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彭德怀给杨尚昆写信:要搬出中南海,毛主席是什么态度?

红史 2024-01-27 15:46:45

1959年,彭德怀元帅提笔给中央办公厅杨尚昆写信,信中他主动提出搬出中南海,将专车换掉,工作人员也从简......等一系列要求。

杨尚昆很快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向毛主席上报彭德怀的要求,报告他打算主动办理生活多年的中南海永福堂,未料,毛主席一听这话,却分外诧异:“原来他是住在中南海里呐!”

非毛主席不够关怀彭德怀元帅,其一,毛主席日理万机,积年累月的忙碌是他的常态,即使去周总理生活办公厅的西花厅的次数,都是有限的;

其二,各位中央领导人并非都住在中南海,十大元帅中,也就只有朱德、彭德怀、陈毅三位住在中南海,就连毛主席自己,一开始亦是拒绝搬入中南海的,住在中南海的领导人不多,再加上,还有人几易住处,毛主席与彭德怀每每在公共场合相见,不了解其居处,其实是不难理解的事。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从朝鲜战场上归来,主持中共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他携家人住进中南海怀仁堂东南角的一个院落,这里,便是“永福堂”。

建国后最先住进永福堂的,是朱老总,不过朱德住了没多久便搬到西楼大院的乙楼,与永福堂相距不远。在朱德之后住进永福堂的,就是他的老搭档彭德怀。

永福堂是一个小四合院,面积不大,甚至可说有些窄旧。由于年久失修,永福堂的门窗、廊柱上的油漆早已脱落,陈旧斑驳。

彭德怀与妻子浦安修没有孩子,彭德怀住进永福堂以后,将他的几个侄子侄女们接来,还有故友左权的女儿左太北,彭德怀一直很关怀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彭德怀将孩子们接来,与他们同住,一家人并不少,床不太够用,孩子们只好搭地铺睡。

彭德怀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工作,屋子里放着放一套沙发、一个书柜,彭德怀平时在这里办公、看文件、会见客人,倘若客人来得多了,屋子里根本坐不下。

在他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十分惹人注目。住得距离永福堂不远的胡乔木曾与儿子到彭德怀的住处,胡乔木的儿子对那地图记忆深刻,他回忆时表示:“占了整整一面墙,我见过许多幅地图,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县、区、公社、甚至更小的区域单位,都标得清楚细致,我后来才知道,军事地图才是那样的。”

彭德怀与家人们就在这样简单的环境下居住、办公。

他有过搬家的机会。

组织看他一家人口众多,还挤在简陋的居住环境中,便决定在北海后面为他另寻住处,新找的房子是个楼房,房间很多,足够一家人住,环境也很幽静,适合办公。

彭德怀的警卫参谋景希珍一听到这个消息,便迫不及待地去看新房,看到新房子如此漂亮雅致,比彭老总之前的住处好上许多,景希珍发自内心地高兴。一从新房回来,便兴奋跑到彭德怀办公室,催促彭老总搬家:“我刚看过房子,那房子可好啦,间数很多,漂亮得很,你赶快搬过去吧!”

彭德怀却笑眯眯拒绝了:“我住不了那么高级的房子,还是住在这里吧。等到老百姓住得好些了,我再搬家。”

景希珍自然是希望彭德怀能赶快搬家的,还在极力劝说:“首长,我看还是搬的好,有个好环境,不是对工作、对身体更有利吗?再说,你如果搬进去,我们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也解决了......”

他的话还未讲完,彭德怀便直接打断了,刚刚的笑脸也消失不见,换上了一副严肃的神情,他批评景希珍:“你这个人呀!光想自己住好房子,为什么不想想老百姓呢?”

彭德怀语重心长地教育起景希珍:“小景,工作的时候要挑重担,生活上要少为自己打算。共产党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你看看,北京市民住的是什么房子,一个小院里住着几户人家。我们需要努力工作,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希望不久的将来,把广大群众、普通干部的住房解决好。”

后面亲人们再劝他,彭德怀始终不曾改变态度,他还是坚持不搬进那个更加宽敞的新房,不愿再为中央增加负担。即使有管理人员提出要重新翻修、粉刷一下永福堂,彭德怀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告诉大家:“你们要把心计用在国家这个大‘家’上,眼睛不要老是盯着我这个小‘家’,要把钱节约下来,先用于国家经济建设。”

彭德怀带着家人,继续在又窄又旧的永福堂居住生活。

一直到1959年。

1959年,彭德怀的命运发生剧变。他卸下国防部长的重任,亲笔给毛主席写信,主动提出想去搬农民,他要边学习边劳动。

彭德怀给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提出自己要搬出中南海,并且要将专车换掉,工作人员从简,一切待遇都降下来。没有人要他搬出中南海,但彭德怀决意不再住下去了,他不想再继续给毛主席、周总理添麻烦了。

毛主席与杨尚昆

以前是要他搬,他坚持不搬,如今是他主动要搬出永福堂了。没过几日,组织便传来消息,已经为彭德怀寻到一个新的住处,那是位于北京西郊挂甲屯的吴家花园。

彭德怀得知这一消息,甚至没有提前去接下来的住处看一眼,便高兴地与景希珍分享:“这个地方好!既远离闹市,又离党校那么近,好!”

彭德怀与自己的家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做着搬家前的各种准备。

景希珍从衣柜里拿出了那件元帅服,那是属于彭德怀元帅的荣誉,多年来,只有在参加外事活动时,彭德怀才会遵从规定,穿上元帅服和皮鞋。而在平时的日子里,他就只穿军装、或者非常简朴的中山装便服。

看到景希珍手中的元帅服,彭德怀不让他带走,他说:“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来无牵挂。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了,通通上交。”

他和家人在中南海永福堂生活了7年多,1959年9月离开前,并没有多少行李,除了一大堆书籍、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需品、换洗衣物,那些承载荣耀的物品,包括蔚蓝色的元帅府、革命老人何香凝夫人赠予他的猛虎图案、还有一枚枚闪耀着荣光的勋章,都被装入箱子里上交,一直留在了中南海。

彭德怀住进了吴家花园。据传,这里是吴三桂修建的一处院落,院子很大,彭德怀刚来时,觉得院子太大、房间太多,住着浪费。

但很快,他转变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他可以在这里种地,他怀抱重新生活的心情,向自己的家人笑道:“改造它一下,我要让这个花园来为我们服务!”

接下来的6年里,彭德怀在这里种地种菜,过着静谧的、平凡的农家生活,直至1965年,他宁静的生活被打破......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了解那些年真实的动人的历史!

0 阅读:107

红史

简介:深耕中国近代历史,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