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投了关键一票支持毛主席,彭德怀又投了关键一票支持朱毛

陈冠任 2024-05-19 20:12:33

罗坊会议是红军历史上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东渡赣江,汇合一起协同作战,大大提高了红军的作战能力,这标志着红一方面军完成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但是,这一次会议达成共识,却是很不容易的。

1930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峡江讨论下一步行动问题,由于有人坚持要去大大城市,争论过大,会议无果而散。

这时蒋介石调集重兵在南昌周围,准备围剿红色苏区。大敌当前,咄咄逼人,形势严峻,必须尽快结束红一方面军干部内的争论,确定下一步行动方向和战略,否则,将贻误战机。

25日,朱德、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总部到达新余县的罗坊,立即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联席会议,毛泽东,朱德、周以栗、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李文林(江西省行委书记),曾山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等出席。

会议由毛泽东主持,继续讨论峡江会议上争论而没有解决的战略方针问题。毛泽东首先指出:

“敌人很强大,我们决不能冒险去攻打南昌,怎么办?要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选择一个好战场,创造有利条件,充分依靠群众,把敌人放进来打,集中力量消灭他们。"

这是毛泽东在峡江会议上的思想,而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毛泽东一讲完,朱德就站起发言。

“我完全支持毛总政委。”朱德说,“强敌集结在南昌、九江周围,我们决不能冒险去打南昌、九江。只能诱敌深入,东渡贛江,在苏区内消灭敌人,否则就很可能被敌人吃掉。”

朱德讲完,其他人不好再说了。

随后,经过毛泽东、朱德的耐心说服,对打不打南昌、九江的问题统一了认识。第二天,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明确指出:

“目前在敌人大举增兵与南昌、九江固守工事的形势之下,单凭红军轻袭南昌、九江,而且红军相当给养都不具备,运输条件十分缺乏,这无疑的要成为游击式的进攻,结果攻不下又转而他往,反使一省胜利延期实现。所以这轻装袭取的游击观点与争取一省首先胜利有计划的有布置的战略绝不相容,应加以严重的纠正。"

达成这个共识,朱德对毛泽东的支持功不可没。

可是,不打南昌,九江了,打哪里呢?即进行反“围剿”,战场摆在赣江以东还是赣江以西?红一方面军对这个问题又发生争论。

红三军团和江西省行委的领导干部,反对东渡赣江的方针,提出“夹江而战”的主张。彭德怀在回忆中写道:

“在三军团渡江之前,因三军团之五军和十六军大多数是平江、浏阳人,八军大多数是阳新,大冶人,地方主义者利用这一点来反对过江,主张一、三军团分家,夹江而阵,即一军团位置于赣江以东,三军团位置于赣江以西,说这样既可以集中消灭敌大部队,也可以团为单位分散于湘赣边、湘鄂赣边、鄂东南区进行游击战,对将来夺取湘鄂赣三省政权都有利。……它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拥护,而实际上一、三军团在战斗中一次要各消灭敌军一个师(六个团的师)是很勉强的,如果两个军团合起来消灭敌人一个师就比较轻松。为了消灭敌人,必须反对地方主义,在政治上以朱、毛为旗帜,集中统一红军,一、三军团不再分开。”

基于这种认识,彭德怀支持了朱毛。他后来说:

“我这一票在当时是起相当作用的一票,站在哪一方面,哪一方面就占优势。我说:一、三军团分开,两军团夹江而阵,这对于目前准备粉碎蒋介石的大举进攻不利。……我说,有意见到河东讨论,但不能妨碍行动,更不能说一、三军团分家。”

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在回忆中也说:“当时,……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就会导致分裂,对革命不利,所以我们同意了毛主席的正确意见。"

由于彭德怀的支持,最后,大家终于统一了认识,接受毛泽东、朱德的意见。30日,会议正式通过两个军团一起东渡赣江,实行“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与敌人作战。

以后,红一方面军按照毛泽东的部署行动,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依靠苏区群众,终于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大胜利。

参加了这次会议的罗荣桓后来说:

“罗坊会议在极端紧急的时刻,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改变原有打大城市的部署,确认毛主席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朱老总那个和彭老总在关键时刻的那一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套)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也是读者喜爱的优秀历史畅销书。

11 阅读:2629

陈冠任

简介:中国近现代史学者,作家,自媒体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