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危急时刻,16岁副排长大吼一声:听我指挥!55年授何军衔?

南斋孤风中 2024-05-15 21:23:20

那是1948年,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

战火,正在国土大地上燃烧。

一座普通的土房里,毛主席和几位指挥员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前,烛光映衬着他们憔悴而坚毅的面容。

屋外,是熟悉的陕北黄土高原。

在夜色中显得分外苍凉。

但桌面上的作战地图,将他们的目光牢牢吸引。

随着一支支钢笔在地图上游走,国民党的防线节节被挤压破除,我军的攻势如怒潮汹涌,迅猛而有力。

“形势,对我们越来越有利了。”

毛主席平静的声音在屋内回荡。

“现在正是我们发起反攻的最佳时机,必须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夺取战争主动权!”

指挥员们神情肃穆地点了点头。

战火的硝烟,在他们眼中跃动。

很快,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就拉开了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枪林弹雨中,战士们冲锋陷阵,视死如归。

一座座城池,在他们手中屡陷屡起。

黄河之水,在炮火中泛起滚滚红浪。

伤员们咬紧牙关,用肩扛着伤痛前行。

终于,在66天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后,国民党军在三大战役中彻底瓦解。

国民党黄百韬、黄维被围困

1948年11月,秋高气爽。

但战火,已在徐州一带熊熊燃烧。

黄百韬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团团围困在宿县附近的一座小村庄。

进退两难,陷入了绝境。

消息,很快传到了南京蒋介石耳中。

他原本还能勉强保持淡定,但此刻已坐立难安。

黄百韬向来是他最为信赖的亲信,如今被围陷入绝地,他焦虑不已。

蒋介石,立刻召集亲信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

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焰,狠狠拍了拍桌子:

“黄百韬现被我军围困!关系重大,立刻调集黄维的第十二兵团驰援!”

黄维是蒋家军中颇有声望的一员,部队训练有素。

会议室内一片哗然,所有将领都明白蒋介石的用意——黄维兵团一旦加入作战,必将扭转局面!

于是,蒋介石的亲信黄维,很快就领命向宿县进发。

加入徐州李弥、邱清泉等人的部队,共同增援黄百韬。

很快,双方便在宿县附近的双堆集,一带展开了你死我活的遭遇战。

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黄维部队陷入环环相扣的包围圈中。

数次突围行动,都被我军扼杀。

1948年12月,双堆集一带的战火愈演愈烈。

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被我军团团围困,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

蒋介石如芒在背。

他决不能就这样眼睁睁看着心腹之一的兵团,被全军覆没。

大宋庄和小宋庄

于是,蒋介石狠下决心,亲自调遣85军前去解围。

这支王牌之师素以猛勇著称,全副武装,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和重火力支援。

蒋介石的命令:

“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大宋庄和小宋庄阵地,解救黄维!”

双方自然明白,这两个小村庄在整个战役中意义重大。

它们是黄维突围的咽喉要道。

谁若拿下,就等于掌控了整个“双堆集战役”的主动权。

12月1日清晨,天将放亮,一支人马就已临阵待发。

坦克引擎轰鸣作响,大炮沉沉压马路。

士兵们面色坚毅,他们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殊死搏斗。

很快,85军就向着大宋庄和小宋庄的阵地汹涌而去。

我军,自然不能容许敌人就这样肆无忌惮。

指挥官们立即着手部署,因人手不足,只能命令中野二纵4旅第10团,死守小宋庄这个命脉。

一小队战士匆匆趲着,很快就抵达了小宋庄。

眼前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几座泥砌的农房矗立其间,这就是他们的阵地。

战士们面色凝重,迅速开始掘起壕沟,树起火力点。

在微弱的晨光中,加固着防御工事。

他们都明白,这里注定会上演一场殊死之战。

敌军85师气势汹汹,坦克和大炮首先开始了疯狂的炮击。

排排炮弹自天而降,在我军阵地上炸开遍地硝烟。

一时间,小宋庄被笼罩在滚滚烟尘中。

战士们紧紧贴着壕沟,脸上溅满泥砂,只盼着炮火赶快停歇。

就在这时,敌军地面部队也开始发起了猛攻。

重装士兵列阵密密麻麻向前推进,机枪、掷弹筒炮火凶猛,势如疯虎。

我军第十团顿时陷入了千钧一发的绝境。

“兄弟们跟上!”

四连连长宋思传喝令一声,端起冲锋枪就是一阵猛扫。

他身材魁梧,神情坚毅,带领战士们毫不犹豫地冲向了敌人。

两军就这样在小村庄间激战,生死难料。

敌人装备精良,但我军绝不退缩。

枪林弹雨下,有人扑向敌阵奋力肉搏;

有人拿尽全力开火还击;

即便负伤,也咬牙强忍痛意,用身躯堵住敌军,一次次击退凶猛攻势。

硝烟弥漫中,小宋庄阵地上的战况愈发惨烈。

因为是蒋介石亲自下令。

国民党85军,如同一群不要命的亡命之徒,疯狂拼杀向我军阵地。

望着逐渐汹涌,而至的敌军。

我军四连战士们的枪膛,已然暗了红芒。

一个个手榴弹接连爆开,子弹从四面八方飞来,无情切割着战壕中的战友。

四连连长宋思传,咆哮着率众一次次迎击。

枪声炮响中,他身先士卒,挺身而上。

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却不慎遭了重创。

“连长!”

战士们惊恐万分,连忙将他抬上担架,匆匆送往后方。

更糟的是,平日严厉而关怀备至的指导员,不久后也倒在了枪林弹雨中,永远闭上了双眼。

战士们泪水滂沱。

枪林弹雨中,领导干部一个个不幸牺牲,指挥权力四下游移。

渐渐地,四连火力便渐渐黯淡下去,阵脚大乱。

趁着这个空隙,敌军乘虚而入,一蜂拥而至。

枪炮炮火越打越猛,小宋庄防线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被攻陷。

战士们咬紧牙关,拼尽全力还击。

可眼见形势渐趋下风,绝境一步步逼近。

16岁的副排长

四连失去指挥,节节败退。

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生死存亡之际,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挺身而出,发出震天喝令:

“听我指挥!”

原来是年仅16岁的班长,兼副排长李来柱。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身材瘦小,却目光如电,精神矍铄。

先派一名战士,返回旅部报信求援。

随后便将所剩无几的弹药武器,分发下去。

他们借着掩体与国民党军展开火力疲劳战,凶狠的枪林弹雨频频扫射敌阵。

敌军不断增援,源源不断涌来。

李来柱怒目圆睁,突然发出震天狂吼:

“上刺刀,白刃战!”

话音刚落,他便拔出腰刀,以百兽狞狂的狠劲冲向敌阵。

战士们闻声亦奋勇追随,人浪拥拥,宛若海啸将至!

李来柱扫视残阵,此时仅剩12名伤残战士,面色惨白,手无寸铁。

但他们的目光如狼似虎,死死盯着眼前汹涌而来的敌潮...

硝烟漫天的战场上,战况正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李来柱眼见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中不免涌上一丝绝望。

这群年轻的热血儿郎,为了保家卫国,不惜拼上性命与强敌殊死搏斗,如今又岂能就此葬送于此?

就在李来柱痛心疾首之时,远方传来了一阵熟悉的冲锋号声!

原来是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望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压境而来,李来柱禁不住热泪盈眶,几欲放声长啸。

此番生机再现。

他的同袍们何尝饱经艰辛,才终于等来这千钧一发的转机?

可就在这欢欣雀跃的一刻,李来柱猛然觉得身子一沉,仿佛被人生生掐住了咽喉。

浑身上下竟是一阵酸麻无力,眼前一黑。

终于支撑不住倒在了阵地。

32枚残留弹片

等到李来柱再次睁开眼睛时,映入眼帘的已是后方医院的景象。

医生护士簇拥在病床前,面色凝重。

原来在那惨烈的一役中,李来柱孤身勇斗,遍体鳞伤,身中32枚残留的弹片!

看着李来柱奄奄一息的模样,医生无不揪心不已。

年轻英勇的战士啊,原本血气方刚的你,如今又是那等模样?

医生们暗自祈祷,这个年轻人能撑下去。

至于外面,硝烟渐渐散去,战场寂静无声。

只有被硝烟熏的黄土地上,到处洒落着中空的弹壳,以及曾经年轻英勇的战士遗体。

出院后,李来柱重新拾起了手中的钢枪。

渡江战役、成都会战、鲁西南战役……他以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非凡勇气,屡建奇功,战功赫赫。

很快便担任团长、师长等要职,成为顶梁柱。

岁月如白驹过隙,靓丽年纪消逝得太快。

1988年,他晋升为中将军衔。

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成为当之无愧的戎马一身。

6年后,他进一步被授予上将军衔,名垂青史。

直至2023年3月12日。

一个曾在枪林弹雨和硝烟燃烧中,摸爬滚打的英雄人物,。

就这样谢幕了。

但他那种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和炽热爱国情怀,却将永远激励着无数后人。

18 阅读:8420
评论列表
  • 2024-05-16 11:19

    55年授什么军衔[点赞]你真的是高手,牛嘴不对马尾

    阿的 回复:
    最多少校
    华立居士 回复: 阿的
    我查了一下,李来柱在1955年授衔时是营副教导员,被授予上尉军衔,并在几个月后升为营教导员。
  • 2024-05-19 17:48

    故事是好故事,不过写的太次了,驴唇不对马嘴,头一次听说班长兼付排长的。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