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探访拆除围墙后的“雷士德工学院”

上海城市更新 2024-03-09 11:58:46

City walk可以是无目的行走,看到绿灯就直走,碰上红灯就转弯;也可以在一条「自定义」的路线上慢行,深度体验城市历史文化。

说白了,这是一种可以对抗打工人日常压力清单的短途自由行,瞎溜达plus版。

漫步,漫行,漫游……“漫”不是慢,是沉浸于行走的体验与感受,是人与周边环境互相观望的默契无语。申城确实有相当多值得城市漫行的街区,对很多上海人而言,它们像是可以感知本地生活的脉络,无论地理的、常识的、历史的、当下的、甚至将来的。

可以无目的的,也可以是有主题的,比如历史建筑寻览。

图源:山里人

商丘路东长治路路口原来的直角封闭街墙早已被拆除,白玉兰广场正对面一座兼具英国哥特复兴风格和装饰艺术派风格的优秀建筑,终于在建成90年之际,对世人展现自己的面貌,也成为北外滩街区人文景观新地标。

这座建筑就是雷士德工学院旧址,曾作为上海海员医院,后来又空关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围在街角围墙里,人路过眺望而不得其入。

2022年,延续北外滩城市更新计划,东长治路505号的这幢建筑终于破墙展现给公众,成为北外滩又一个城市公共空间“旧貌新颜”的案例,因为有了岁月的积淀而彰显其独特魅力。

图源:网络

站在稍远处眺望,大楼外立面焕然一新,但其色彩、质感上与历史建筑的身份充分吻合,真实再现了雷士德工学院近百年前的风貌。

上海不乏各类风格独特的建筑,每栋建筑都有背后的故事,它们构成了城市风貌的底色,承载着人文历史,而也许正是这些,让城市漫游者可以细致入微地感受本地生活的别样面貌。

图源:山里人

“建筑可阅读”是上海文旅创新、彰显城市品格的成功经验,开创了全新的都市旅游方式,让游客、本地居民通过游览的方式、学习的角度感知城市。

图源:山里人

正所谓,建筑既是凝固的音乐。

站在美的建筑面前,聆听历史传来的悦音,感受不一样的审美情趣。与建筑的无声对话,它不说话,我不说话,但是能揣摩感受彼此的存在。

图源:山里人

学院西侧,商丘路视角建筑即景。

图源:山里人

路边的椅子,另类的“建筑可阅读”。坐观风景,静待游闲。

你会发现,建筑立面以天平、角尺、齿轮、圆规、烧杯等科学仪器与机械图案作为装饰,独具匠心。果然是为“工学院”三个字度身打造,极具特色的窗棂造型,具象化的图案,独具一格的辨识度,都让来访者过目不忘。

图源:山里人、网络

雷士德工学院对称的门扇,特有的装饰。

图源:山里人

图源:网络

平常咱们说起审美,总觉得抽象、清高,但是在美的事物面前,视觉感受胜过一切。

图源:山里人

棱角凸显,错落有致。近距离的视觉冲击感非常强,虽然是建成于1934年的建筑,但90年后人们漫步这里,并不觉得违和,色彩与质感贴合建筑本身的历史内涵,雄伟气派又不失优雅,更具审美的感叹。

图源:网络

从另一个视角而言,确实也要为上海市政府提倡的开放公共空间举措而点赞,让更多元的美学风格呈现于大众视野,让更多人在休闲漫步中感受美的熏陶,感受历史钩沉与传承,长治路的故事,虹口的故事……

故事要从百多年前说起。

图源:网络

1863年美国领事熙华德(George Frederick Seward)与上海道台黄芳议定美租界划界章程。1864年,租界当局在现虹口境内最先开筑熙华德路(Seward Road,现长治路)和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现大名路)。熙华德路后来东拓1.5公里,遂有东熙华德路,后更名东长治路。雷士德工学院位居其间以东长治路505号定名。

图源:山里人

建筑外侧保留了最初的建筑基石,风雨侵蚀,字迹已经很难辨认全部,中英文不同版本分别用两块白条石镌刻内容。这座建筑1934年竣工,随即由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捐赠给当时民国政府。

雷士德工学院落成启用,开设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气工程等专业,是近代上海著名的工科类院校,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图源:山里人

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目前是这里现在的主人,聚焦设计创新产业。沉睡的校园被唤醒,古老建筑焕发青春。

从最早的雷士德工学院、后来的海员医院,到现在九十年的轮回兜转,不得不感叹历史长河就在一瞬间啊。

图源:网络

虽然说这是一所公共开放的空间,但因为有运营机构的存在,游客不能尽兴入内参观,门卫彬彬有礼给我进行了解释——无论即兴而来,还是预约登记,内部参观更多是难于实现了。

图源:山里人

也许这样也好啊,历史建筑历经沧桑,还能为现代人所用,发挥应有的使用功能、产生价值,总比放在那闲置空空落灰的好嘛。

图源:山里人

环岛绿地外围的人行步道及座椅。

顺应工学院主体扇形造型的正面布局,与前方弧形草坪、环形步道,“破墙”后的街角景观有机和谐。

图源:山里人

在地铁站出口广场、白玉兰广场对面这么“值钱”的位置,并没有增加新商业建筑,而是如此这般最大限度敞开空间,直面街道的绿岛以及座椅,让相隔90年的新老建筑相望对话,真是舍得啊,为设计者鼓掌!视觉感受上确实也很赞。

图源:网络

以“开敞绿地、景观共享、映衬历史、延续风貌”的设计愿景,打造全面开放的公共绿地,以内向开敞的空间手法复原了中央弧形草坪,并保留了老银杏等大型乔木,最大程度还原建筑原貌。

图源:山里人

隔街而望,沪西最高的白玉兰广场和青年人喜好的W酒店,两个北外滩当代地标光鲜亮丽。一箭之遥的雷士德工学院历史建筑的低调严谨,相映成趣。而直面街道的休闲环行座椅,是拉近两者之间的自然过渡。

两种建筑景观的不同质感隔空对话,放慢脚步,细心体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而然。

图源:网络

图源:山里人

转角遇到,皮爷咖啡在此迎客

“破墙开店”,是对历史建筑的另一种尊重和不嫌弃。

人们对城市街区景观的视觉、心理、审美诸方面的诉求和感受,是立体的、五感的,是穿越时空的。

最大限度发掘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拆除樊笼,回归民用,也是最经济、最环保的城市更新措施。上海这些年的实践探索,也确实走在全国前列了。

在人文历史背景下的公共空间,伴着一杯咖啡,坐在老建筑里,视线透过窗户,感受车水马龙的北外滩崭新街区,这种体验也是别有味道呢。

图源:网络

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利用,不仅仅是新的增量叠加。

老旧街区的更新改造,还历史空间于民的公共意识,越来越多呈现于上海街头景观改造,这既是城市文明素质提升的显现,也是上海城市规划创新的题中之义。

图源:网络

建筑虽然无声,但是懂得倾听,你会知道它会说话,听懂、读懂也许一见之间,也许沉淀回响。

存在着的地标风景,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

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编辑:魏玺玲

审核:夏    雨

1 阅读:72

上海城市更新

简介: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官方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