所有人都足够满意。

常理人情,民约乡规,人们在固有的意识观念里就认定,婆婆不可能会自杀,只可能是寡妇害死的,所以官府对这种事儿也不会多加考虑,而只会顺应大部分民众的意愿,加上当时兵荒马乱,法律制度各方面都不完善,所以才让这寡妇白白蒙受了冤屈。

但是曹摅不同,他本身就是孝子出身,他比一般人要能感同身受的多,所以他仔细的调查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很快证实了婆婆是自尽而死,还了寡妇一个清白。

曹摅后来做官的事情,冤假错案解决了不少,他对老百姓也很好,所以在《晋书》里,我们看到百姓们对他的评价都是“时称其明...仁惠明断,百姓怀之”这样的话,意思是说,他在当地做官的时候,百姓们都夸赞他贤明,他不在当地做官而调任别处的时候,当地百姓不仅时时歌颂他的品德,而且还都十分想念他。

永嘉二年的时候,曹摅已经履任多职,在朝廷里干过文职,也在地方上做过太守,最终被委任为征南司马,这是个在战场上打仗的武职,西晋动乱,军队在战场上遭遇惨败,曹摅战死于沙场。

曹摅死的时候,那些曾经受过他恩惠的百姓们悲伤不已,纷纷沿街哀嚎痛哭,为他送别。

晋朝,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似乎在历史上都是饱受争议的朝代,所以如曹摅这样的人,他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变迁面前似乎不值一提,但是王朝的兴衰变化,建立,发展,兴盛,衰败,灭亡,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似乎也有点沧海一粟的意味。

很多历史学家,历史作者喜欢宏大叙事,他们把更多的笔触留给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其实,小人物和平凡人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曹摅在临淄做县令的时间也许不长,也许放到史书上只不过是短短的一两句话,但是在当时那个艰难生存的年代里,他却用自己的心力为百姓们缔造了一块福地。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他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们,为了能达到一统天下的夙愿,他们往往付出了常人所不及的精力,但他们也想不到,后来会为司马氏做了嫁衣,但是司马氏也想不到,他们的国祚竟然如此短暂,他们的命运竟然如此凄迷,但如曹摅这样的人,王朝的走向似乎不是他一人能左右的,面对世道的变化,他也难免有心无力,他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人”,做好他自己。

6 阅读:788
猜你喜欢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