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海德格尔的农民工翻译的书已出版:生活得到改善,但依然焦虑迷茫

九派新闻 2024-05-17 15:53:06

34岁的陈直现就职于河北石家庄一所高职院校的期刊编辑室,负责编辑和排版工作。今年5月,一个工作日的午休时分,天气晴朗,石家庄还没到开空调的时候,不冷不热,他正趴在工位的桌子上午睡。办公室只有他一个人,很安静,在半梦半醒中,陈直突然清晰地产生了一种他可能在许多年以后都觉得是个奇迹的感受。他随后把它记录了下来:

我意识到,我自身的存在性是如此令人惊讶,我也认识到我自身在这个宇宙中的存在性。我意识到世界的一切本身的存在性——它们是存在的,我也是存在的。

这是在这所高校工作两年半以来,陈直那总是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中为数不多泛起涟漪的时刻,但未免有点太形而上学了。说回现实中的涟漪:陈直翻译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在5月10日这天出版上市了。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书的封面。图/网络。

这本书的简介说,这是一部在英语世界中比较著名的研究海德格尔的入门著作,中译本诞生于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的流水线工人(陈直)之手。

2021年,陈直作为“读海德格尔的农民工”受到大量的关注。那时大二辍学后已经在工厂工作10年的他,在豆瓣上发布了一个帖子,想要出版他自己翻译的《海德格尔导论》,随后被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而引起热议,其中不乏骂声,比如指责他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与精力,导致家庭条件糟糕。陈直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为避免进一步受到影响,他不再接受媒体的采访,选择淡出人们的视野。

如今三年过去了,陈直依然在思考海德格尔。只是现在他已经不再是一位在工厂里打工的农民工,那本连水花都不可能有的书也得到了出版,故事好像被画上了个完美的句号。

但生活与存在,在陈直看来,迄今为止也依然是个问号。

【1】变化

陈直胖了15斤,与3年前相比。

2021年翻译完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时,陈直正在厦门的工厂里打工,而如今这本书出版上市时,他任职于石家庄一所高职院校期刊的编辑室。

这是他打过最长的一份工,在工厂上班时,他只干短期工,长则半年,短则3个月。一方面是由于干不下去,另一方面,短期工的时薪比长期工高。

这里远离闹市,环境优美,不那么方便的交通,换来了更加安静的环境和更高的绿植覆盖率。每天工作8小时,周末双休,相比于此前在工厂做六休一,有些工厂甚至需要整月每天都上班,如果想休息,就得去请假,学校“严格地执行了法定工作时间和节假日”,陈直强调。

陈直的办公位。图/采访对象提供。

傍晚5点下班之后,陈直不会直接回学校的员工楼,而是继续留在编辑室里看书,或者是在校园里闲逛一下。来到学校之后,他和妻子一起搬到了这里住,妻子也在附近找了份工作。最近他在看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哲学著作,以及花了不到3块钱买下的关于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现在陈直有了更多空余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或者去什么都不做,他觉得这是最本质的变化。

而2021年是这些变化的开头。得到大量关注后,除了获得现在这个工作的机会之外,《海德格尔导论》的出版机会也在那时一并到来。

有不止一个出版方联系过陈直,他了解过之后,选择与一家他感觉不错的出版社进行合作。“考虑到我在经济方面的窘迫状态”,出版方还提前预支给了他8000块钱稿费,这让他感激至今。

彼时他处于失业状态,正火急火燎地通过中介公司去不同的厂里应聘合适的工作岗位,且正遭受大量的批评与指责甚至谩骂。

比如指责他“不务正业”,搞“没用的”、不能赚钱的东西,浪费时间与精力,导致家庭条件糟糕。又或者斥责他对妻子不好,没有赚钱能力,让一个女人跟着他受苦、受累。以及说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拎不清自己是什么”。

那时陈直最大的愿望不是书能出版,而是盼望热度下降,被人遗忘。

3年后,再次提到这些质疑时,陈直表示,他在赚钱方面确实感到力不从心,但与妻子、母亲的关系一直是良好的,而这种和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她们对他的包容。

【2】出版

给《海德格尔导论》写推荐语的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嘉映、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周兴和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俊。其中王俊说,这一译本无论在学术意义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独特事件,它赋予“哲学”一个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

这本书的出版颇为波折,陈直曾在关于他的报道底下留言:“关于出版。如果我之前曾经不确定地、谨慎地期望有出版的可能的话,那么现在我完全放弃出版可能了。至于有网友说的‘众筹’,我想是没有这种必要了。但是也感谢这位网友。”

初译这本书花费4个多月,需每周向厂里的主管请假一天完全用来翻译。与出版社合作后校对花费的时间是2年,一共校对过5-6次,其中全文详细校对3-4次。

校对时,陈直与原作者波尔特有过联系。波尔特熟悉的国内一位哲学老师曾告诉过他,有一个叫“Chen Zhi”的农民工翻译了他的书,他向陈直表示了祝贺和感谢。

除了关于《海德格尔导论》文本中的问题,陈直称,他还主要向波尔特询问了关于“哲学终极问题”:“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以及海德格尔对此问题的最终处理方式。

陈直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是他那么多年努力的结果,像自己修建的一扇窗,当人们打开时,就能够看见一些风景。这本书还让陈直产生了一个想法,以后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能从事翻译去维持生存。

出版上市前夕,陈直经常会焦虑他身上的一些标签让这本书带上刻板印象,或是被噱头所淹没。他听到了一些言论:可以作为兴趣去读哲学,但是把翻译的东西拿来出版,可能不适合。不过也有一些认可的声音,“本书的译者很认真,对译文反复推敲修订”。此外他还焦虑这本书其实并没有翻译得很好,他说,如果换做现在的他来翻译,会好很多。

妻子王丽对这本书的出版表示支持,此外就没有再多的声音出来了。陈直很少在哲学方面与妻子有过多的交流,他在房间里看书思考哲学时,王丽会戴上耳机自己刷抖音,她并不反对陈直去研究他的哲学,但底线是不能不工作,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

她曾说,虽然丈夫有一些坏毛病,但脾气好,是个贴心的人,对很多事都有某种宽容,会给她做饭、洗衣服、取快递,有时候他取快递会故意叫她陪着。去哪儿,和什么人见面,陈直会主动告诉她。这桩婚姻让王丽满意,只不过陈直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她从始至终都不太清楚。

【3】存在

在学校工作两年后,有一次,有人突然问陈直:“你会不会用手机导航?”“你会在网上寄快递吗?”也有人问:“会不会使用刷码乘车坐地铁、公交?”陈直被这些问题惊住了,冷静下来他得出了结论,在别人看来,自己是一个比较愚蠢、至少木讷的人,有人觉得他连最简单的事情可能都不会。

陈直认同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他称自己对于“人际交往”的欲望很低,“因为主体间总是存在着冲突、矛盾和斗争的可能性,我不想去与人产生冲突、斗争。因此我选择人少的地方,选择独处。”

但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偶尔也会让陈直很困惑。例如在与出版方进行《海德格尔导论》的校对时,陈直认识了一些专门研究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老师,但他不太敢于麻烦他们帮忙校对,不敢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

“我始终感到我这种性格非常制约我各方面的进步,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如此。”陈直用文字说,他说话带有一点口吃,但在文字的表达上却顺畅,甚至带有一点偏执性的严谨。

依附于工厂机器生活的11年多,陈直回顾觉得,那是一段“不好”的时光。

大二从一所二本大学的数学系退学之后,陈直开始辗转多地打工。他去过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还有北京,工厂的车间嘈杂、严密、精确、一丝不苟,机器从不休息不思考,持续地运转,人无法休息且免除了思考,跟随机器持续地运转。

他每天必须7点之前起床,然后赶在8点到工厂,否则会扣钱,或者被批评。每天工作12小时,晚上8点,回到集体宿舍,身体的疲惫感如波浪般袭来,念头只剩下一个,躺在床上睡觉。

一切好像都无意义,好像没有任何意义,陈直觉得,在那么多无意义的时刻,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研究的“存在”(being)问题:“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在这时进入他的生命中。

“我希望深入事物幽暗的深渊,把光照照进去。”陈直这样解释他执着于哲学的原因,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能够更好地“安居”于世界。

然后他像大树的枝干般展开他另外的理由:由于自身社会性生存的能力比较弱,包括个人性格呆板、木讷、社恐,导致在社会中生存艰难。

他称自己也不愿意做一个农民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只能在制造业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来维持基本的生计。“这种在社会中生存的艰难,以及我没有能力使之成为更简单的困境,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力花在哲学上。”陈直说,艰难的处境让他有时感到,如果他在社会中能够赚到比较多的钱,那么哪怕全身心投入其中也愿意。

【4】怀疑

齐泽克在他的新书《自由: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中提到陈直翻译《海德格尔导论》这件事,并写道:“我们应该庆祝像陈直这样的奇迹——他们证明了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哲学可以突然中断我们日常生活的进程,让我们产生困惑。”

陈直说,齐泽克说的这番话给了他很大的力量,让他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这种“对”的时候还有很多。学校的一些领导和老师在工作生活中比较支持他,认为他过去不容易,赞赏和支持他的这种“探求真理”的精神。又比如有网友评论,“希望他可以坚持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但“错”和怀疑的时候更多,在过去十几年的持续自学哲学的过程中,他时常会产生对哲学没有意义、没有任何用处的看法。尤其对于“存在”(being)一词,它时时刻刻出现在眼皮底下,让陈直厌烦,这种时候,他会放空自己。

有一段时间,他完全放弃了哲学,有长达三年的时间,他完全没有看过哲学书。除了哲学本身的困难和缺乏时间与精力,“因为我有时会感到物质性生活更加有意义,更加有价值得多。”陈直举了旅游的例子,人们喜欢去旅游,虽然他自己不旅游(既因为没钱,也因为确实不喜欢这项行为),但有时会强烈地想象,如果有钱的话,就能够去体验到世界上的各种“美好”的东西,体验到现在无法设想的东西,这是所谓的“哲学”完全没有办法办到的。

那段时间,他认为应该想办法去追求这些东西,去赚钱实现这样的愿望,但又觉得自己缺乏赚钱的能力。

去年暑假,陈直回了老家一趟,那时孩子发烧了好几天,他带着孩子去医院治疗,有医保的情况下还花了接近1000元的医药费,这让他非常惊讶和难以承受。母亲在江西老家带孩子,亦会经常对孩子生病发烧手足无措,这种焦虑的情绪传达到陈直那里时,会让他异常愧疚。

陈直在职高院校工作的薪资与在工厂相比要高一些,但不多,今年他的合同马上就要到期,这份期刊并没有多大的起色,陈直担忧,如果不被续聘,未来该何去何从。

(陈直和王丽均为化名)

九派新闻记者:黄家樑

编辑 王佳箐 温艳丽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0 阅读:0

九派新闻

简介: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