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日寇在山上修筑工事,孰料当晚民兵们便悄悄摸进去埋地雷

青史如烟随风散 2024-04-09 04:38:00

1942年2月,日军侵入海阳县。

随后敌人的触角开始向县城周边的村镇渗透,一些要道、隘口、沿海村镇处,纷纷设立起了哨所、炮楼,如同一根根毒刺般,钉扎在了这片土地之上。

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的人们,虽然力量薄弱,却依旧坚持着与这些野蛮的侵略者们,进行着顽强不屈地斗争。

1943年6月26日,夜,盆子山区。

当天下着淅沥沥的小雨,民兵队长赵同伦带着三名民兵,背着五个“铁西瓜”(当地民兵对地雷的俗称),趁着夜色爬到了盆子山南面的山坡之上。

临近麦收,县城内的敌人们也开始眼红了起来,为了与村民们抢夺粮食,日军方面随后在盆子山区的高岗、坡地处,动工修筑工事,便于以后驻兵抢粮。

赵同伦他们得知此事之后,随即决定,趁着敌人刚开始修筑工事,悄悄摸到对方那边,送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惊喜”。

当夜,赵同伦等人拨着杂草,冒雨爬到了南面高坡之上,在距离山顶还有一段距离之时,旁边的一名民兵突然伏低身子,惊呼道:

“大家小心!”

赵同伦等人闻声赶紧随之趴下身子,大家顺着那名民兵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山顶处,依稀可以看到一个人影正站在山顶之上。

“喂,那个人是敌人的哨兵吧?”最先发现的那名民兵低声嘟囔了一句。

赵同伦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仔细看了会儿,随后肯定地回答道:

“不可能,肯定不是敌人的哨兵,你看,咱们看了他这么长时间,下着雨,他站在那儿,怎么可能会一动不动呢。”

几人一看,还真是这个样子,随后,赵同伦领着几人一起,小心地靠近了那个“哨兵”,众人屏着气来到跟前,一看,原来是日军用草把子做得假人,再顺着北面看去,据此不远处,还有三个假人。

敌人这是不想出来放哨,弄了个假人站岗,糊弄、吓唬人的。

不过,没人站岗,也算是给赵同伦他们无形中提供了一个极大的便利,他们没有理会假人,继续向前走去。

黑夜之中,在山顶“摸”地形之时,赵同伦等人发现了敌人们白天还没挖好的几个掩体坑,看来是当天的雨水阻碍了对方的施工进度。

随后,赵同伦等人便将身上背的“铁西瓜”埋进了敌人未完工的“掩体坑”之内,就在众人准备离去之时,赵同伦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风匣子。

赵同伦走到近前,打开风匣子一看,里面放着铁锤和钻子,都是一些修筑工事的工具,看来,这应该是敌人存放工具的一个“工具箱”。

“还好我还剩了一个。”赵同伦见状,随即取下身上背的那个“铁西瓜”,将之小心地放进了风匣子内,随后又将雷弦系在风匣子的拉手之上,布置妥当后,众人便悄然离开了此处。

第二天,天色放晴,缩在山洞内躲了一夜雨的日军士兵们,从洞内爬出,伸着懒腰来了山顶处。

其中一名日军士兵招呼着众人,来到了风匣子跟前,准备跟大家分发工具,开始干活,然而,就在他拉开风匣子把手的那一瞬间。

“轰隆”一声巨响,周遭四名日军士兵,登时被炸得一命呜呼。

“大大的不好,地雷的有!”余下的鬼子兵们登时慌乱了起来,众人实在是想不通,怎么就睡了一晚上,这里会出现地雷了呢!

一众日军仓皇乱窜,慌乱间,又踩踏上了赵同伦他们埋在掩体坑内的地雷,接连几次爆炸,又撂倒了十几名日军士兵,余下的那些人,吓得抱头鼠窜,连滚带爬地逃之夭夭了。

后来,不甘心的敌人们,再次卷土重来,用木头、石头在山顶构建工事,然而,就在当天晚上,赵同伦他们再次爬上了山顶,把六个“铁西瓜”悄悄埋进了敌人的战壕之内。

第二天,又是一番热闹景象,铁西瓜全都炸开了花。

经过这两次爆炸,敌人们是说什么也不敢再来盆子山了。

当年,赵同伦带领民兵们英勇战斗,埋地雷四十余个,炸死日伪军五十余人,同年八月,被选为胶东民兵英雄。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501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海阳文史资料》,李少白回忆

1 阅读:7

青史如烟随风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