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跃迁背后,藏着万物生长的力量

亮相财经 2019-10-18 23:30:50

文 亮相财经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成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银色机翼掠过祖国的山海。那是2006年春节,吴晓波在回国的飞机上写了这段话。

这段话最后成为《激荡三十年》开篇题记。所有的故事都始于生长,而所有生长背后,都是积淀。

这是过去三十年的故事内核,或许也是未来三十年的前行指南,在中国经济走入新航道的当下,生长和积淀缺一不可。

生长的故事我们已讲述太多,今天我们向积淀者致敬。他们在用教育,积蓄未来的春天。

1950年,山西最南端的村庄内,村民爬上娘娘庙的屋顶,拉起红、绿、黄三色彩旗,彩旗上写满了关于学习的标语。

这个村只有100户人家。为了教大家认字,村干部带人把废弃的娘娘庙翻修一新。

冬日寒风刺骨,村民学习热情不高:白天黑夜喂牲口,凑空还得挑土,晴天割柴草,雨天绑笤帚,哪有时间上民校?

相同的困惑当时遍布中国的村庄。那年,80%的中国人不识字,剩下20%里多半也认字不多。5.4亿人口中,每年只有67万人入学,毕业就算是知识分子。

全国1000万工人中,工程师仅12万,其中2/3并不合格。

干部画符记笔记,农民画圈记账,小兵给媳妇写家信不会写属相,索性画了一只猪。

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在合肥街头想抓个识字的人,两个小时也抓不到。

当时,美国的发电量已是中国的68倍,钢铁年产量是447倍,中国工业化严重掉队。中国工业化发展所缺的并不是齿轮,而是知识。

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此后10年,2万留学生远赴苏联,引进了156个大型项目。积淀者开始埋下种子。

1951年,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普及的生词是“工人”。

工厂办起“车间学校”,煤矿出现“坑口学习小组”,还有田间的“地头学习小组”和家中的“炕头学习小组”,人们聚在一起开扫盲课。

扫盲小组上课前,人们会合唱扫盲歌。歌词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放光明。”

光明大作。1957年,全国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493亿元,比计划多了65.6亿。

全国建立了229所大学,12474所初中、高中,小学数达到547300所,自行组织的扫盲小组不胜枚举,一批批工人、工程师走进工厂。

也是在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获丰,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五年前增长128.5%,国民收入增长53%。

积淀诱发了生长。一列列火车,奔驰在中国山川间,满载资源和希望。

列车经过一座座小城,夜幕之下,灯光从小城的学校亮起,像是冬夜的星星。

1978年盛夏,十几个人摇着蒲扇,挤在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等待阿根廷世界杯开幕。

球员进场,身上裹着羽绒服,口中哈出寒气,和电视机外截然两个世界。

当时没人想到,电视机上的画面,关联着这一年高考最后一道地理大题的答案。题目其实变相提问:北京夏至时,阿根廷是什么季节?

后来《人民日报》读书版的主编袁晞,恰好看了那场比赛,答上这道题,多拿了15分,“全厂两卡车人赶考,只有我一人榜上有名”。

这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学子,全民陷入学习热潮。

人们去垃圾站掏书,点灯抄书,深夜在书店排队,为抢购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

学生向朋友借《代数》,借过来翻开一看,赫然写着“书与老婆恕不外借”八个大字。

语文老师准备封闭阅卷前,妻子特意给他换上毛料裤子。学校还用唯一的一台海鸥相机,为他们拍了两张全家福。

这股浪潮之下,职工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茂密丛生。中国近乎1/10的总人口都在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教育很快开花结果。1978年,中国培养出上亿的产业工人,700万工程师。同年,中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占比达到47.9%,农业占比降到28.2%。

教育的沉淀再次引发生长的跃迁。

次年,《经济学人》在年终统计中称,中国在一年制造了3.34亿条麻布口袋,8.5亿个白炽灯泡,18.6万辆摩托车。其中电视机产量130万台,比1978年增长157%。

工业急速跃进,教育仍未停止脚步。中国筹划向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派出500名留学生,美国被希望接纳5000人。

中国刚刚被唤醒,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1980年10月20日,中科院物理所试验大楼的东北角,十几个人忙着打扫灰尘,清理蛛网,把破烂堆到库房东边,在十几平米的库房,腾出了五平米的角落。

他们摆了一张三屉桌子,几个小凳子。几个科学家成立起“中关村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每到周末,服务部人来人往,科研人员画图设计,知青开办电工班,大学教师交流信息。

1983年开春,这些科学家在中关村开起一家名为华夏的公司。没过多久,在公司门前长达9000米的大街两侧,不断挂出新公司的牌子。

后来,这条大街被重新命名为中关村大街,而华夏公司成为中关村首家民营企业。

谁也不曾想到,那间铺着石棉瓦的红砖小屋,是互联网创业大潮的起点。

潮水的气味传到大洋彼岸,出国的游子纷纷回国,张朝阳归来创立搜狐,李彦宏归来创立了百度。在南方,丁磊和马化腾如网友般第一次会面后,得出结论:互联网有光明的未来。

王兴归国创立了校内网,此后又打造饭否,创立美团,最终他用互联网升级生活服务行业,让传统生意获得新的生长空间。

那是生长最快速的时代,但积淀也从未停歇。2008年,第一批90后参加高考。他们既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也是高校扩招的获利者。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而在此之前的1999年,中国高校已启动扩招,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准备人才基石。

高校扩招政策之下,高考录取人数在八年间从180万暴涨至599万,高校录取比例达到57%。

这一年,全国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也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占了半壁江山。

为迎来这一天,职业教育已苦旅百年。

1917年,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社会贤达,创办了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在学校大门口,黄炎培还贴了一副对联,上书“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创立者们为教育社定下目标: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一个世纪之后,职业教育的意义几乎一字未变,仍在为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断积蓄力量。

四姑娘山下有间民宿,民宿老板黄敏是职业教育的受惠者。

她本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2015年,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行走能力。

为了继续仰望雪山,她在四川阿坝四姑娘山的山脚开了一家民宿。民宿并不赚钱,因地处偏远,灾害频发,店里往往空无一人。

2019年8月,美团到阿坝小金县培训民宿线上经营。黄敏撑着拐杖爬了5层楼,一步步迈入教室。

课堂上,她第一次听到转化率、曝光率,第一次了解互联网工具,第一次学习数字化经营。雪山之侧,有长风从远方吹来。

黄敏将民宿的特色重新定义为温泉和赏星。她每天登后台查看数据,开通房源闪订功能,仔细识读数字化经营的新知识。

没过多久,民宿月订单量从十余间涨到六十余间。

这不只是黄敏的故事。2019年10月15日,美团面向中国上亿生活服务从业者,开办美团大学,涵盖餐饮、外卖、美业、酒旅等生活服务。

行业新兴不久,前路很长,《2019年生活服务业新职业人群报告》显示,71.2%的新职人受过职业教育,其中有28%的人主动花钱培训,48.9%的人希望增加专业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美团大学的存在,就是为需要职业培训的生活服务从业者服务。公开报道显示,未来十年内,美团大学将与国内1000所院校达成合作,带动1亿生活服务从业者数字化发展。

这是生活服务从业者的黄金时代,而他们正是经济进化的推动者。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调研,2018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份额中占比为52.2%,服务业的劳动就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上升到46.3%,甚至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纵观过去七十年,从工业化的跃进,市场的开放,到互联网新经济的升腾,无一不需要人才的储备。

当中国迎接未来的服务经济时代,生活服务领域数字化与专业人才,便成为新的地基。而生活服务领域的职业教育,正是新经济形态的一股推动力。

毕竟,教育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力量,有关生长和沉淀的故事,也将未完待续。

0 阅读:2

亮相财经

简介:专注新型商业的深度财经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