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考古之马王堆汉墓

搬砖泱夏 2024-04-18 18:54:46

马王堆汉墓

位置:中国湖南省长沙

年代:约2000多年前的汉代

点评:汉代文明在南方的代表

锄头掘开的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称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二十世纪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在这里,不仅出土了一具两千年前的女尸,更为重要的是还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马王堆的重要性。马王堆文化成为西汉文明的缩影。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这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竟是靠60把锄头一下一下挖掘出来的。

在1972年以前,地处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的马王堆,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方圆约半里的土丘,杂草丛生的田地没有丝毫特别之处。1971年年底,某部队在马王堆附近挖防空洞,施工的过程中总是遇到奇怪的塌方。当洞穴挖到十几米深时,一块块的白膏泥被挖了出来,一股呛人的气体从一个小洞里冒了出来。当一个人划着火柴想点烟时,一声闷响过后,忽然出现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一位老军人推断,这里可能是古墓,于是立即上报文物主管部门。

文物主管部门的人赶到现场时,还能看到火焰,但已经很微弱了。他们想收集一些气体,但为时已晚,这成为马王堆考古中一个永远的遗憾。

湖南省博物馆立即向省革委会申请调拨经费,对马王堆进行考古发掘。 当时革委会的一个领导不满地说:“挖一个死人墓,花那么多钱干啥?国家的钱怎能乱花?你们馆才40人,买60把锄头干吗?”

考古工作者就是靠这几十把锄头,完成了6000立方米土方的挖掘。当一个外部长6.67米、宽4.88米的棺椁显露出来后,在场的人都兴奋不已,并向北京汇报,请求中央派专家来长沙指导发掘工作。湿润多雨的气候令挖掘工作进行得十分艰难。1000多名师生义务参加了清理工作。就这样持续奋战了4个多月后,墓室清理工作终于完成。一个巨大的棺椁呈现在考古工作者面前,椁板除表面被砍削得光滑平整外,块与块之间扣接得严密牢固,整个木椁没用一枚钉子就组合得相当完美,其中最大的一块椁室侧板长4.88米,宽1.5米,厚0.26米,重达1500公斤,据此推算,原木的直径在2米以上。另外,在巨大的棺木旁,人们还发现了无数珍宝。

保存完好的千年女尸

挖掘工作一开始,考古学家对墓主人就有很多种不同的猜测,而开棺的过程再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庞大的棺椁竟然套装有4层,最里面的才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长达2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打开内棺,剥去包裹在墓主身上的多层衣物,墓主人终于露出了她的真面目。她仿佛刚刚去世,淡黄色的皮肤还很细腻,皮下脂肪丰满,软组织尚有弹性,部分关节还能活动,紧闭的双眼还留有长长的睫毛。在往其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其血管还能鼓起来,手指和足指上的纹路都非常清楚,真是不可思议。后来的尸体解剖表明,她的内脏都基本保存完好。几乎与新鲜尸体一样,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

2000年前的一具女尸怎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到现在为止,专家、学者们还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有几点可能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其一是近似真空的墓室环境。墓室筑在十多米的地下,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土堆。尸体被数层棺木所装殓,棺椁四周用黏性和致密性很强的白膏和吸湿性很强的木炭填实,营造出了一种近似真空的环境。

其二,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椁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猜测,这种液体对女尸2000多年来不腐有神奇作用。经过化验证实,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马王堆汉墓与汉代文明

为什么马王堆这具女尸历经2000年仍然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她究竟是谁?她的地位有什么特殊之处?虽然人们对女尸的成功保存做出了种种推测,但这仅仅是猜测。这些问题困扰着参加马王堆考古发掘的每一位专家、学者。

考古人员不断地发掘考证发现,马王堆其实有三座坟墓,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按东、西、南方位,马王堆三座墓葬分别编为一号墓、二号墓和三号墓。1973年11月,考古学家开始对马王堆另外两座坟墓进行发掘。所有的考古学家都期待着在二号、三号古墓中能够有同样惊人的发现,能为尸体的千年不腐找到答案。

但是,马王堆另外两座汉墓被打开之后考古人员发现,二号墓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被盗掘,而三号墓亦因白膏泥密封不严,其墓主早已仅存尸骨。不过,在二号墓出土的三枚印章却为破解主人身份提供了一些线索。这三枚印章分别是“长沙丞相”、“软侯之印”和“利苍”,这证明墓葬可能是汉初长沙国的承相软侯利苍(卒于公元前186年)及其家人的墓地,从而纠正了清代《湖南通志》、《长沙县志》等地方文献中的讹误。而一号墓及掩盖在其封土下的三号墓,据考证分别为软侯利苍的妻子和儿子的墓葬。

在丰富的随葬物品中,帛画和帛书尤其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棺盖上覆盖着的 “T”形帛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从上至下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帛画将神话与现实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构思和布局精妙有致,堪称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杰作。三号墓棺室的东西两壁各挂有一幅长方形帛画。西壁上的“出征图”绘有100余人、数百匹马和数十乘车,从内容和布局来分析,表现的是墓主登坛检阅出征部队的场景。东壁上的帛画残破不堪,但仍能见到房屋、车骑、奔马和妇女划船的一些片断,可能是墓主生前奢侈生活的写照。这些精美的帛画反映了贵族的生活,代表着汉初艺术的杰出成就。

三号墓中出土了12万多字的帛书,这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哲学、历史、医学、科技等提供了极其丰富而新颖的文字资料。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还有三幅珍贵的地图,它们是中国地图发展史上的杰作。第一幅是汉初“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第二幅为汉初“长沙国南部驻军图”,标有部队名称及驻地、工事、障碍、烽火台等军事情况,主区相当于现在湘西南的沱水上游。第三幅是一个县城的平面图,绘有城垣和房屋等。可称为“城邑图”。这些地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实用地图,证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地理科学就已经达到惊人的水平。

一、三号墓还出土了各式乐器、漆器、竹器和名目繁多的丝织品,有力地证明了西汉文明在音乐和工艺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突破。除分别标有律名的12根律管为国内首次发现外,墓中还出土了装有竹制簧片和控制音高的银白色点簧的竽管,这是全世界管乐器中最早使用簧片的实物例证,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低音簧管乐器。其次,制作精美的漆器饰有漆绘、粉彩和锥画等多种纹饰,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反映了汉初漆器业的发达程度。此外,在出土的全套服饰和整幅丝织物中,重仅49克的素纱禅衣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是当时世界上最轻的衣物;而起绒锦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起绒织物,说明汉代已经掌握了复杂的提花技术,把中国起绒技术的创始时间至少提前了700年。

毫无疑问,马王堆汉墓是辉煌灿烂的汉文以把它看作是化在南方的典型代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神秘、浪漫的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来源:《中国文明考古》(刘永升 主编)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