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居帝号12年,横扫中原,独抗四面强敌,竟成他人弃子的一代枭雄!

史魔南歌子 2024-05-02 17:26:46

话说中国古代五千年以来,有四位让人无比怜惜的“少年准天子”,他们四人横跨了自秦末到明初以来近二千年的历史,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生平经历,其实这四人都登上了龙椅,获取了天下共鸣的帝号,只是到最后都功亏一篑,未能一统江山,开创数百年的帝基王业,且给他人做了嫁衣裳,所以小编在此权且准他们为“准天子”,是因为他们几乎徒有虚名,而未能号令四海。

说到这里,许多熟知历史的朋友,应该想到他们四人是谁了,他们分别是秦末楚怀王义帝芈心,前汉末年更始帝刘玄,新莽末年汉建世帝刘盆子,还有就是汉末“龙凤大宋”小明王韩林儿。了解四位少年准天子的朋友,也许会发现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楚义帝芈心是放羊娃出身,而建世帝刘盆子也是放牛娃登上龙椅,更始帝刘玄是被赤眉义军大帅樊崇安排出城牧马,结果在牧马途中居然不知被什么人缢死于道路之上,呜呼!龙凤帝小明王韩林儿也是被濠州红巾义军大帅朱某安排从滁州水路接到应天,途中一路观渔,结果突然间就不慎舟覆人亡,实在可叹!

芈心、刘玄、刘盆子、韩林儿,只有一个狡黠的刘盆子遇到了厚道的汉光武帝刘秀,才受到了奉养终身的崇高待遇,保住了余生性命。芈心、刘玄、韩林儿也都曾经被天下群雄义军奉为“兴兵除暴之共主”,芈心受制于西楚霸王项羽,刘玄先后受制于绿林、赤眉两家大帅,韩林儿也先后受制于刘福通、洪武明高帝朱某。芈心和刘玄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只有韩林儿的生平鲜为人知,大约许多人都是在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才模模糊糊了解到了这位元末小英豪,他也是小说男主角反元明教教主张无忌的原形,最后把帝位江山让给了明高帝朱某。

小说的结局还是太过幸运,真实的小明王韩林儿却实在可怜可哀,想韩林儿在最威风之时,“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确实曾有一番气吞山河的气象,而他的麾下第一谋臣猛将刘福通和小说中的明教光明左使杨逍也极为相似,最后也是护主而亡,实在让人嗟叹不已。

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史书中真实记载的韩林儿,看看他与小说中的张无忌有多少相似之处,又有多大的差距,是不是就像某些朋友说的,倘若韩林儿不死,必能取代明高帝建立明朝,成为恢复华夏的海内之主,果真如此吗?而后来朱某建立明朝,其国号没有照旧称之为“吴”,反而窃取小明王之号称之为“明”,是不是像小说中描写的,张无忌退出江湖前,以屠龙刀架其颈相逼,将来建立新王朝一定要以“明”为号而得之呢?

且看其生平,韩林儿,河北栾城人,有人说他其实是姓李的人家所生,他的妈妈是杨氏。他的先祖曾经以白莲会烧香拜神来惑众,后来被官府判罪流放到了永年县。元朝末年的时候,韩林儿的爸爸韩山童继续到处传播自己的预言,说“元朝江山当大乱,某某大神当下生”,这使得河南、江南、淮南等地的愚昧无知的百姓都信奉了他的预言。

当时颍州人刘福通和他的副手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都说:“山童兄弟,他是宋徽宗赵佶八世孙,应当灭元而成为中原的主上!”于是众人杀了白马和黑牛,向天地起誓,然后谋划起兵反元,并以红巾为号。到了元顺帝至正十一年五月,刘福通他们的事情被官府所发觉,刘福通等只好强行进入颍州城起兵反元,而这时他们名义的上的韩山童却不幸被官吏所捉捕,并且已经被诛杀斩首。

韩林儿与其母杨氏吓得赶紧逃进了河北武安山中,刘福通就占据了朱皋城,很快攻破了罗山、上蔡、真阳、确山,又进犯了叶县、舞阳,再拿下了汝宁、光、息,等州,兵马一口气就冲到了十余万之众,凶悍的元兵都不能抵挡他。当时另一位好汉徐寿辉也带着他的手下在蕲、黄两州聚众起兵,布王三、孟海马等则在湘、汉之地起兵,芝麻李则在山东徐州丰县、沛县起兵,郭了兴也占据了淮西濠州来响应天下红巾大军,当时天下人称这些义军为“红巾军”,或称之为“香军、烧香军。”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和白莲烧香会有关。

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找到了韩林儿,在诸砀山夹河一带的将他寻着,于是就将迎接到了殷商王朝的旧都亳州,这样就可以“宋”为国号了,韩林儿就在他们的推戴下称帝,又号为小明王,年号为“龙凤”。他们很快拆了鹿邑的太清宫,拿里的木材修治了宋朝的宫殿,又尊其母杨氏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为左右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正事,刘六知枢密院事,这个阿六就是刘福通的亲弟弟。在龙凤宋朝,丞相杜遵道最得宠最有权力,刘福通非常不高兴,就偷偷命甲士将杜遵道直接打死,然后自任为丞相,又加授太保,从此权力就归于刘福通了。

不久元军杀了过来,大败刘福通于太康县,然后进围亳州城,吓得刘福通赶紧副着韩林儿逃到了安丰,没过多久,宋兵又强盛了起来,刘福通又派麾下诸将带兵分道经略各地。至正十七年,李武、崔德攻陷了商州,又打破了武关准备学汉高祖图谋进取关中长安,而毛贵则攻陷了胶、莱、益都、滨州等州府,整个山东郡邑大数多都拿了下来。这一年六月,刘福通率众攻取北宋故都汴梁,他分了三路大军,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赶紧冲杀到山西、河北之地,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又急速杀向关中,毛贵则率兵出东北犯元大都。当时龙凤宋师的气势大为锐利。

元朝镇守黄河的兵马万户田丰也很快叛元归附刘福通,田丰打破济宁后,不久又遭到了惨败,这一年秋天,刘福通大军打破了大名府,又从曹县、濮阳杀入卫辉,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又攻陷了兴元,也就是汉中,再杀入凤翔,也就是宝鸡,可他们的兵马被却元军大帅察帖木儿、李思齐所破,这支义军最后逃入巴蜀。

至正十八年,田丰又攻陷了东平、济宁、东昌、益都、广平、顺德。毛贵也多次大元兵,又攻陷了清、沧二州,然后占据了长芦镇,不久又攻陷了济南,然后引兵向北,杀掉了元朝宣慰使董博霄于南皮县,接着攻陷了蓟州,再进犯漷州,又攻略了柳林以逼近大都京师。这吓得元顺帝征召四方之兵入卫勤王,顺帝想与诸臣商议迁都到上都来避红巾军之兵锋,大臣们则拼了命地劝谏他才暂时打消了这个主意。毛贵大军这才被元兵击败,然后退兵占据济南,而刘福通的兵马也不停地河南河北出没,五月就攻下了汴梁,守将竹贞遁走。

刘福通于是迎韩林儿进入汴梁,并且定都于此,关先生、破头潘等又将义军分为两道,一道出绛州,一道出沁州,义军逾越太行山,大破辽、潞二州,然后攻陷了冀宁,接着攻保定不克,却攻克了完州,又跑到大同及塞外诸郡进行劫掠,最后攻陷了元朝的后路上都,捣毁了上都的行宫之殿,然后转道劫掠辽阳,直抵高丽。至正十九年,义军攻陷辽阳,杀懿州路总管吕震,元顺帝见上都行宫尽毁,从此不再北巡上都。而李喜喜的余众又攻陷了宁夏,然后经略了灵武诸边地。

本来元朝灭南宋之后,承平日久,西川郡县皆无守备,当地的长吏听说义军杀到,吓得全都弃成逃遁,所以当地的州府无不摧破,韩林儿也本是盗贼起事,原无一统天下的大志,却又听从刘福通的摆布,虽然威震四海,却只是徒有虚名,且诸将在外拥兵都都不受他的约束,他们所过之处只会纵火和劫掠,没有粮食就生啖老弱之人为粮,加上刘福通对这些人马又非常残暴,所以福通也不能节制他们。义军总数虽然非常盛大,韩林儿对他们却是威令不行。

许多城邑被攻下后,元兵再杀过来,又被元廷所恢复,义军完全守不住他们。这些人当中只有毛贵稍有智谋和韬略,等到他大破济南,在当地设立了宾兴院,又选用了元朝降官姬宗周等分守诸路州府。他又在莱州设立了屯田之所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里,又造运粮大车一百辆,他治下的地盘对百姓的田租只是十取其二,税赋不算太重。他又有许多很好的规划,所以才能占据山东长达三年之久。

等到察罕帖木儿多次大破义军,尽复关陇之地,这一年五月,察罕帖木儿又大规模征调秦、晋之师会于汴梁城下,屯兵于杏花营,诸军环城而垒,吓得韩林儿多次派兵抵挡,结果全都惨败,韩林儿守城百余日,粮食都吃光了,刘福通计无所出,只要强行带着韩林儿,还有一百名骑兵开东门逃跑到了安丰,宋朝的后宫官属子女及符玺印章宝货全都被察罕帖木儿所缴获,当时毛贵也被其手下赵均用所杀,后来又有一个叫续继祖的杀了赵均用,他的部下就这样相互攻击,只有田丰占据着东平,势力稍强。

至正二十年,关先生等又攻陷了大家,再次进犯上都,田丰则攻陷了保定,元朝派使者招安田丰,使者被杀。王士诚大军又蹂躏了晋、冀之地。元朝大将军孛罗又大败王士诚于台州,士诚只好进入东平与田丰合兵。刘福通曾责骂李武、崔德迟滞不前,将对他们治罪。至正二十一年,李武、崔德叛离刘福通,投降于元军大帅李思齐,这时义军李喜喜、关先生等东西转战,麾下兵马在路上多数败死,余众则从高丽回师入寇上都,孛罗立马带兵进击,他们只好投降。

察罕帖木儿既攻取了汴梁,又派他的养子扩廓,也就是王保保征讨东平,最后胁迫田丰、王士诚投降,然后乘胜平定了山东,义军只有陈猱头独守益都不下,与刘福通互为声援而已。至正二十二年六月,田丰、王士诚找到有利机会将察罕帖木儿刺杀,然后进入益都。元朝只好让王保保继承其父的兵马,围困益都城数重,吓得陈猱头等拼了命地向刘福通告急。刘福通很快从安丰亲自引兵赴援,遇元帅于火星埠,结果大败而退兵。

元兵急攻益都,挖地道攻入了城中,杀了田丰、王士诚,然后将陈猱头送往京师大都,韩林儿见大势已去,情形万分困窘。第二年,姑苏的非红义军张士诚派大将吕珍来围攻安丰,韩林儿只好向应天府的洪武明高帝朱某告急,明高帝说道:“安丰要是被打破,韩林儿、刘福通要是被张士诚所破,老张的势力和威名就更加强盛了!”于是亲率大军往救韩林儿,而吕珍大军已杀入安丰斩了刘福通,而明高帝大军这才赶来击走了吕珍,韩林儿只好归附了明高帝,被安排居住在了滁州。

明年,明高帝晋升为吴王。又过了一年,明高帝准备正式登基称帝,结果韩林儿暴卒,传说明高帝命大将廖永忠将韩林儿从滁州迎入应天府,准备像曹丕对待汉献帝那样奉为不臣之贵宾,结果韩林儿行至瓜步渡的时候,居然突然覆舟沉于长江之中。起初,明高帝驻兵于和阳,他的岳丈郭子兴去世,韩林儿传诏命其子郭子叙为濠州淮西义军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明高帝为左副元帅,当时明高帝只有一支孤军保守一城,而韩林儿自称宋朝皇室之后,四方义军都在响应,明高帝于是也用宋朝的年号来号令三军,韩林儿去世后,明高帝在第二年不再使者宋朝的龙凤年号,而直接以王号建元,称之为西吴元年。

这一年,明高帝又派出徐达、常遇春两位大将平定中原,元顺帝吓得北走上都,这时距离韩林儿去世只有一年之久,而韩林儿被刘福通扶上帝位僭越帝号共有十二年。史书上说元末之际,群雄蜂起,韩林儿依仗刘福通等大将横据中原,纵兵蹂躏天下,遮蔽江淮之地十余年,明高帝却能在这乱世之中从容缔造明朝江山,可以说是借助了韩林儿之名,刘福通之力也!所以明高帝才会说,帝王之兴,必有先驱者资之以成其大业也!也就是说明朝之所以最后驱除了元虏,恢复了诸夏之江山,是韩林儿、刘福通做了明朝的先驱者,资助了他明高帝朱洪武成就了皇皇大业啊!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韩林儿与芈心、刘玄、刘盆子的经历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芈心一开始就非常依赖项梁、项羽叔侄的项家军,可以说没有项家军,就没有他后来义帝的封号,所以芈心最终被弑于郴都似乎也不是太冤,而刘玄一开始也是非常依赖绿林义军,一味排除异己,将自己最忌惮的同宗兄弟刘縯、刘秀兄弟,一杀一逐,后来刘玄没有了同宗兄弟的扶持,任由外姓势力摆布,后来被赤眉军捉住,成为了待宰的羔羊,难逃一死也是报应不爽吧!

而刘盆子得以善终又是为什么呢?《后汉书》中,刘盆子向刘秀投降的时候,刘秀对他说道:“你知道自己罪当受死吗?”刘盆子居然可以从容地答道:“臣罪当受死,但如今还是侥幸希望陛下能可怜我,而臣赦免!”刘秀听到这话后大笑道:“你这个小儿太狡猾了!你真是我们刘家宗室中厚脸皮的家伙!”脸皮厚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已成为了汉室遗风,这明显不是责骂,而是夸赞了,最后刘盆子被安排做了皇叔赵王刘良的属官,得以安然度过余生。

最后再看看小明王韩林儿,韩林儿是刘福通一手扶持起来的,刘福通其实也算得上是龙凤大宋的绝对权臣,韩林儿几乎就成了他的傀儡,只是因为刘福通与其父韩山童生前交情非浅,所以一直没有加害韩林儿,刘福通与韩山童的关系类似于司马懿与曹丕之间的“友谊”,要是刘福通能灭元平定整个天下,恐怕韩林儿就要成为魏元帝曹奂那样的角色了。

可哪知刘福通被杀,韩林儿再无亲信依仗,最后落入朱某掌中,韩朱二者实质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朱某为了赢得发展壮大的空间,不得已在名义上臣属于韩林儿,就像刘备称帝之后,整天喊着要为被害的汉孝愍皇帝刘协(魏谥汉献帝)报仇一样,实则刘协和他刘备没有半毛钱关系,人家也没有被曹丕杀死,而是好端端地住在山阳郡做他的大魏山阳公了。只能说刘备对刘协无功,可刘备却依仗刘协的名号聚拢了一大批忠臣义士为他打下了蜀汉基业。

而明高帝比刘备更过之而无不及,起先韩林儿的势力如日中天,横扫山东、河北、关中、辽东,两度打破元朝的上都,甚至攻入了高丽境内,吓得元顺帝连迁都的地盘都险些找不到了,可后来韩林儿四面环敌,北有各路元军,南有张士诚、陈友谅等辈,腹背受敌,最终拖垮了大元,也把自己的实力彻底耗尽,从此一点讲,韩林儿对明高帝是有吸引敌军,耗损群雄势力的大功,可最终也不得已成为了明高帝手中一枚迟早将弃之的棋子。

明高帝也绝对不会真的把韩林儿接到应天府去观摩其登基称帝,这和刘协曹丕的情形也是大不一样的,人家是连襟兼翁婿的真亲戚,抬头不见低头见,韩林儿与明高帝从来没有见过面,“二龙也实在不好真相见”,有人甚至认为明高帝可以接受韩林儿的“禅让”,其实从上述情形来讲,真的没有这个必要,如果真来这么一出,韩朱两位都会倍显尴尬,这就好比孙权与汉献帝的关系一样,人家虽然名义上也做过东汉的吴侯,可毕竟江山是自家父兄打下来的,自立为帝比“受禅于汉”更加正大光明,所以韩林儿舟沉长江,也是命中注定的吧!

至于为什么明高帝不放过韩林儿呢?这不是为了将来的“国号”吗?如果小明王再落到其他豪强手中,被他人再拿来做文章,情形就更不好说了,所以洪武大帝在小明王溺毙之后,赶紧抢称注册了“大明”之国号,从此杜绝了其他义军豪强传承韩林儿之念,然后一心一意,挥军北进,彻底捣破蒙元京师大都,成就二百余载十七帝之基业,所以说韩林儿是反元之英雄,明朝创立之功臣,比起他的前辈楚怀王芈心、更始帝刘玄结局如此窝囊,还是比较幸运的吧!

0 阅读:123

史魔南歌子

简介:南柯梦醒怕春归,一棹烟波尽,风吹唐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