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启蒙秘籍:借助新加坡数学教学法,鸡娃事半功倍!

橙子育儿日记 2024-01-09 15:30:31

新加坡数学备受推崇,成为孩子数学启蒙的首选。这源于其成熟而备受推崇的课程结构。新加坡数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基础概念的深刻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一完善的体系从零基础起步,逐步升级难度,内容广泛而系统。让我们一同去看看,新加坡数学对于低龄孩子数学启蒙有哪些可取之处吧!

一、新加坡数学的转变

新加坡数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加坡教育改革。当时,新加坡政府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特别是对数学教育的提升付出了巨大努力。如今,新加坡数学已成为国际上顶尖的数学学习方法之一。

尽管中国数学在计算和技巧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深度理解数学概念和培养数学思维上仍存在短板。相比之下,新加坡数学提供了一种中西合璧的解决方案。

它不仅能够在维持与中国数学接近的进度和难度的同时,还与英美国家的数学思维和英语表达方式相衔接。这也是新加坡数学备受广大中国家长青睐的原因。

那么,新加坡数学究竟采用了怎样的教学方法呢?

二、新加坡数学的教学方法

新加坡数学的显著特色之一是采用CPA建模教学法来解释数学概念和解题思路。通过先理解再进行适当的练习,这种教学法极大地降低了孩子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难度。

简而言之,建模就是将问题通过图表形式展示,最终通过数学方法解答。

建模的核心特点在于用图形模型替代抽象的数字和问题,使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算式。与过去被动地接受冷冰冰的公式和定义相比,这为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提供了更有利的方式。

而CPA教学法,又被称为“三步教学法”,在数学启蒙阶段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数感”,包括以下三方面:

举个例子,如果问题是:“1个香蕉和2个苹果,一共是多少个水果?”

中国学生可能会直接给出1+2=3的数学等式。而新加坡学生则会先将具象的物品(水果)画成图形,将它们用方块而非水果表示,将其简化为存在的实体单元,再通过数学符号“1”、“2”、“3”来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三、低龄启蒙要适应孩子学习规律

新加坡数学通过采用逐步过渡的教学方法,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内容螺旋式上升,引导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具象化、形象化和抽象化三种思维模式。

这种策略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适应不同阶段的数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促进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下面重点给大家整理了3-6岁学前小朋友数学启蒙规划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3-6岁的学龄前儿童中主要倾向于具像化的思维方式,更容易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理解和接受信息。

因此,在学习中采用具体的物品、玩具、模型等作为辅助工具,有助于孩子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基础概念。

这种具体而形象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能够在启蒙阶段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大多数父母对认同低龄孩子的数学启蒙十分重要,但不太清楚如何正确引导,因为对于低龄的小朋友而言,沟通都比较困难,何况是让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学语言。

所以低龄孩子在做数学启蒙时,一定要理解这样一个概念:从具体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那什么是具体形象思维?低龄的孩子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呢?

答案是——通过具体的实物,去认识这个世界。

举个简单的例子,数物对应 ——数字要与实际的物品数量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数字7,孩子要明白是有7个物品,可以是7个苹果,7个草莓,7辆车,还可以是3个橘子4个苹果,放在一起也是7个。

这就是典型的通过具体实物去理解抽象的数字7的概念。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只有孩子能把数与具体的实物建立联系,他才能理解数字背后的实际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才能理解数字的拆分与组合,理解10以内的加减。20 以内的加减,倍数与等分的关系……

那对于低龄的小朋友,具体应该如何进行数学启蒙呢?

下面以年龄为主线详细地介绍:

三岁—四岁左右的孩子

1、需建立10 以内的数物对应,会数,会认,会读10以内的数字,把数字与实物建立联系,完成数物对应,理解数与量的关系,判断量与量的关系。

很多学前教材中经常看到这样的题目:

给几个物品让小朋友数一数,有几个就在对应的数字上画圈圈。

很多家长觉得这个太简单了,但家长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如果你站在一个三岁孩子的角度去看这种题,其实就是在帮孩子在建立数物对应,理解数字到底是什么。

理解相等与不相等的概念,举例:“数一数两个篮子里的水果是不是一样多,一样多就在两边篮子里涂上相同的颜色,不一样多就涂上不同的颜色。”

很多小班的小朋友看到这道题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量的比较,不明白什么叫一样多,那这个做题的训练过程就是要让孩子理解量的比较。

2、能按照一定的规律给物品排序

蒙氏教育里,有一种教具,由高低不一的圆柱体的柱子组成,要求孩子由高到底或者由低到高排序,这种教具除了能让孩子认识高低以外,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比较 ,比较其实就是把两个事物建立起联系。

低龄孩子认识世界,看待事物其实是处于相对无序的状态,排序可以帮助他们从无序的状态过渡到有序的状态。

3、学会分类

分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事物,比如说8个苹果,要放到两个篮子里面,那可以怎样放呢?

首先可以按照颜色分,红苹果放一起,青苹果放一起;其次可以按照大小分,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通过这个分类的过程中,让孩子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帮助他们理解分类的具体意义。

4、 学会认识基本的图形、空间方位

认识空间方位其实就是让孩子明白上、下、前、后、左、右。

3岁左右的家长大部分都会开始让孩子接触拼图,拼图可以有效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和观察能力,家长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促进亲子关系。

除了拼图以外,还可以带孩子画迷宫。迷宫除了能训练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以外,做控笔训练也是不错的。画迷宫的时候不要要求孩子一次性画完,错了没有关系,修正就行了。

迷宫的难度,也是有梯度的,可以先从简单的画起,孩子适应后再慢慢增加难度。

四岁—五岁左右的孩子

1、 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可以先让孩子从相邻数开始理解,左边的数比中间的数少一个、中间的数比右边的数少一个,从左往右这就依次递增,每次增加一个...

孩子在学相邻数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理解数与量之间的关系,这其实也就是最基本的函数思想。

多一个,少一个的概念理解了,那多两个,多三个,少两个,少三个也就迎刃而解了。

后面可以问孩子的问题就更多了,几个和几个放到一起是10个,几个和几个放到一起是8个,有8个梨子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

你会发现当孩子能很熟练地完成以上问题时,10以内的加减,孩子会算的又快又准。

2、 会简单的找规律

找规律的题型其实很有限,重复、递增、递减、守恒、对称等等,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重复、递增、递减的找规律,是完全能理解的,这个过程能有效的锻炼孩子的观察、分析和理解推理的能力。

3、找三个、四个量之间的关系

题目:小猪比小羊重、小马比小猪重、小兔比小羊轻,这四个动物中哪个小动物最重,哪个小动物最轻?

这种题目比较绕,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孩子处理信息的能力,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你会发现,有的孩子拿到题目的时候完全不懂题意是要干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但是有的孩子就清晰地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

这种分析题目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地去训练积累的,家长要给孩子处理这种问题的机会,让他慢慢学会思考,久而久之就锻炼出来了。

五岁—六岁左右的孩子

1、理解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其实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倍数关系,也就是一对多的关系。举个例子,最常见的小轿车一辆有几个轮子?一只小鸟有几只脚?如果我有8个苹果,我要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倍数关系。

我们为什么要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这个呢?其实10以内、20 以内的倍数与等分的关系并不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充分地理解量的关系,增强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能为接下来学习等量代换、乘除法的理解与应用甚至简便计算做好充分的准备。

数学到了小学高年级,无非就是小的数字被换成了大的数字,这就要求孩子在数学启蒙阶段一定要理解透数与量之间的关系。前面的基础打扎实了,后面无非就是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2、学会找规律

前面提到的让孩子学会找规律,更多的是找重复、递增、递减的规律,那在前面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去看看,守恒、对称、置换、旋转等等,这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思维。

两个苹果等于六个梨子,一个梨子等于两个桃子,那一个苹果等于几个桃子?很多孩子看到这种题型,一下子就晕了。

孩子在做这种等量代换的题目时,要有整体的思想,要很好地理解倍数与等分的关系,才能知道怎么做。2个苹果等于六个梨子,那1个苹果等于几个梨子?

就是把6个梨子等分成两份,1份就是3个梨子,这样1个苹果等于3个梨子,这一步就是要让孩子能理解在等分的基础上进行转化。

1个梨子等于两个桃子,那3个梨子等于6个桃子,这就是倍数关系,所以一个苹果等于6个桃子。

所以我们平时在引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一定要在一个知识点已经理解吸收、转化应用的基础上再去搭建新的概念,而不是东敲一下,西打一下,孩子晕了,父母疯了。

3、引导孩子学会看钟表

钟表的学习其实主要就是学对倍数的理解。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和实际感受一下,什么是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有了这个认知,再教孩子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让孩子知道一分钟等于六十秒钟,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一天有24个小时。

先认识整点,分钟指向12,时针指向任意一个数字都是整点,带孩子从1点认识到12点。

再认识半点,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任意一个数字都是半点,带孩子从1点半认识到12点半。

此时,在孩子已经完全理解整点和半点基础上,再跟孩子讲我们把一个小时60分钟等分成了1份,那一份是几分钟?

钟表上的1代表一份就是五分钟,2代表两份,3代表三份,依次类推,所以6代表六份,就是30分钟……

不知道带娃如何有效数学启蒙?

推荐一个鸡娃小帮手!

很多孩子在小学时可能数学成绩很好,但进入初中明显感觉数学很吃力,甚至有的孩子在三四年级时就觉得数学难。究其原因,还是孩子在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上需要进一步提升。

低龄孩子在进行数学启蒙时,最核心的一点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他们享受思考带来的成就感。

当然,家长在家自己辅导的力量总归有限,不妨试试Mathplore新加坡数学。

Mathplore新加坡数学基于新加坡教育部(MOE)数学指导意见和新加坡原版数学教材,采用先进的CPA建模教学法,培养孩子的建模能力和数学思维。

科学的课程体系

Mathplore课程涵盖新加坡和国内小学数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在巩固校内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拔高,覆盖课内重难点,兼顾竞赛需求,提高孩子综合素质。让孩子面对思维数学提升没有门槛,从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

内容梯度螺旋式深入,帮助孩子培养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多种核心数学素养。

Mathplore还针对数学启蒙期的孩子重磅推出G0系列课程,课程涵盖数与运算、逻辑思维、图形与几何和生活中的数学四大板块。

整个课程的设计非常适合低龄孩子学习,趣味互动的课堂,app交互式界面,孩子直接可以用手指在屏幕上选择和触摸,互动感强。

再加上符合孩子生活兴趣的各种情景,比单独使用新加坡数学教材要更加好玩也更符合低龄孩子的特点。在游戏和互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习得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引导孩子主动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同时,Mathplore采用精品小班真人直播授课的教学模式,学习竞争氛围更浓厚,也可以让孩子充分表达,弥补掉孩子可能存在:课堂表达能力差,害羞胆小的缺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