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一生写上千部作品,唯独没写遗嘱,去世后妻子儿子对簿公堂

嘚吧娱评 2024-01-25 15:33:38

在华夏的文化宝库中,有一位名叫阎肃的艺术家,以其歌曲、歌剧、京剧等作品熠熠生辉。

他的《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等千余部作品,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艺术的殿堂之中。这些作品,不仅凝结了阎肃毕生的心血,更成为了他留给世人的文化遗产。

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却在离世后引发了一场家丑风波。原来,阎肃并未留下遗嘱,导致他上千部作品的著作权成为了家庭争议的焦点。

妻子、女儿、儿子,这些曾经和睦相处的家人,如今却因为这份无形的财富而对簿公堂。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人们纷纷为阎肃的遭遇感到惋惜,同时也对这场家庭纷争表示关注。

毕竟,在金钱面前,亲情有时显得如此脆弱。但更多的人,则是对阎肃的敬仰和怀念。他们认为,阎肃一生清白,对艺术执着追求,是真正的国宝级艺术家。

为什么一个写了无数作品的艺术家,却没有写下遗嘱?

“妻管严”阎肃的《西游记》传奇与家庭情深

那时,杨洁导演正为《西游记》寻找合适的歌曲创作者,而阎肃因其他创作任务在身且从未涉足电视剧歌曲,让杨导演心生忐忑。

不过,聪明如她,找到了阎肃家中的“掌门人”——李文辉。

不出所料,阎肃一回家,正准备埋头苦干自己的创作,却被李文辉“半路拦截”:“杨洁来找我了,她挺难的,你抓紧帮她写首歌。”

阎肃一听,仿佛是接到了圣旨,乐呵呵地应了一声“得嘞”,便投身创作,与作曲家许镜清携手打造了这首经典之作。

而在家庭中,阎肃不仅是个“妻管严”,更是个出了名的顾家好男人。在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他始终牢记自己作为长子的责任,对家人慷慨解囊。

工资微薄时,他拿出大部分补贴家用;待到工资上涨,他更是毫不犹豫地资助弟弟妹妹。有一次,妹妹想买自行车,找阎肃借钱。

他翻箱倒柜,硬是凑出了两百块,还大方地告诉妹妹不用还。

可谁知,妹妹后来还钱时,阎肃却像见了鬼似的把妹妹拉到门外,小声嘀咕:“你可千万别还钱,这是我的私房钱,被你嫂子知道了不得了。”

从颠沛流离到文艺巅峰,愧疚与补偿交织的一生

阎肃,一个出生在1930年动荡年代的文艺巨匠。他的童年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平静,而是充满了颠沛流离。

从保定到武汉,再到重庆,他的每一步都像是被命运推着走。父母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却又因为日寇的轰炸而失去了家园。

那些躲在涵洞、搬进贫民窟的日子,让阎肃深切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但正是这些经历,磨练出了阎肃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文艺的热爱。

大学未毕业,他就加入了西南青年文工团,开始了自己的文艺生涯。他做过演员、唱过歌、跳过舞、还当过导演。

在工作之余,他更是笔耕不辍,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话剧、歌曲和戏剧。

在阎肃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那就是对家人的亏欠。在他参加土改、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的日子里,父亲离世了。

是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一起料理的后事。每当想起这些,阎肃都会感到深深的愧疚。他总想着要补偿他们,变着花样地对他们好。

1955年,阎肃调入空政文工团工作。为了更好地创作,他经常深入连队体验生活。

在炊事班喂猪做饭、跟着战士们一起擦飞机、给飞机上油……这些看似平凡的经历,却为阎肃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那天傍晚,停机坪上的彩霞美得令人窒息。阎肃和其他人一起站在那里,看着一架又一架训练归来的飞机返航。

那一刻,他的灵感如泉水般涌现,一气呵成写下了《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经典歌曲。

这首歌不仅成为了空政文工团的代表作之一,更让阎肃名声大噪,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才子。

才子遇佳人,旧军装背后的浪漫故事

那时的阎肃,虽然已经在文艺圈小有名气,但把大部分工资都寄回了家里,自己囊中羞涩,甚至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

当朋友们纷纷为他介绍对象时,他总是因为自己的经济状况而缺乏信心,一次次婉拒了别人的好意。

好的缘分总是挡也挡不住。北京一家文艺单位的领导林野,看中了阎肃的才华和人品,决定把自己的外甥女李文辉介绍给他。

李文辉比阎肃小4岁,家境优越,在辽宁锦州当文艺兵。当阎肃看到李文辉的照片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自卑。

他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条件优越的姑娘,甚至摆手说:“这哪成啊,人家姑娘是什么条件,我是什么条件,这不是埋汰人家吗?”

但林野领导却对阎肃充满了信心,他下了死命令,让阎肃给李文辉写一封信,并附上自己的照片。

李文辉收到信后,被阎肃的才华所打动,同意与他见面。然而,当两人在北京见面时,李文辉却大失所望。

现实中的阎肃与照片中的他相差甚远,穿着一件旧军装,鞋子也有点破,甚至有些驼背。不仅李文辉对他失去了兴趣,就连她的父母也反对两人在一起。

阎肃并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才气征服对方。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征服计划”,用自己的才华和真诚去打动李文辉和她的家人。

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李文辉被他的才华和真诚所打动,两人走到了一起。

冰凌碴子心,也被焐热了——阎肃与李文辉的爱情传奇与歌剧《江姐》的诞生

1961年,当31岁的阎肃与李文辉喜结连理时,他们却不得不面临两地分居的考验。

但距离并没有割断他们的情感,反而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间的书信往来。每一封信都承载着阎肃对李文辉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爱意。

就在这一年,一本小说《红岩》闯入了他们的生活。阎肃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打动,每次阅读都泪流满面。

他心中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将《红岩》改编成歌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震撼和感动。

婚后第二年,李文辉生下了女儿阎茹。但阎肃因为工作原因并没能陪伴在妻子身边。直到女儿出生好几个月后,他才请到了一个月的探亲假回到锦州与妻女团聚。

团聚的日子并没有像李文辉想象的那样温馨和甜蜜。阎肃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埋头写作,废寝忘食。

就在李文辉忍无可忍想要和他大吵一架时,阎肃却把她叫到了房间里。他递给她一叠稿纸并满怀期待地看着她。

李文辉看完后怨气全消了——她被阎肃的才华所折服。这部剧本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歌剧《江姐》。

歌剧《江姐》的成功让34岁的阎肃一战成名,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文辉的支持和理解。

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阎肃的事业和梦想,即使过程中有过误解和争吵,但最终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并共同见证了这部伟大作品的诞生。

“不正经”的阎肃与“头痛”儿子阎宇

时光倒流到1965年,阎肃的儿子阎宇呱呱坠地。随着儿子的出生,李文辉也调至北京,与阎肃结束了漫长的分居生活。

好景不长,特殊年代的阴霾笼罩下,阎肃因过往的创作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得不暂停手中的笔。

为了保护家人,他甚至提出了离婚,希望李文辉带着孩子们远离是非。但李文辉坚定地说:“我们是夫妻,要一起扛。”这让阎肃深感妻子的坚定与爱意,也让他更加珍惜这个家。

熬过那段艰难岁月后,阎肃重新拿起笔,创作热情如火山喷发。而此时的李文辉对生活满意,唯独对儿子阎宇束手无策。

这小子调皮捣蛋,抽烟、喝酒、打架样样俱全。每当李文辉想要教训儿子时,阎肃总是拦在中间,为儿子辩解。李文辉气得干脆放手:“你教吧,教不好都别回来!”

阎肃接下这个“重任”,却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对待儿子。阎宇爱玩蛐蛐?好,老爸陪你玩!阎肃不仅在开会时偷溜出去逮蛐蛐,还带着儿子拜访昆虫学家。

这种看似“不正经”的教育方式,却逐渐激发了阎宇的好奇心,让他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就这样,阎肃用他的“不严肃”教育方式,一步步将儿子引回了正道。

从商海沉浮到银行行长:曲折人生与父爱如山

早在大学时期,阎宇就展现出了他的商业头脑。他没有选择安稳地读书,而是毅然决然地租柜台做起了服装生意。

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开了一家服装厂。但在母亲李文辉看来,经商怎么也比不上读书。她无法理解儿子的选择,因此与阎宇的关系一度闹得很僵。

阎肃却是一个开明的父亲。他并没有因为儿子的选择而生气,反而亲自去儿子的服装厂参观。

在看到儿子的努力和成就后,他认可了阎宇的事业。在阎肃的鼓励下,阎宇的生意蒸蒸日上,短短几年内就拥有了近两千名员工。

商场如战场,风险与机遇并存。2001年,阎宇因为一次决策失误而陷入了困境。他不仅赔光了所有的家产,还卷入了一些纠纷,差点声名扫地。

在这个时候,阎肃再次站了出来。他坚信儿子是清白的,为了鼓励阎宇重新振作起来,他写下了一首诗:

“杭州西湖底,笼囚任我行;十年不见日,乃有令狐冲。春秋太史公,武穆风波亭;古今多少怨,都付一笑中。”

这首诗如同一束光芒,照亮了阎宇黑暗的生活。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他重新站了起来,开始面对生活的挑战。

经过这次挫折,阎宇也终于成熟了起来。他意识到经商的风险和不易,开始考虑转型。

在2006年的时候,他在母亲的劝说下放弃了经商,进入银行工作。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他最终成为了银行行长。

阎肃之家:艺术传承与亲情纷争中的赤子之心

他坚信人性本善,天永远蓝、花永远香,身边的人都充满善意。这种乐观和善意在他离世后,却险些让家庭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李文辉,阎肃的遗孀,一位同样为文艺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女性。在丈夫离世后,她面临的不仅是失去爱人的痛苦,更是如何维护阎肃留下的音乐著作权的重任。

办理相关手续需要儿女们的签字,儿子阎宇却一直避而不谈,不表态、不回家、不签字。这一拖就是三年,让李文辉感到无比的心寒和无奈。

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阎宇,指责他不孝、贪婪。然而,在这场纷争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阎宇的性格武断偏颇、不善交流,这与父亲阎肃的乐观开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阎肃生前,他曾多次拒绝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人谋取私利,这种坚持原则的态度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阎宇的行为呢?

经过深思熟虑,阎宇终于幡然醒悟,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应该之处。他向母亲赔礼道歉,并主动配合办理手续。

母子俩人解除误会、重归于好,这场家庭纷争才得以平息。回顾整个事件,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家里的一家之主,阎肃是否也有责任呢?

如果他早能立下遗嘱、明确分配自己的财产和音乐著作权,或许就能避免这场纷争的发生。

但话说回来,这也正是阎肃最可贵的地方——他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从不以恶意揣测身边的人。

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铁马秋风、战地黄花,还是楼船夜雪、边关冷月,都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所在。

如今,阎肃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艺术作品和家族纷争的故事仍然让人深思。

我们应该铭记这位老艺术家的贡献和精神,同时也应该从他的家庭纷争中汲取教训:在家庭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理解。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保持纯真和热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阎肃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

0 阅读:169

嘚吧娱评

简介:每天嘚吧嘚吧影视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