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张公谨

潇潇沐晨 2024-05-05 11:35:22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他早年为王世充效力,担任洧州长史。然而,随着王世充的败亡,张公谨意识到唐朝才是大势所趋,于是选择归顺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张公谨与洧州刺史崔枢一同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邹州别驾,后累迁至右武侯长史。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秦王李世民,并得到其赏识。在徐世勣、尉迟恭的引荐下,张公谨成为秦王李世民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

张公谨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还在等待占卜的结果,而张公谨摔了李世民的龟壳,力劝李世民动手。六月四日,张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在玄武门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政变过程中,张公谨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当太子李建成的部下、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等人率军赶到玄武门,欲为太子和齐王报仇时,张公谨勇力过人,独自关闭大门,将冯立等人挡在门外,为玄武门之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继承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张公谨因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卓越表现,被升任为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

观元年(627年),张公谨被任命为代州都督,镇守代州。他一方面兴办屯田,增加粮食储备,另一方面派人刺探东突厥的虚实,为唐朝的军事行动提供情报支持。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讨伐东突厥,任命李靖为主帅,张公谨为副总管。张公谨向唐太宗提出了讨伐东突厥的六条理由,包括颉利可汗的残暴统治、东突厥内部的分裂、塞北地区的自然灾害等,这些理由都被唐太宗采纳。在征讨东突厥的战役中,张公谨与李靖等将领密切配合,成功击败了东突厥的军队,俘虏了颉利可汗,平定了东突厥。这一战役的胜利,不仅消除了唐朝的北方边患,也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张公谨因功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他在地方治理上也表现出色,深受百姓爱戴。他不仅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还善于运用谋略,为唐朝的边疆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地方治理上,他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注重农业发展,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他还关心百姓疾苦,努力解决民间纠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八岁。他的一生为唐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郯国公,谥号为襄,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1 阅读:54

潇潇沐晨

简介:历史热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