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衰败,总有种说不出的诡异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5-11 13:12:24

(紫禁城 摄影)

万历不上朝,我们都知道。

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皇帝不处理政务,不参加早朝,不见任何一位大臣,不批复任何一封奏疏,不主动对外开口说一句话,不祭祀宗庙,不举办任何庆典活动,皇帝也从来不到郊外去打猎,或者到民间去巡游。

我们的明神宗朱翊钧同志,就如同鬼魅一样,无声无息的“消失”在了紫禁城。

那么问题来了,好好的日子,好好的生活,万历皇帝为什么不过了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一份考古报告,开始说起。

1958年,考古团队对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进行了挖掘,而定陵,就是万历的陵寝。

作为帝王陵墓,定陵的建筑架构有多么豪华自不必提,定陵里出土的金银财宝多么贵重当然也不用说,最值得人们注意的,其实是定陵的主人,也就是万历皇帝遗骸的情况。

根据调查披露,这万历老兄的腿骨啊,一条长一条短,说明他是个长短腿,并且伴有十分严重的足疾,而且这种疾病已经影响到了皇帝的正常行走,万历走路不是跛脚,那就是一瘸一拐。

因此,很多人认为,皇帝因为自身的这种疾病,因为走路不利索,他觉得自己不体面,逐渐成为了一种心理障碍,所以他不愿意面对大臣,更不愿意在公开场合露面,这才渐渐的拒绝社交活动,包括上朝。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合理,但仔细一想,很不合理。

(定陵 摄影)

因为,万历毕竟是皇帝,是帝国的主人,大明帝国控制范围内的所有人,百官也好,百姓也罢,但凡是皇帝接触过的任何人,他们也许会在内心里取笑皇帝,但他们绝对不会也绝对不敢在万历本人的面前透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恭敬。

他们只会说皇帝你好帅,你好威武好霸气,而不会说别的。

这也就是说,万历皇帝他所受到的外界环境反馈,永远是正向的,那么既然不会有人嘲笑万历,万历怎么就不敢面对大家呢?

有人说,就算别人不笑话万历,那万历就是天生性格内向不愿意社会化,那也没有办法啊对不对?

这种说法听起来也很合理,是啊,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他要克服的不仅仅是别人对他投来的异样或者非异样的目光,他还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望向别人。

万历没有,所以万历不上朝。

反正总而言之一句话吧,很多人会把万历不上朝的原因归咎于他的足疾。

可是仔细一想,万历不是一直都不上朝的,至少他在位的前十年都很勤奋。

虽然朝廷大权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万历仍然在努力扮演好一个优秀帝王的角色。

从登基开始,什么日讲经筵万历从来不耽误,史书经传更是每日必读,在宫内,万历的母亲孝定皇太后李氏对他异常严格,万历读书学习稍微松懈一点,李氏就板起面孔让儿子罚跪,而且往往一跪就是几个时辰。

(孝定皇太后李氏 形象)

在宫外,更有内阁首辅张居正对他进行严格的监督教育,时刻规范他的一言一行,在年幼的万历皇帝心中,张居正不仅仅是文臣之首,更不仅仅有先帝托孤之重,张居正更是万历亦师亦友的存在,万历每次见到张居正,从里不直呼张居正的名字,而称“张先生”,可见其对张居正的敬重。

可以说,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万历一直很勤勉,虽然万事都由首辅做主,可皇帝毕竟也要积极配合首辅的工作,所以万历很忙,他闲不下来。

万历真正开始有了消极怠政的苗头,是在张居正死后的第四年。

皇帝对于张居正的真实感情,总是复杂的,一方面,张居正呕心沥血,宵衣旰食,用惊为天人的一场改革改变了帝国多年的颓势,甚至后世很多学者认为张居正改革意义重大,没有张居正搞这个改革,明朝可能过不了几年就亡了。

所以,张居正为明朝续了命,万历感谢他,而且万历打小就和张居正频繁接触,俩人总归是有君臣之谊的,所以皇帝应该对张居正很有感情。

但是,张首辅披荆斩棘的当权十年,就代表了万历皇帝吭哧瘪肚的失权十年。

一开始万历岁数小,这种事他还不能轻易察觉,但是随着皇帝一天天年岁渐长,他终于体会到了权力被人夺走的可怕之处,哪怕夺走他权力的人是把毕生都献给了明王朝发展建设的张居正,万历的内心仍然是排斥的。

他没有话语权,在宫里要看李太后的脸色,在外头要听张居正的话,宫里的一道道诏令由自己亲手发出,但实际上执行的都是张居正的意志,别人都不说了,有时候就连大伴冯保都能批评自己两句,这你能受得了受不了?

(张居正 形象)

一个帝王什么都可以失去,城池,土地,子民,财富,女人,但他唯独不能失去的,就是尊严。

在张居正的巨大阴影笼罩之下,万历很没尊严,所以他对张居正既崇敬又讨厌,既感激又仇视,而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终于开始了对他的清算。

皇帝收回了对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封赏,削尽他的官职,玺书和诰命尽数收回,张居正的亲族们大多数被流放,其中更有不少被强行关在家中,活活饿死。

张居正病逝前的最后一年,他已经预感到了自己身体上的不佳,如果张居正爱惜自己的生命,他就应该给自己减负,减少工作量来缓解疾病对他的威胁,但是,他不肯放松自己,从不请假,一直在坚持办公。

这个呼啸大明朝廷一生的人想不到,自己死后竟然会落到这一步。

太岳死时,六月飞雪,此谓:谁言天公不好客,漫天风雪送一人。

张居正死也死了,清算也清算了,万历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他认为只要彻底的否定的张居正,那么就能树立自己帝王的威信,自己就能做一个魁柄独持的大明天子。

所以,尽管张居正死了,万历仍然做了很多事儿,万历三大征就是一个极好的体现。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万历就已经不那么勤奋了,他本人好酒好色,搞得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因此这段时期皇帝已经很少上朝,大部分的政务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方式逐层向下传递。

您看,这个时候万历就有怠政的苗头了,但是不严重,那么这段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把万历这种苗头扩大化,让他彻底成为了一个二十四小时挂机的宅男呢?

作者以为,应该是国本之争。

(福王朱常洵 形象)

所谓国本之争,简单来说,就是万历的接班人,储君的人选有两位,一位叫朱常洛,一位叫做朱常洵。

这个朱常洛是长子,而朱常洵是第三子。

朝廷里的大臣们呢,支持朱常洛做太子,因为明朝一直贯彻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万历没有嫡子,那么庶出的长子朱常洛就是法理意义上最合理的继承人。

但是,万历也许是受了自己爱妃郑氏的蛊惑,又或许是就想要和大臣们对着干,他非要扶立三子朱常洵做太子,皇帝和大臣们意见不合,就此事吵了起来。

这场争论和对峙,前前后后持续了十五年的时间,可以说超级拉锯战,期间逼退内阁首辅四位,正部级官员数十人,副部级官员数十人,被处罚,贬职,调任,免职的朝廷和地方官员更是多达两百位。

一心想要独断专行,自己说话算数的万历皇帝可以说是铆足了劲,这十五年里,他是硬的也来,是软的也上,他杀掉过大臣,处罚过大臣,取消过大臣们的职务,停发过大臣们的俸禄,他分化过文官集团,他也试图拉拢一些人为他所用,他放过狠话,也说过软话,皇帝可以说是使出浑身解数而无所不用其极,但最后,他还是失败了。

顽固的文官们终于击溃了万历的心理防线,他们欢天喜地的把朱常洛送上了储君的宝座,而万历也终于意识到,当年一个张居正死去了,而现在千千万万个张居正站了起来。

自己以为摆脱了张居正的阴影,实际上自己终其一生都活在张居正的阴霾之中。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万历对百官,政坛,对王朝,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都产生了一种令他自己窒息的绝望。

而在这种绝望的驱使之下,万历终于开始了他终年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的隐形帝王生活,这不仅仅是万历对自我的放弃,更是他精心策划的对文官集团的一种蓄意报复。

(明神宗朱翊钧 绘像)

你们不是管我么?好,那我消失了,我看你们还管谁?

你们不是想要说话算数么?好,以后我什么都不管了,全是你们说了算。

你们不是要夺权么?你们不是要话语权么?你们不是要架空我这个皇帝吗?你们不是要我时时刻刻都屈服于文官集团的淫威之下吗?

好!好!好!

这个大明给你们了,哥不玩了。

紫禁城建造的当然雄伟,但是未免有些单调,皇帝终年在这里居住,所以尽管处处雕梁画栋,龙章凤篆,皇帝也会觉得重复。

从春夏到秋冬,宫女宦官们把身上的轻纱换成棉袄,天气暖和的时候,他们修剪花卉,天气稍微冷一点,他们清扫落叶,天寒地冻时,他们则清理积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时间好像在以一种固定的节奏在万历的面前流逝,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历皇帝的精神世界中,也填满了寂寞和空虚。

表面上,大明王朝四海无事,天下太平,就算皇帝不上班,整个庞大的帝国躯体在官僚阶级的努力下也可以正常运作,这一切看上去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然而实际上,明王朝在这一刻,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因为,历史的主人,从来都不是万历。

历史的主人,是那时的农民,商人,是普通百姓,是妇孺,是学子,他们大多数人注定默默无闻,没有办法在史书上留下任何一个字,但他们才是决定了这个封建王朝最终命运的人。

所以,无论万历接下来会励精图治还是接着挂机,无论官僚们是认真工作还是混日子,无论是文死谏还是武死战,或者是文恬武嬉,无论科技是否进步,文化是否发展,无论思想是否保守或者是退步,他们最后的结果,都是沉默的走向消亡的结局。

就如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的那样:

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即万历开始怠政的第一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0 阅读:363
评论列表
  • 2024-05-11 16:09

    人,只是这广袤星空下的一点。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