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合成新核素锇-160、钨-156,揭秘原子核新奥秘

天天翊盛 2024-02-19 20:56:09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合作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宣布,他们成功合成了新核素锇-160和钨-156,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核科学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重要突破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物质结构的理解,更为理解天体环境演化提供了关键信息,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在探索自然奥秘方面的卓越能力。

原子核,这个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合,形成了性质各异的原子核,科学家们称之为核素。每一种核素都拥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合成和研究这些新核素,正是科学家们揭示物质世界奥秘的重要手段。

此次科研团队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利用先进的充气反冲核谱仪SHANS,通过熔合蒸发反应,成功合成了新核素锇-160和钨-156。这两种新核素分别具有α放射性和β+衰变的放射性,这一特性使得它们在核能、核医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不仅成功合成了这两种新核素,还测量了它们的α衰变粒子能量、半衰期等重要物理参数。这些数据的获取,对于理解新核素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天体物理和核能应用中的潜在作用至关重要。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通过系统分析新测量数据和已有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当原子序数大于68时,中子数为84、85的同中子素的α粒子预形成概率逐渐变小。这一现象揭示了中子数为82的壳效应在缺中子核素中增强的现象。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也为未来的核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效应增强的原因在于不断逼近可能较稳定的双幻核——铅-164(质子数为82、中子数为82)。铅-164作为一种特殊的核素,其稳定性和独特的物理性质一直是核物理学研究的热点。此次研究不仅首次明确给出了中子数为82的中子壳在缺中子核素一侧的演化情况,也为未来的核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此次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合作单位取得的这一重要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新核素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也展现了我国科学家在探索自然奥秘方面的卓越能力。这一成果的发布,必将激发更多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对核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推动我国在核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核科学研究中,中国的科学家们将继续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期待他们在未来的核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多的辉煌成果!

0 阅读:52

天天翊盛

简介:20多年的it从业者,和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科技前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