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做饭的三个习惯,看看你有没有同款父母

村口小酒馆 2024-05-10 08:43:44

我们父母一辈儿人常说:苦了啥也不能苦嘴头。看着潇洒大气,可到了实际当中,他们最擅长从嘴里抠食,省来省去。没办法,苦日子过来的人们,对美好有着向往也有警醒,他们宁愿自己吃点苦,也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路。

老人们习惯在家做饭。不得不说,他们的生命活力比我们要强,能自己动手的绝不麻烦别人,能自己做的饭,便很少去饭馆吃或者点外卖。他们享受着做饭过程中,亲自烹饪带来的乐趣。那一餐餐饭里面,饱含着他们的爱意。

我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的父母虽然性情迥异,人生不同,但在做饭一事上,有三个习惯务必想相似,甚至相同。仔细想想,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下,看看你们有没有同款父母。

1、舔瓶子口

不管是炒菜放油还是放调味料,只要是液体的,只要这个液体装在瓶子里,老人们在往锅里倒完之后,总是习惯性的舔一下瓶口。

以我父亲为例。我们这里炒菜使用的是胡麻油,油性大,味道重。尤其像我家这种从农村亲友家得来的胡麻油,因为榨油工艺的原因,在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多多少少会有些渣子。

现在生活条件好,油瓶底部的油大家不吃,过去人们不舍得扔,强忍着要吃完,有股子苦味。

炒菜倒油时,不管有没有油滴落在瓶口,我父亲每次都会舔一下,不肯浪费一点一滴。哪怕是到了瓶底,油微微发苦,他也要尽量吃完。这时就不是舔瓶口,而是端起瓶子浅喝一口。苦,则炒菜自己吃,不苦,才会做给我们。

油如此,酱油更甚。据我父亲说,在他们小时候,是轻易吃不到酱油的,所以酱油比油金贵。家中偶尔打瓶酱油,他可以把酱油当难得的零食,偷偷猛喝几口,图那一丝丝咸味和鲜味。

直到现在,父亲做饭倒酱油都要先抿一小口,倒完舔一口。他自己也说这样好像不怎么卫生,可就是改不掉。

2、剩菜热到不能吃

这个习惯特别不好,我说过父亲几次,他如今已经改变。

过去父亲做饭,总要多做些,生怕家人客人吃不好吃不够。在我们方言里,饭不够吃叫作“打了锅”,是对吃饭者极大的不尊重。

可现在的人们,哪里还缺那口吃的?再好吃的东西,吃几口便会发腻,不肯动筷。剩下的饭菜,父亲不舍得扔,热了端上来,凉了拿下去,如此重复,直到饭菜有了味儿才不依不舍得扔掉。再早以前,就这还不扔,馒头长了毛拔掉皮接着吃。

我几次三番地喝父亲说,现在做饭,宁愿少做点,哪怕不够吃,也不要多做,省的吃剩菜对身体不好,不扔吧,难以下咽,扔了吧,浪费。

父亲从善如流,接受了我的建议。不说平时,就连逢年过节也是饭菜少做,样式多样,每道菜一小盘,几乎剩不下什么。至于主食,吃多少做多少,稍微欠缺点,正好减肥。

3、喜爱各种调味品

许是父母们儿时的饭食除了咸盐没有其它佐料过于单调,现在的他们,无比喜爱各种调味品。去超市,在调味品柜台前流连忘返,看手机,总能发掘出各种调味品,买一些回来,尝试着自制南北风味。

我家专门有个放调味料的柜子,里面是父亲不管有用没用买来的各种调味品。好笑的是,有些调味品他根本不知道能干什么,在里面一直放到过期都不会拆封,比如迷迭香,比如墨红玫瑰。

父母买的调味品,炒菜时用得少。炒菜吗,咸盐味精酱油醋白糖,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的菜品。他们的调味品,主要是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有好几次,父亲不知道在炖肉里放了什么东西,炖出来的肉味道奇奇怪怪,你说难吃吧,也不是,你说好吃吧,好像肉味已经被调味料的味道完全压制。我提出抗议,无效不说还挨了顿批,我儿子提出抗议,老父亲立刻承认错误加以改正。我分不清谁是爷爷谁是孙子,可以肯定的是,我的家庭地位不如孙子。

对于老人的这个爱好我没有劝解。人活一世,有点自己的小喜爱不容易,就让老爷子折腾去吧,他开心比饭菜好不好吃更重要。

0 阅读:1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