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货一哥到风光不再,越卖越贵的李宁你还会买账吗?

方觉时 2024-04-30 20:11:02

作为曾经“国潮”的代表李宁,似乎陷入了泥潭。

随着其产品价格不断攀升,消费者却对其“高价”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李宁是如何从曾经的巅峰跌落,又为何在价格上越走越高,最终丢掉国货一哥的宝座呢?

李宁品牌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国人的期待与希望。

作为第一家在港股上市的中国内地体育用品企业,李宁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迅速在体育用品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设计、高品质的产品以及广泛的营销网络,使得李宁在短时间内便成为了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领军者。

然而,成功并非一帆风顺。李宁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波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2012年的库存危机。受市场环境和自身策略调整不当的影响,李宁陷入了严重的库存积压困境,导致公司亏损近20亿元。这一事件对李宁品牌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使其一度失去了市场领导地位。

面对困境,李宁开始寻求战略转型。2018年,李宁带着“中国李宁”亮相纽约时装周,凭借“国潮”服饰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目光。这一转型不仅让李宁品牌焕发出新的活力,还让其重回市场焦点。

在2021年巅峰时期,李宁的总市值高达2800多亿港元,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国潮风的兴起,李宁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李宁开始尝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提升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消费者普遍认为李宁的产品价格过高,与同类品牌相比缺乏性价比。这种负面评价不仅影响了李宁的销售额,还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损害。

随着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企业2023年财报的公布,李宁成为其中唯一利润下滑的公司。其营收275.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净利润31.87亿元,同比减少21.58%。而稳坐头把交椅的安踏营收623.5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02.36亿元,同比增长34.9%。

相比对于2021年巅峰市值的2800亿港元,如今的李宁仅仅剩下507亿港元,短短两年多时间市值暴跌80%以上。

那么,李宁为何会采取高价策略呢?

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因素。首先,李宁在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这导致了产品成本的上升。为了维持企业的盈利能力,李宁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其次,李宁试图通过提高价格来塑造高端品牌形象,以吸引更多追求品质和时尚的消费者。然而,这一策略忽视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关注,导致市场接受度不高。

此外,李宁在市场推广和品牌营销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虽然李宁在赞助体育赛事、广告宣传和社交媒体营销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其在与年轻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上却显得力不从心。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消费体验,而李宁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再者,李宁之前被爆出的“日本元素”的营销风波对其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看到上面这一张图片,大家可以自我感受一番,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把其称之为“大佐”服饰。上图即为李宁新发售的一款棉服,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浓浓的侵华日军的形象, 尤其是帽檐的设计可以说如当年日军“屁帘帽”如出一辙,而 且从衣服的总体色调方面也与日军军服极为相近。

并且随着网友的深挖,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李宁集团的联席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钱炜,又称高坂武史,是一位日籍华人。这放在平常或许也没有什么,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拥有一位外籍高管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在配合图片就不免得会引起人们的猜疑?

更扎心的是,李宁采取了一边高端化一边打折的谜之操作,降价的速度和涨价的速度一样快。

在社交平台上,至今仍不乏消费者发帖吐槽李宁的降价问题。比如,有消费者称,自己刚买的李宁产品,没多久就发现同款降价了一次又一次。“网购650元的衣服,一个月就降价300元,过了价保期还不给退。”“李宁超过200元的鞋不建议买,因为它可能很快就会降到200元。”

消费者自然不是傻子,这样的价格模式显然对于消费者对李宁品牌的认可度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最后,作为曾经“国货之光”的李宁更应该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避免过度追求高利润而损害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0 阅读:34

方觉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