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十六铺码头:能否再次浴火重生?

上海城市更新 2024-03-08 10:40:31

都说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沿着黄浦江,可以看到一部上海的繁华史,也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顺着这条母亲河,从北到南,有隧道,有桥梁,有高楼大厦,也有里弄纵横,在现代化的辉煌背后,至今仍有很多工业遗址和工业化的痕迹。从杨浦滨江的国棉十七厂成功转型开始,到徐汇西岸整个工业艺术天地的横空出世,无论是曾经的烟草仓库大楼,还是历史中的运煤码头、煤气包,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竭力去适应着迎合这个新的时代,用城市更新转型的方式,从另外一种意义上回馈、迎接着黄浦江。

图源:网络

除了建筑,除了产业,我们不要忘记,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构筑,那就是无数个码头的存在。码头见证了从农耕时期到工业时期的历史桑田,作为曾经重要的交通方式,也见证了工业时期的蓬勃发展。

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

在黄浦江众多码头之中,十六铺无疑是最为著名的,它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有着150年的历史,鼎盛一时,如果说黄浦江是名义上的母亲河,那么十六铺码头则是在经济层面养育了曾经一辈辈的上海人,形成了上海独有的“码头文化”。十六铺码头早期作为工业水运码头,伴随着航运的发展,借着黄浦江为整个上海带来了工业的繁荣,直接提高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喂养。

图源:作者

由于滨水的便利条件,十六铺以水路货运为首要功能,形成人群天然的聚集和流动性,进而带来了贸易的发展,也带来了十六铺周边的繁华,在首要功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带来了其他功能的发展,商贸、居民汇集,融合了居住功能,拓展了商业功能,进而实现了地区的多样化和交叉发展。

水路货运功能日渐没落,铁路货运崛起后,如今又迎来了汽车的霸主地位,包括垂直交通的发展,上至空中的高架,下至地底的隧道,都在迎合汽车时代的到来。交通方式在广义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兴衰,也影响着十六铺的功能改变,十六铺转为货运客运兼重的模式,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机会,再次进行了升级改造,重新定位为旅游观光客运码头,如今已完全没有了货运的影子。

新时代的十六铺迎来新挑战

十六铺向北紧邻外滩,向南毗邻老码头,向西是豫园,向东是一江之隔的陆家嘴,无论从哪个方位而言,十六铺都是占尽了天时和地利。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如此的四通八达,转型后的十六铺,仍然难挡衰减,不再有往日的风光,没有如人所愿地再次辉煌。

图源:作者

外滩的游客即使再摩肩接踵,也不会多往南跨出哪怕很小的一步,豫园的游客即使被挤得头破血流,也不会动一点心思想来这里驻足。这里不知不觉就沦落为了一个死角,不再和周边具有交互性。提到十六铺,人们会想到“此路不通”,会选择绕道而行。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黄浦江沿岸作为重要的城市区域,正在进行整体全面的更新改造,滨江公园、滨江步道、滨江自行车道已经在黄浦江沿岸大规模地铺展开来。但是到了十六铺这段,则是割裂的区域。作为旅游码头,这里除了形单影只的游船,没有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没有可供本地人消费和落脚的地方,也没有滨江步道、自行车道的贯通,没有可以将它与公众进一步联系互动的节点。

图源:网络

十六铺的改造整体而言,是成功的。但采用了一种大开大合的更新模式,资金大规模注入,多种功能不复存在。重资灌注,而非循序渐进,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原有街区倾覆,而非活力新生,十六铺周边区域必然面临人流不可逆转的减少。

另一方面是交通方式的转变,原来的交通要道随着城市交通体系更新,早已没落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交通拥堵、险象环生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区域综合更新的结果是:人都去哪儿啦?

图源:作者

要改变现状有很多种方法,笔者试着去进行以下设想:

第一. 由滨水区域向亲水区域转变

沿着十六铺,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城市天际线,一条是自然资源形成的天然景观天际线,一条是城市发展人工打造的建筑群落天际线。周边的建筑群落未能带来太多惊喜,十六铺只能倚靠和回归黄浦江,回归河流,让这一自然景观资源,最大程度地变为公共资源,逐步实现由滨水区域向亲水区域的转变。

滨水空间是自然禀赋,亲水空间则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通过公共资源和景观资源的最大化打造和利用,让产业遗存与风景旅游融为一体,让黄浦江真正地成为人们可以拥抱、可以亲近、可以享用的水系资源,而不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存在。

图源:网络

第二. 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转变

十六铺在设计之初的商业配套,号称十六铺码头商业中心。但笔者现场看下来,除了空空的几个大盒子之外,商业功能形同虚设。除了松鹤楼之外,商铺基本空置,无人问津。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没有供给,谈何需求。与十六铺一条马路之隔的BFC,从外形到运营,都算是较为成功的。

十六铺可以通过差异化定位,打造滨水商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可以借势而为,将旅游人群和周边的消费人群有机的结合和吸引,增加聚集人气。当然,这绝非纸上谈兵这般简单,是需要花费大力气进行招商和运营的。

图源:作者

第三. 更加注重天时地利人和

简•雅各布斯曾说过,城市发展陷入到“发展极致”的悖论,为越多的汽车修建了越多的停车场,又带来了更多的汽车,进一步需要更多的停车场,如此循环无限扩大。但车流从来都不是城市更新的首要和首选目标,无论是车流路线,还是抵达目的,人流才是重中之重。

图源:网络

人流要素中附近的人流是首要支撑和关键。就如郊区购物中心,始终冷冷清清,根本的原因在于抹杀了多样性,单一的盒子单一的人群,单一的消费时间,周一周五基本空城,又缺乏外来客流的有益补充,这些都是致命的原因。

十六铺的现状比郊区商业的苦苦挣扎还要惨淡。就连基本盘的单一消费客群也是奢望,只有偶尔的过客毫无规律的抵达,带不来消费。更新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是带来脱胎换骨的复兴,也可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清空。相比于倾巢而出的大改大建,有时候从区域从内部唤醒活力开始,循序渐渐的自我更新、有机更新,不失为一种上策。

图源:网络

第四. 从长期谋划,注入文化因子

城市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强调公共艺术、公共景观。上海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等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正是这些文化的因子,才是引发和影响一个城市内在气质提升的关键。

十六铺码头,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独特性在于黄浦江独特的水文化,在于工业时期鼎盛一时的码头文化,在于上海曾经的十里洋场,在于上海整个历史的变迁。

在十六铺,让每个人都能感知到黄浦江这条母亲河的存在印记,或是在游轮上迎面而来,或是在码头上遥望可及,可以是展览馆,可以是壁画、可以是涂鸦,可以是体验式的快闪,无论何种形式,这样的人文体验和场景呈现均不可或缺。

图源:网络

伟大的城市,都会有一条伟大的河流。黄浦江就像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镶嵌其上的是颗颗珠玉。

十六铺码头,曾经的一颗夺目明珠,将如何以它该有的样子,以怎样的方式重返黄浦江,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上海城市更新”特约撰稿人

编辑:魏玺玲

审核:夏    雨

0 阅读:164

上海城市更新

简介: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官方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