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涅槃,浴火重生

独角兽时间 2024-02-23 10:10:39

前言

2月8日,教育部关于《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正式发布,该公告抢在春节放假的前一天发布,让教培行业燃起了涅槃重生的希望。

01

关键条例,释放积极信号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原“双减”文件最后一段提出“不再审批新的面向普通高中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本次《校外培训管理条例》明确定义,所称校外培训为以中小学生和3至6岁学龄前儿童为对象,范围不包含高中阶段。

同时,第四条规定“校外培训按照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实行分类管理”。当然,对于所有的培训都进一步做出了细致的规范,比如:应当登记为非营利性法人、校外培训机构的名称应当载明“培训”字样、接受指导价管理、培训老师应当取得教师资格以及培训使用的教材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等。这些要求的提出,都有利于规范教培,有利于提升教培质量。

第十条校外培训应当安排在培训所在地中小学教学时间之外的时间,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对培训时长、时段等作出具体规定。

至于以前出现过的培训学员收费之后,培训机构跑路的事以后可能不会发生了。因为,第十三条规定,校外培训机构采用预收费方式收取费用的,应当将预收费用纳入监管。

02

双减后行业出清,

教培门槛不断提高

双减政策发布至今,原K12学科类课外培训机构逐步出清。双减后教培机构开始面临牌照监管,进入门槛变高,现存机构网点已成为稀缺资产。据教育部报告,截至2022年12月,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由原来的12.4万个压减至4932个,压减率96%,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原来的263个压减至34个,压减率87.1%,实现“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100%。

目前学科类行业供给已实现大幅出清,监管下一阶段目标在于进一步清除各类变异培训。根据教育部2022年12月发布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政策目标主要包括:

●1.到2023年6月,各地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问题预防机制、发现机制、查处机制基本建立,部门和地区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得以完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态势得到较好控制;

●2.到2024年6月,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的长效机制得到健全,治理工作态势持续向好,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有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教培行业监管政策框架已较为完备,政策稳定性的可见度已经较高。目前“双减”政策框架已全面涵盖资质审核、内容备案与监督、严控营业时间、价格指导与资金监管、资本管制等多个维度,整体政策框架已经十分完备。在执行层面,2023年10月15日《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则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明晰的处罚规则,尤其是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痛点、难点问题,明确了违法情形、法律责任和处罚程序,为校外培训规范执法指明了方法路径。

03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催生市场需求

对优质教育的巨大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双减”前中国中小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越发提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中国仍是稀缺品,中国学生本科就读的院校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就业的难易程度以及职业发展的高度。2023年,中国985高校的录取率仅为1.75%;而在就业端,985高校毕业生简历的通过率达15.2%,分别高出211和其他院校3.9和8个百分点。而决定学生能否被985等优质高校录取的前提,则较大比例取决于学生所就读的高中、初中,乃至小学。因此,“双减”前中国父母之间的焦虑感以及学生间的激烈竞争是K-12校外培训市场需求的重要来源。

参考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2021)》,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40%,如果横向对比国际水平,2017年中国大陆家庭的平均教育支出(小学至大学本科)占人均GDP比重为243%,远高于发达地区/国家平均水平。

04

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拉动教培行业转型

中期维度看,中国龙头教培企业自“双减”政策以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托自身优势切入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政策鼓励方向。

素质教育:有望填补教培机构K9学科培训的空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启蒙教育、语言能力培养、STEAM、体育、户外营地、艺术以及其他新兴的素养提升品类。根据CIEFR调研数据,素质教育的用户群体主要为K9阶段学生(2018—2019学年中国小学/初中/高中兴趣类校外培训参与率分别为22.3%/9.6%/5.8%),2019年市场规模约为5285亿元。考虑到2024—2027年中国6—15岁人口数1.80/1.76/1.71/1.65亿人,与2019年1.78亿的水平基本相当,叠加因学科类培训监管带来的素质教育参培率提升,预计未来三年K9阶段兴趣类/素质教育培训市场空间有望持平于2019年水平。目前新东方、好未来等头部机构,依托自身品牌、教研优势均在拓展相关业务,或可填补原先K9学科培训业务的空白。

职业教育:政策鼓励,空间广阔。近年来职业教育鼓励政策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持续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拥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逐步捋顺职业教育招生、升学路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我国的职业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从16年的5167亿元增至21年的7843亿元,CAGR达8.7%,预期2026年将会达到1.1万亿元,2022—2026年CAGR达6.9%。

依托内容优势拓展教育信息化,AI+教育打开传统教培企业想象空间。AI对教育的赋能主要体现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节约教育成本。中国自2017年开始重点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重视程度,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表示将形成“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目前AI相关技术已全面在“备”“教”“练”“考”“评”“管”等场景开始落地,尤其是智能学习服务设备已较为成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中国智能学习服务设备市场规模已超600亿元,预计2022—2026年将保持17.1%的复合增速,2026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450亿元。从竞争格局角度看,目前智能学习服务设备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互联网科技公司、教育信息化公司、教培企业。目前传统教培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积淀已久的内容储备、课程研发能力。

目前这份征求意见稿中,确实还有很多体现严管的约束性条款,至于具体的落地执行,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耐心观察才能有结论。从民间需求与拉动效应两方面来看,学科教培行业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新风口。

注: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仅供参考。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财经资讯与报告,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独角兽时间”(ID:Unicorn-Zone):关注数字产业、行业价值、最新IPO信息,提供有价值的项目投资分析及专业资讯与报告,呈现出不同视角的专业分析。
2 阅读:798

独角兽时间

简介:总有一些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