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上海214公里海岸线:滴水湖新颜

上海城市更新 2024-04-13 08:44:09

漫行上海,我眼中更在意“漫”,是没有刻意计划的随意淡然,甚至是“走到哪里算哪里”。作为地图控、徒步控的我,再度选择南汇嘴观海公园作为踏春目的地。

听海观海又嬉海之余,回沪途中路过滴水湖,却不曾想环湖沿线一带已然让我不认识了。

图源:网络

滴水湖初印象

我知道滴水湖大概是在20年前。同事乘坐飞机经过东海回归陆地时,透过机窗俯瞰,发现在东海之滨有个巨大的人工圆湖。当他落地后,又大老远地开车再从市区前往,才知道它叫“滴水湖”。

那时的滴水湖开发伊始,岸堤上堆满了新建的土方,湖水拍打着西岸的土地,湖中间的指环和白帆、矗立岸边的景观造型构成了我们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后来几年里,滴水湖还只是个“远郊的摆设”,我们徒步35公里“同心圆”,才近距离感受到滴水湖的美丽。

2024年春,再度去往滴水湖,明显感到了那种加速崛起的变化,这让我想起了九十年代的陆家嘴。此时的滴水湖与其何其相似——滴水湖畔的“建筑奏鸣曲”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它真的在加速起飞!

图源:作者

从地图版面来看,滴水湖就像是临港新城东侧滨海的一颗“鱼眼”。上海最东端的地理位置是滴水湖吸引人们前往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团建活动、休闲钓鱼、徒步健身,还是骑行探访,那里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空气质量优良、游客较少、休闲空间充足。

一个景点两家分店

从堤顶路出发,经过小桉路开车来到环湖东一路。喝一杯咖啡,观赏一下湖景是我最初的打算,却不料因此又开启了一段新旅程。

猜猜看在上海,最东边的咖啡馆是在哪里?而最早看到太阳的咖啡馆又是在哪里?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喝咖啡,你是否会感到心动呢?

图源:作者

在全国咖啡店最为密集的城市,“一尺花园”近年来异军突起,颇有风靡之势。然而,在滴水湖一带直线两公里的距离内,竟然开设了两家“一尺花园”,这无疑是个有趣的现象。这敢于“吃螃蟹”的勇气,和这样的布局模式是否会对经营效果产生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图源:作者

若说喝咖啡是品味道,那么风景定然是味蕾之外的最重要调料。湖东这家无疑是“一尺花园”众多门店中最具特色的一家,通过空间的转换和收放,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

图源:作者

后工业风的设计,以及原生态木材和线条明快的几何造型,巧妙地将环湖公路和滨湖步道结合在一起。带状拱形的建筑设计,与西岸滴水湖码头的水泥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宽敞的空间、上百个座椅,让这里集咖啡馆和休闲集市的功能于一体。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独特的公共空间氛围。

图源:作者

这家咖啡店距离地下车库非常近,一脚油门就能抵达。比邻的滨湖大道也十分适合骑行。相比城市中心的浦江滨江大道,这里更加宁静和舒适。

之后的环湖骑行,看到西岸分店的建筑与东岸迥然不同,与西岸的各种建筑更搭调,属于现代派音乐厅或当代艺术中心风格,和一家蛋糕房共享一片天地。

西岸的一尺花园虽没有东岸的那么有味道,但是地理位置也很好,就在16号地铁终点站附近。

图源:作者

环湖骑行,乐趣不少

沿着环湖徒步或者骑行,可以看到景观的变化,正慢慢从规划地图上渐渐生动立体起来。

图源:作者

生态滴水湖,亲水,步道,自然,生态。“独钓寒江雪”在这里变成了“独守春湖鹳”。色友的长枪短炮在哪里都能看到,相对而言,这里人少幽静,风景独好,能出好片还是有保障的。

图源:作者

水鸭成群,划水天际处,滴水湖西岸的建筑群隐然蔚为大观。这也是端着咖啡杯远眺滴水湖西一路“热闹”的的吃惊感——几年前没有那么多、那么密集的“湖景天际线”。

图源:作者

行摄在湖边,歇脚靠骑车。顺时针沿湖漫行,对岸中银大厦成为中轴线的取景点。遥望湖心,戒指环一样的湖标,让我回到20年前第一次看到它的场景。

弹指一挥间,临港绽新颜。这世间没啥是不变的,人工湖的它,人工新建的中银大厦,讲述着的就是沧海桑田的故事。

图源:作者

像这类人行步道桥遇到五六个,它们虽不是最新建造,但是成色也在三年之内。较之当年徒步绕行滴水湖一无所有而言,这里明显在逐年变美。

图源:作者

环湖东一路曾经的水上帆船俱乐部,现在一部分被新功能取代。这个画廊倒是让人眼睛一亮。“五彩斑斓”不仅是描述画廊——公共空间的营建与打造,离不开设计者的独到眼光与新颖思路,当然更要有一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心。

图源:作者

东岸步道即景——新的营造,搭建,勾兑,融合。美学从来不是说教,诗经赋予其风骨,让建筑真正成为可阅读。

图源:作者

环湖东一路上现在也有这般高楼大厦矗立着了,这在几年前是根本看不到的。

相较而言,滴水湖西岸是进入临港新城区域的门户,近水楼台,那里从布局到建造实施,新中银大厦的崛起,无不体现着西岸的先发优势。

而现在的湖东侧,北侧,南侧都开始出现新楼宇。看来,临港新城滴水湖这块热土依旧持续升温中。

图源:作者

滴水湖西南岸的这幢传统建筑,与后方拔地而起的新流派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源:作者

这应该是20年前最早矗立在西岸的地标吧。明快简洁的色调,成为现在新来者的背景板,谁能想到20年前它也曾独领风骚?

图源:作者

拍摄的虽然是步道桥,但背景则是值得玩味的景观:鳞次栉比,堆栈林立一样的新建筑。天际线之滴水湖北岸远景——依旧是大量崛起的建筑。

图源:作者

分布在滴水湖畔的这些雕塑已经存在几年,有几十件之多。风动,车行,竞技者的风采。难不成这就是滴水湖加速崛起的映像写真?

图源:作者

这些雕塑与身后日长夜大的中银大厦共框一图,或许相互印证成长经历。再过几年这里又会变得怎样?

图源:作者

滴水湖内圈周长8.94公里,这只是“概览”的标识,实际上的环湖一路远不止如此。

滴水湖不再变,因为它半径周长已经恒定;然而,滴水湖仍在变,因为它周长的每个空间点还在“填进铺满”。作为上海未来功能开发和城市提速的增长极,临港新城将如何演变?一切都交给时间验证吧。

图源:作者

滴水湖码头,也是工业建筑风,是环湖公共空间的完美作品,很耐看,很养眼,甚至有点儿惊艳。

从环湖西一路路过,有些路人会疑惑:“西一路沿湖啥时候变成山丘了?”其实这段是水泥拱顶结构,外立面和顶上覆盖了植被,并设步道于其上。从外观看形似绿丘,内里则是中空的,有通透的空间一直通到屋顶。建筑营造的美在这里得到了再度演绎。

图源:作者

这种水泥质感的营造风格,直追杨浦滨江工业锈带,似曾相识却修新如旧。

这个建筑既可以是音乐会的看台,也可以是湖滨观景台。还有一览无余的湖景,构成了别致的码头。

图源:作者

落英缤纷的滴水湖西岸。雕塑是无声的语言,座椅成为街景的陪伴,滴水湖静待春来。

图源:作者

在路过这座步道桥时,远眺湖心,发现眼前这个“莫比乌斯”桥竟然与湖心指环的形象非常适配,真是妙啊!又是一处新景观。

图源:作者

一路而来,沿湖比比皆是这样的建筑,施工速度一点不慢。当然,在基建狂魔眼里,这可就是“小菜”了。而这座环型建筑,或许是诸多同类建筑里辨识度最高的吧。

顺时针兜转一圈,终于回到东岸一尺花园。

图源:作者

看这三五小酌的自在人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此时遇到一群狗狗在开生日派对,这是年轻人的玩法。

尾声

图源:作者

走马观花,行摄匆匆。滴水湖环一路部分景观在清明时节略作游览,更多的感受是它在快速变化,以及无限的发展潜力。以《滴水湖新颜》为题,是为记录下它的变化,是否妥当仁者见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种漫生活的延续,眼光还是要放得长远一些。也许到2025年或者2035年,我们再看回这里,那时的临港、浦东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也许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作者:“上海城市更新” 特约撰稿人

编辑:魏玺玲

审核:夏    雨

0 阅读:31

上海城市更新

简介: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官方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