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真正苦行的僧人如果得了重病,没亲人也无积蓄,他们如何自渡?

年年动漫说 2024-01-22 14:47:06

在当今社会,宗教事业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交织,使得僧侣逐渐演变成一种职业,与其他行业并无太大差异。

有人甚至认为,一些和尚尼姑并未真正怀有信仰,他们的出家修行只是为了谋生,成为了一种生计手段。

在这些观点中,许多大型佛教寺庙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香火捐款满溢而来,寺院中的僧侣似乎过得颇为富裕。

由于社会上冒用僧侣身份行骗的现象增多,这些持有偏见的人对僧侣群体的看法变得更加负面。

然而,这种观点并非完全准确,因为像前文所述的富有僧侣并非普遍存在。

许多僧侣一直以来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尤其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许多合法身份的僧侣都面临经济拮据。

这些僧侣的生活并非轻松如想象,年轻健康时尚可忍受修行的辛苦,身体也能够承受,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往往面临健康逐渐衰退的困扰,同时也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

有一句俗语说:“出家人应该看破红尘,看淡生死。”

尽管这句话说得没错,但真正能够做到的恐怕只有极少数修为高深的得道高僧。对于修行程度不够的僧人来说,要达到这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又何其难呢?

值得注意的是,僧人毕竟也是凡人,他们也害怕疼痛,也害怕死亡,同样面对着治病和养老的需求。普通僧人的遭遇才更能真实地代表这一特殊群体。

大多数僧人的收入状况并不理想。根据我国宗教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僧人的平均月收入不到400元,远低于一般人的想象。

所谓“和尚普遍都是大款”的印象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富有的僧侣只是少数。不能因为部分僧人的经济较好就错误地认为全国的僧人都生活富裕,这并非实际情况。

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显示,当代从事宗教事务的人普遍都处于艰苦奋斗的阶段,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数据实在令人吃惊,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的情况下,即便一个月的收入达到几千元,也常常觉得不够花,更不用说区区400元了。

在广大的中小城市和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地区,许多普通劳动人民的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这已经是相当常见的情况了。

然而,即便在这些地方,普通人的月收入也远远高于僧人。僧人的月收入远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甚至不足一半,这明显反映出僧人的待遇是多么的艰难。

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佛教僧人,其他宗教的神职人员,如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代表,同样面临着较低的收入。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其他宗教神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不到六百元,仅略高于佛教僧侣。这还要考虑到基督教教堂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而贫困的乡村地带很少有这样的机构,因此基督教神职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从而使得宗教人员整体收入水平得到提升。

佛教神职人员在各类宗教从业者中拥有最低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在广大的西南贫困地区,许多藏传佛教僧侣处于最为贫困的层面,成为整个僧侣群体中的底层代表。

即便是那些声名远扬的寺院,其僧侣的生活状况也并不理想。以少林寺为例,该寺的僧人平均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依据少林寺提供的数据,该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门票和香火钱。由于少林寺是国有机构而非私人经营,大部分收入都需上缴国家。

尽管寺庙总体收入可观,但僧人待遇却相对较低的原因在于,门票收入的70%必须交给地方政府,剩下的30%也不能全部自行支配。其中,10%用于寺庙的维护和宣传,而剩下的20%才用于僧人的日常生活和薪资等方面。

此外,少林寺的香火钱使用也受到极其严格的规定。按照佛教传统,香客施舍的钱财分为供养物、受用物、献佛物、施属佛物四种,不得相互转换。因此,即便寺庙面临资金问题,也无法临时挪用部分款项,因为寺庙必须受到宗教习俗的严格制约,与一般企业截然不同。

总体而言,大多数寺庙的经济状况都相当吃紧,这是导致僧人待遇不佳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寺庙并非一般的法人公司,而是宗教机构,僧人作为神职人员并非一般的劳动者,因此他们并不受到劳动法的监管。

这使得许多寺庙并未为僧人购买一般劳动者通常享有的社会保险。

根据统计,近一半的宗教场所并未为神职人员购买养老保险,甚至有26%的场所连医疗保险都未提供。

这对于僧人的医疗和养老都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贫困的僧人在医疗和养老方面面临着重重困难。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养儿防老”的观念。这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有了子女,普通人在晚年通常能够得到一份保障。

然而,僧人大多没有子女,因此他们晚年基本上面临无人照料的境况。

在一些深山中,存在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寺庙,这里没有华美的亭台楼阁,更没有络绎不绝的游客,甚至连一般的景区都无法媲美,整年下来很少有几个人光顾。

在这样的寺庙中,那些贫困的僧人不得不忍受风餐露宿,甚至只能以野果为食。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们的身体状况十分糟糕。

比如,在安徽省广德县,有一位名叫照文法师的僧人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自幼皈依佛门,具备极高的慧根,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得道高僧。

像照文法师这样的人本可以选择加入条件较好的大寺庙,虽然不可能过上富贵荣华的生活,但至少能够保证生活无忧。

然而,这些高僧们对尘世间的荣华富贵看得淡如粪土,反而追求苦行僧的生活。在照文法师看来,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照文法师选择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的简陋寺庙里安家,尽管他的生活极为朴素,但他却一直致力于帮助他人。

在村里,有一位精神不正常的人无人照顾,而照文法师便将他纳入了庇护之下。尽管这个人有时会引起麻烦,照文法师仍旧没有将他赶走。

照文法师这些年还收了几个弟子,这些人与他有着共同的追求——他们只希望进行朴素的修行,而不是沉溺于享乐。看到自己的事业有人继承,照文法师也感到很欣慰。

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照文法师一天天老去,他开始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一开始他还坚持着,后来实在无法承受才去医院检查。

经过诊断,他被确诊患有严重的肾衰竭。由于没有医疗保险,平时也没有储蓄,照文法师根本无法负担医疗费用,而肾脏移植对于经济拮据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开支。

他的弟子们都感到十分心痛,他们明白师父的命运,但却无能为力。照文法师却毫不在意,他已经看淡了生死。

2017年11月25日,照文法师离开了尘世。

如果当初照文法师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治疗,他的生命本可以延续,至少可以通过透析来缓解症状。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经济支持,他曾因为贫困而拒绝就医,导致病情恶化至此。

照文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研究,行善积德,然而晚年的境遇却如此凄凉,实在令人感慨不已。

四川省的巴翁师父也经历了类似的艰难遭遇,他是一位属于藏传佛教的僧人。

与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僧人的生活更加艰苦。例如,巴翁师父整年只有一套僧服。

据他所言,作为出家人,四大皆空是理所当然的。在他看来,华丽的服饰对于修行者毫无实际意义。他坚信,只要心诚修行,佛祖是不会抛弃他们的,一切都不值得过多担忧。

作为得道高僧,他的这种信念或许在他自身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我们知道这并非切实可行。

此外,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还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异,即藏传佛教的寺庙并不负责僧人的生计,包括吃穿用度都要由僧人自行解决。

即便是地位最崇高的活佛也不例外,他们也需要亲自准备饮食。这与汉传佛教有着明显的不同。

有些僧人因佛缘较好且修为较高,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对于那些得到富裕信徒资助的僧人,他们可以享有修建房屋、提供食宿等优越条件。

然而,对于信徒较少的僧人来说,情况就相对困难。如果没有人提供资助,他们就必须自行解决衣食住行,有时与乞讨者并无太大区别。

巴翁师父虽非最贫困的云游僧人,由于其修为较高,在当地还有一定的信徒基础。然而,他却故意拒绝了大多数的资助,宁愿过着朴素而贫困的生活。

位于四川和西藏交界的山区,海拔普遍较高,天气也较为恶劣,尤其是冬天,寒冷异常。

由于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和营养不良,巴翁师父的身体状况相当糟糕。

在2018年底,他突然感到腹痛难忍,只得走进医院接受检查,最终被确诊为肝硬化。

当时,巴翁师父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除了肝移植,几乎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尽管医生提出了这个建议,但光是从巴翁师父的衣着就能看出他几乎难以负担得起这项手术。

与照文法师不同,巴翁师父购买了医保。尽管他是一位出家人,全身心都投入修行,但他深知医保的重要性。

然而,医保只能覆盖手术费用的一部分。由于器官移植手术需要找到适配的器官,医保在这类手术上并不能提供全额支持,只覆盖30%的费用。

换句话说,要进行这次手术,巴翁师父仍需自行负担70%的费用,至少需要三十多万元,这对他而言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巴翁师父已经患病三年多,尽管目前他仍然幸运地未去世,但病情依然在恶化,而不进行肝移植几乎没有好转的可能。他的结局也可想而知。

解决贫困僧人的医疗和养老问题任重道远。寺庙作为僧人集中修行的场所,因为他们已经出家,所以寺庙就成了他们的家,也是他们度过一生的地方。

在古代,当僧人年老体弱时,他们会被送到寺院设立的延寿堂,这是专为年迈僧人提供医治的场所。

在这里,除了一些年轻僧人为年迈僧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外,还有懂得中医的僧人为他们提供治疗。一些较大的寺庙甚至会专门请来医生为他们看病。

据了解,古代寺庙会全权负责僧人的生老病死问题,包括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然而,这也取决于寺庙的经济状况。经济状况较好、香火旺盛的寺庙通常能够应对这些问题。然而,对于那些偏僻简陋的寺庙而言,情况就相对困难,这一点在古今都没有太大改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奉行信仰自由原则,认可合法的宗教机构,并成立了佛教协会对寺庙进行组织和监管。协会后来制定了相关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僧人在出家后与亲属结束经济上的关系,而与所在寺院形成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一关系建立在共有的经济基础上。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新中国时期,僧人的供养和保障同样由寺庙负责,与古代并无太大不同。为了降低开支并创收,古代一些寺院会自行开垦土地,进行粮食和蔬菜的种植,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给自足。然而,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变得非常罕见,寺院的主要收入仍然来自门票、香火钱,僧人有时也会参与法事以增加收入。

尽管如此,当僧人患重病时,寺庙方面也面临着很大的困扰。有些僧人的病情即使有医保支持也需要巨大的花费,而寺庙方面负担不起。然而,如果不进行治疗,只能是等待不可避免的结局。

在古代,寺庙对于重病的僧人只能进行有限的治疗,采取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除此以外无法提供更多帮助。

然而,现代社会却无法采取这样的态度。尽管僧人属于寺庙,但同时也是国家的公民,国家理应关注他们的医疗和养老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向。

首先,各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援助,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土地政策。

在古代,政府通常无偿向寺庙提供土地,但在新中国,根据宪法规定土地为国有财产,因此需要灵活变通。政府可以考虑向寺庙提供土地的使用权,让他们开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经济活动。

这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做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寺庙的经济问题,还有助于改善环境。

寺庙方面也可进行一些部分的企业化改革,以保持原有僧人的修行不受干扰。同时,雇佣专业人士来经营山林农场等项目,这两者并不矛盾。

除了土地政策外,在经济政策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寺庙,可以列为文化遗产,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用于文化宣传等专项用途。

通过大力宣传,提升这些寺庙的知名度,将其打造成为旅游景点,从而增加门票收入,缓解一定的资金压力。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即宗教人员是否应该纳入医保体系,这一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规定。由于僧人具有特殊的身份,既是拥有特殊信仰的宗教成员,医疗和养老由寺庙负责,同时也是中国公民,国家也有责任关注他们的医疗问题。

在这一点上,完全依赖寺庙解决是不现实的,因为绝大多数寺庙并不富裕。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国民享有医疗保险是正当权利,因此政府应该为僧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

对于在寺庙扎根的僧人来说,解决问题相对容易,因为他们相对固定且便于统计。但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宗教人员来说,由于身份和户籍等问题不容易确定,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寺庙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下,问题更为复杂。

在当前阶段,解决僧人医疗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是逐步推进。首先,确保所有有资格认定的僧人都向当地宗教管理机构备案,确认了身份后再逐步解决相关问题。

其次,可以根据僧人的实际情况,在医疗和养老保险方面提供一定的补贴,由当地政府根据备案情况进行资金上的支持。

为了解决流动性强的僧人问题,可以设立一个全国性的机构,让他们登记注册。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特殊对待,比如调整保险缴纳周期,变成每年一次的方式。

这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为僧人提供便利,保障他们的权益。

总之,通过医疗保险解决僧人看病难的问题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至少可以保障他们拥有和普通公民一样的看病权利。

在这一问题上,江苏省镇江市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早在2011年,镇江市劳动保障部门就开始对当地各家寺院进行走访,收集僧人医疗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

初步方案出台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率先与金山寺和焦山寺这两座规模最大的寺院进行沟通,通过协调达成了一致意见。

这也成为全国的一个试点,其中医疗保险分为两种,一是政府推出的专门面向僧人的医保,另一种是普通医保。

医疗保险的具体细节各有不同,但基本功能与社会职工的医保卡相似,成为僧人们享受医疗福利的工具。

根据实际情况,僧人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保险,国家也会提供一定的补贴。

在政策实施的一年内,镇江市已有一百多名僧人开始缴纳医保,这一政策也受到了僧人们的一致好评。

另一方面,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当地政府也出台了新的政策。

虽然力度不及镇江市大,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推行的是新农合医保制度。尽管在力度上不如前者,但至少能够确保僧人享有与乡镇居民相近的医疗权益,已经是一项相当不错的改进。

解决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国家和政府提供支持,而寺庙机构方面也需积极配合。

目前许多寺庙自负责人以下对医保的认识仍存在不足,陈旧的思维使得他们无法理解医保的益处,应该遵循古代传统。这种观念显然是不可行的。寺庙人员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以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从而有利于政府的推进工作。

事实上,医疗和养老问题几乎是等价的。根据统计,大多数人一生中最大的支出主要集中在医疗方面,尤其是晚年。这些支出是不可或缺的。

既然如此,解决僧人的医疗问题也就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因为僧人的日常生活开支相对较低,真正的主要开销在于医疗方面。

总的来说,彻底解决寺庙神职人员的医疗问题需要政府和寺庙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推进相关工作。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支持是基础。

与此同时,寺庙方面也要积极主动,不能仅仅依赖政府的援助,而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在不影响寺庙正常宗教活动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发展寺庙的经济。

前文提到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可以雇佣专业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和投资。

通过双管齐下的努力,相信僧人的待遇将会得到改善,医疗难养老难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而无后顾之忧的僧人也能更好地回馈社会。

21 阅读:3855
评论列表
  • 2024-01-24 11:26

    有缘即住無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 2024-02-24 16:18

    苦行僧是修行的。肥头大耳的和尚,尼姑才修所谓佛[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佛教徒是收香油钱💰的。

  • 2024-02-03 23:46

    都是中国公民,享有一样保障的权利!

  • 2024-04-05 00:32

    对于我们佛弟子,明因果,信轮回。 死亡只不过完成使命,也是是起点,从新开始而已。 生老病死,苦集灭道。都是要经历的,也是修行修心必经之路。

  • 2024-01-24 12:13

    种植还可以,种些菜与水果自给自足减些生活开支,养殖就算了,难道还敢吃肉,这不有违信仰了,佛主也说过肉体只是皮囊。所以个人认为也许人生就是一场磨砺,哪怕是生老病死,贫穷与富贵的烦恼,都必须去坚持的面对

    天一生水 回复:
    藏区种不出粮食,只有畜牧业,那里的土地只适合放牧
  • 2024-01-23 20:17

    小编其实不懂“苦行”的意思,他的苦行的认知可以叫做“贫修”[吃瓜]。

    用户11xxx34 回复:
    [祈祷][祈祷][祈祷]
  • 2024-02-18 12:19

    修正佛法者知人生无常,当得消业了债。修正佛法得道者可自行治病痊愈,反之改命。

  • 2024-01-23 19:11

    太远火车站的僧人[点赞]

  • 2024-04-05 10:20

    上帝保佑你,阿弥陀佛[祈祷][祈祷][祈祷]

  • 2024-01-23 18:33

    2千5百年了,佛渡!

  • 2024-02-17 21:46

    能抗就抗,不然就死

  • 2024-03-09 19:05

    真正苦行的僧人会得病么?哪怕真正虔诚的僧人佛祖都会保佑他不得病。

  • 2024-02-21 15:56

    南无阿弥陀佛

  • 2024-02-24 16:22

    修行的苦行僧心中有执念:吃得苦中苦,方能顿悟,领悟佛道。不过这顿悟也讲天赋的,不是每个苦行者都能领悟的。[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 2024-01-22 23:48

    自生自灭,就是这些人的下场。因为这些人自认为有大智慧,怎么好意思去找没有智慧的人看病呢。[笑着哭]

    天一生水 回复: 无常如常
    他杠着杠着,就将自己推向了无佛之地,自己种因自受果,怼天怼地,最后只能怼空气[呲牙笑]
    无常如常 回复:
    这人只要有关于佛教的文章下面都能杠上一番歪理,各种断章取义,这种装睡的是叫不醒的
  • yme 2
    2024-01-24 00:58

    没有钱治病就死。没有啥。一般人感受不到守戒的好处。死无所谓。死了换个年轻的肉身怕啥?

  • 2024-04-19 21:11

    真的,?我们这里一个有历史的小庙,来个外地和尚,问过一次开光,和卖菜一样,啥的价格做啥的动作,明码标价,周日回家看老婆,

  • 2024-04-03 08:52

    佛教不是有药师佛么?怎么不念他的咒语治病呢?[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 2024-04-13 16:16

    南无阿弥陀佛

  • 影响力大的和尚已经不是普通层次了,名声太好不是好事。

  • 2024-01-23 06:53

    释永信的徒弟[红脸笑]

  • 2024-01-30 16:50

    你是吃了什么才会这样啊

年年动漫说

简介:关注年年,年年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