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粉”价格便宜,治疗效果强,为什么医生却不推荐患者使用?

朱老大聊养护 2024-05-11 19:15:03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宋大爷是一位退休中学教师,也是小区里有名的“养生达人”。她经常在小区群里分享各种养生妙招,其中就包括她对付头痛的神器——“头痛粉”。

每当偏头痛的老毛病犯了,宋大爷就会求助于一包几毛钱的“头痛粉”。一小包药下肚,头很快就不痛了,宋大爷越发相信这就是国产的良心药,经常给身边的人安利。

然而,宋大爷的“头痛粉”似乎失灵了,不仅治不了头痛,还把胃痛给带出来了。宋大爷终于慌了,决定听从儿子的意见,去医院做了个全面检查。

然而,检查结果却不太乐观,宋大爷的胃粘膜出现了损伤,肝肾生化指标也频频报红。

医生详细盘问了宋大爷的用药情况和生活习惯后,发现宋大爷的症状很可能与她长期使用“头痛粉”有关。

这“头痛粉”究竟是何方神药?为何能在偏头痛人群中风靡,又为何不受医生们的待见呢?

一、“头痛粉”的真身

在人均亚健康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小疼痛,如头痛、肌肉酸痛。

这时,很多人会想到一种经济实惠且效果不错的药物——阿咖酚散,它有时也被亲切地称为“头痛粉”。

事实上,“头痛粉”的成分很简单,它的通用名为阿咖酚散,分别映照了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药物——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

阿司匹林,也叫做乙酰水杨酸,是医药史上当之无愧的“神药”。

之所以称之为神,是因为它的效用良多,不仅可以解热镇痛,缓解炎症感染,还能抗血栓。

而对乙酰氨基酚,这个名字可能听起来有些陌生,但说起它的另一个名字——扑热息痛,大家或许就耳熟能详了。

扑热息痛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抗炎药,通过抑制大脑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可以帮助缓解头痛和其他疼痛症状。

咖啡因,这个大众再熟悉不过的成分,不仅分布于咖啡、茶和一些饮料中,还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

在阿咖酚散中,咖啡因能够提高痛阈,增强抗炎药的镇痛效果,同时减轻嗜睡副作用。

这三者的结合,不仅在化学上保证了药物的稳定性和一致的药效,也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它们协同作战的优势。

阿咖酚散的低廉成本,得益于这些成分的普遍性和成熟的生产工艺,使得它成为了许多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咖酚散能晋升为部分人心中的国产神药,也不足为奇了。

然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药物,也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和方式下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更何况是阿咖酚散——一种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很多的药物。

二、“头痛粉”用药需合理

根据官方发布的用药指导,阿咖酚散的适应症主要集中在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以及轻至中度的疼痛症状。

成人的常用剂量是一次一包,若症状持续,可间隔4至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但24小时内不宜超过四次。

这样的用药既保证了药物的疗效,又避免了潜在的副作用。

即便如此,阿咖酚散还是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皮肤黏膜、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长期或大量使用甚至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

“头痛粉”中的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可能对胃肠道造成刺激。有些人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如果患者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头痛粉”,很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长期或过量使用“头痛粉”还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此外,使用任何药物都要谨防过敏症状,阿咖酚散过敏患者会出现皮疹、瘙痒、荨麻疹等皮肤反应,在极少数情况下,还可能诱发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活动性出血性疾病患者,都应避免使用“头痛粉”。

此外,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对药物成分过敏的人来说,使用阿咖酚散前应特别小心。

儿童的用药剂量通常与成人不同,他们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更高,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不应随意给儿童使用“头痛粉”。

此外,一些研究文献也提醒我们,即使是比较安全的非处方药物,也存在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例如,阿司匹林可能与某些抗凝血药物相互作用,增加出血风险;对乙酰氨基酚在过量时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因此,在使用阿咖酚散时,应注意避免与其他可能相互作用的药物混用。

阿咖酚散不可与抗凝药、皮质激素类药物、氯霉素、巴比妥类药物等同用,也应避免与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其他药物合用,防止药物过量。

更重要的是,“头痛粉”到底是对症治疗的药物,它能缓解疼痛,但是不能根治深层的病因。

若患者有严重疾病的征兆,如脑膜炎或脑部肿瘤引起的头痛,那“头痛粉”的使用很可能会掩盖这些征兆,导致治疗延误。

总而言之,阿咖酚散虽然是一种有效的解热镇痛药物,但其使用必须遵循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指导,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症状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此外,对于长期的慢性头痛,应寻求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寻找病因,而不是单纯依赖阿咖酚散来缓解症状。

三、是药三分毒

在医学发展史中,有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揭示了药物使用的一个基本原则:所有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可能伴随着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被视为体内阴阳失衡的结果,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这种平衡。

而药物的偏性是用来纠正人体失衡的一种手段,但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都可能导致新的失衡。

因此,中医对药物的运用更注重通过辨证施治来调和人体的整体平衡。例如,对于寒性体质的患者,可能会使用温性药物来调和;而对于热性体质,则可能选用寒性药物。

但是,如果一个本身体质偏热的患者长期服用温性药物,就可能加剧体内的热邪,导致上火、便秘等症状。

而在西方医学中,药物的副作用是合理用药的基础,使用任何药物都需要考虑其治疗的益处是否大于潜在的副作用。

这些考虑以循证医学为指导,依靠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无论如何,药物的疗效与其潜在的副作用是其固有的双重性。一方面,药物可以针对特定的疾病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物体内的复杂性,药物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非靶点的生物分子或生理过程,从而引起不良反应。

现代药物监管之所要求严格的临床试验,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

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虽然能有效缓解疼痛和发热,但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出血。

并且,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年龄、性别、遗传背景、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因此,合理用药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实施个体化治疗。

可以说,现代医学虽然发达,却远非完美。随着医学领域的突飞猛进,人类机体的精密性、疾病病理的复杂性愈发铺陈开来,人类面临的挑战也就愈发困难。

疾病的本质是多因素、多层次的生物学过程。例如,癌症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在遗传、代谢、免疫反应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享受现代医学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对药物的尊重和谨慎态度,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合理用药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医疗专业人员的努力,还需要患者、政策制定者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它要求医生、药师、患者以及整个医疗系统在多个层面上进行协调和调整。

药品监管机构应严格审批新药,并且确保患者能够轻松获取关于药物的准确信息。

医疗专业人员需要不断更新他们的医学知识,包括新药信息、最佳治疗实践和药物相互作用。

同时,患者也充分行使自己的知情权,积极参与到用药决策中。

通过有效的药物政策、透明的药物信息、合理的药物经济学考量,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和治疗失败的风险,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0 阅读:135

朱老大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