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强造船业再造核航母,既囤粮食又囤枪,别人的枪就是咱的枪

孤烟暮蝉 2024-03-08 09:25:38

对于外界高度关注的中国第4艘航母的有关情况,在今年两会期间,《香港商报》的记者趁会议间隙特意采访了中国海军政委袁华智,问:“大家都觉得时间等的有点久了,有人说我们在技术上可能遇到瓶颈了,那其实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

对此,袁华智的回答则是干脆利落的几句:“没什么瓶颈吧?我没听说我们的航母技术有什么瓶颈,还是在有序地进行当中。”

本以为《香港商报》的采访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结果没想到那位香港女记者居然还黏上了袁华智,一路从室内追问到了室外:

“那第4艘航母咱们是不是用的核动力啊?这个大家都很关注啊。”

“会告诉你们的,很快就会告诉你们。”

“那之后我们跟美国航母的战斗力是不是就有得一拼了?”

“我们建航母不是为了和美国比,也不是为了和美国打,是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和美国没有关系,不是为了他们建的。”

“那我们会不会调整,就是去远一点的地方?现在都是近海防御。”

“我们训练的时候航母那肯定是要去远一点的地方,应该会去远一点的。”

虽然整个采访过程弄的是唠叨了一点,但是不得不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搞大新闻这块,要说跑得快那还得是香港记者啊。在香港商报网将他们对袁华智的采访短视频发布之后,我到他们在社媒平台的官号上看了一下,好家伙,截至3月7日早晨,相关短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了317万,点赞超过4.7万个,转发和评论则各有两千多条。大家伙在评论区的互动普遍都很热烈,要么是夸这个香港记者跑得快的,要么就是夸她是懂军迷的。除此之外,还有人希望她能去采访一下空军首长的,毕竟除了海军的新航母之外,现在大家伙对空军的新轰炸机也是望眼欲穿啊。

我虽然是不太懂其中的技术细节,但是看到咱们的海军首长这么说我心里还是很高兴的,然后就一连发了两条动态。作为一个嫁到了广东这么多年的外来媳妇,我打从心眼里肯定是希望004号航母的名花能落到岭南的,或者是江西。

当然,我也就这么一说,全国毕竟那么老些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呢,航母这种东西那肯定是僧多粥少的。这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才盼出来一艘,大家伙谁不希望风水能轮转到自己家呢?然后我就看到好些个同志和朋友在我的动态评论区下面争先恐后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了,从四川到海南,从浙江到河南,也有说台湾的。其中最过分的当属一位来自江苏的网友,他这菜名一报就报了倆:第四艘苏南号、第五艘苏北号。是正经江苏人那味儿了,估计还是个苏南的朋友,不然第四艘就该让苏北先上了。

虽然大家伙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但是评论区里的氛围倒是相当地友好融洽。毕竟都是闹着玩的,而且大家心里也有数,不管004号航母最后花落谁家,也不管它是不是核动力的,只要能出来那就是好事。放眼全球,除了美国,估计也就咱们中国网友能就着这么奢侈的话题这般谈笑风生了。

不过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啊。正当咱们这边还在为004号航母究竟何时出来、到底是不是上的核动力,以及最终花落谁家这一系列幸福的烦恼而争论不休的时候,美国那边却是为了他们早已形同明日黄花的造船工业愁白了头。

就在《香港商报》将他们对袁华智的采访视频发布出来的几乎同一时间,我在另一家香港媒体——香港文汇网上还瞥见了一则报道,说是因为担心自己跟不上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步伐,美国海军部长德尔·托罗(Del Toro)最近专程跑到了日韩两国,接连造访了两国几家知名的大型造船厂。托罗希望日韩两国的造船大厂能看在盟友一场的份上,在造船这块拉美国老大哥一把,帮助颓相尽显的美国造船业重振雄风。否则,仅靠美国自己,想要在船舶这块撵上中国,实在是难于登天。

美国人所谓的“拉一把”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将美国海军部分舰艇的维护、修理和保养等工作外包给日韩的造船厂;二是鼓励日韩造船厂为美国造船工业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以帮助那些吃灰已久的美国闲置船厂重新运转起来。

美国人之所以会向日韩两国的造船厂提出这样的请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现在确实没剩下几个船厂还能维持正常运转的。报道援引美国驻日大使伊曼纽尔在陪同托罗参观日本造船厂时所说的话称:“上世纪90年代,当我还在为克林顿总统鞍前马后那会儿,美国还有10到11家造船厂能够建造海军舰艇,而现在就只剩7家了,我们希望重回那个黄金年代。”

伊曼纽尔这话说得已经挺直白了,但美国造船工业的现状可能比他描绘得还要严峻。报道指出,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力,规模还是效率,美国造船厂与中国相比都可谓是相形见绌。民船这块就不展开了,拿托罗本人的话来说:“在过去40年时间里,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规模空前庞大的商业造船帝国。而反观我们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因为当时的我们选择相信自由市场的力量。”

美国人总以为市场就是万灵药,一抓就见效。而这样的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美国从此彻底丧失了商业造船领域的竞争力,仅剩的少数几家造船厂也只能靠军单来维持生计,勉强度日。

根据美国海军研究所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在全球造船市场上,仅中国一家就占去了近50%的份额,排在中国后头的分别是韩国和日本,这两家的市场份额各自占到了近30%和17%。至于美国嘛……我估计说出来就连美国人自己都觉得丢人,因为仅有微不足道的0.13%。而这0.13%基本上全是靠军单支撑起来的,要不是因为还有航母、核潜艇和驱逐舰这些军舰帮忙撑场子,美国的造船厂工业只怕是连这可怜的最后一点残羹冷炙也吃不上。

不过,有道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美国造船工业的整体大环境都不景气,美国的造舰行业又岂能独善其身呢?受市场萎缩、技术落后、人才流失和经营不善等多重负面因素影响,仅有的几家还有工开的美国造船厂,现在连军舰都造得没有之前那么利索了。报道提到,即便是在核潜艇这种相对中国还算是有明显优势的少数领域,美国造船厂的水平也是大不如前了。过去平均每年还能造两艘,而如今每年却只能造大约1.2至1.3艘了。

核潜艇如此,美国造船工业引以为傲的另一颗皇冠明珠——核动力航母也没好到哪去。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很多美国造船厂的施工效率相较以前都出现了显著下滑,你造船厂这个乙方的工作效率下降了,美国海军作为甲方所需要承担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就得增加。这让托罗非常不爽,他也因此对一些美国的造船承包商提出了不点名批评。或许正是在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负能量氛围的长期感染下,才促使托罗最终作出了借日韩的酒来浇自家块垒这样的决定。

我突然有种感觉,现在这个美国真是越来越像当年的苏联了。其工业体系虽然依旧庞大,但是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品类并不多,其中大多数还都集中在军工领域。

本着“别人囤粮我囤枪,别人就是我粮仓”的处世原则,曾经的苏联也觉得只要把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业给搞好了、维持住了,那么其余一切就都会跟着好起来的,好不起来到时候就开着飞机军舰去抢别人的拉倒。但苏联这么干的结果我们后来也看见了,军工这颗白菜心固然是好吃,但是没有谁可以仅凭只吃白菜心就能健康地活着,更别说还要维持着一具牛高马大、五大三粗的强壮躯体了。

和美国那边的情况相比,咱们的造船工业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今年2月上旬,美媒《华尔街日报》曾在一则报道中指出,中国造船业已连续14年领跑全球,去年全球商业造船产量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国,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造船国。2023年,中国造船业完工量按年增长近12%,达到了4232万载重吨,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另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此前披露的数据,去年中国造船业的新订单量足足增长了56%。

不难想象,要是没有这样的家底子,我们的海军首长大概也不会云淡风轻、满面笑容地和香港记者说出那句:“我们的航母技术有什么瓶颈吗?没听说啊。”我们的海军之所以强,靠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军工强,更是我们的整体强。又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正是因为我们的整体强了,所以我们的军工才更强。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年苏联之所以输掉了冷战,未必是输在了军工体系上,但肯定是输在了综合国力上。眼瞅着,如今的美国似乎也要走上当年苏联的老路了。

工业发展还是应该军民并重,两条腿走路,瘸一不可。囤粮和囤枪,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得硬。既囤粮食又囤枪,你的枪就是我的枪。

据说当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曾经从苏联庞大的军工遗产里淘走了不少好宝贝。

畅想着我们的004号航母,再看看美国造船厂里躺着的核航母和核潜艇,我已经忍不住要咽口水了。

1 阅读:66

孤烟暮蝉

简介:观察世界,大国崛起之际;反省自身,小国博弈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