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年减82平方公里!渤海平均深度已不足18米,今后会不会消失?

梦想导向 2024-02-29 16:54:19

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内海,渤海对于中国的意义十分重要。

从战略上讲,位于我国东北部,在东北,东南分别紧邻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钳”形之势,易守难攻。

从经济上讲,渤海沿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作为交通枢纽,渤海对于贸易往来的意义不可忽略。

然而,面积年减82平方公里的情况之下,渤海是不是会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呢?

一、渤海深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渤海的深度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

一是河流汇海导致的泥沙沉积。

包括黄河在内的海河、滦河、辽河等四十条河流,大多是淌过了九个省份后,从四面八方汇入渤海。

单不论其他河,仅仅是黄河,流经中国北部广阔的地域,流经多种地形,其泥沙含量可想而知。

更何况,黄河途经黄土高原,以其风化的土壤而闻名,这种土壤极易被水流侵蚀,从而导致大量的泥沙被河水带走。

仅从数据来看,黄河卷走黄土高原的泥沙量最高时甚至超过16亿吨。再加上其他河流,泥沙含量可想而知。

这些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逐渐沉积在河口和沿岸地区,导致海底地形抬升,进而降低了渤海的平均深度。

其二是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这可能会使渤海的深度有所增加。

然而,由于黄河等河流的泥沙沉积作用更为显著,渤海的总体趋势是深度下降。

再加上气候异常事件,如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发生随着这几年地球环境恶化而变得频繁,短时间内,大量泥沙被冲入渤海,渤海的深度自然会降低。

例如,当暴雨发生时,河流的流量会增加,携带的泥沙量也会随之增大。这些泥沙会在河流流入渤海时沉积下来,导致渤海的深度下降。

其三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沿岸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物的排放。

水资源的无度采集会导致地面塌陷,从而影响海床的稳定性,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废物如果未经处理就排入渤海,会对水质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包括影响海床的深度。

此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养分过剩,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海洋生态平衡,从而影响海床的深度。

为了扩大城市空间和建设港口,人类进行了大量的围填海活动。这些活动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径流状态,增加了泥沙的流失,改变了海岸线的形状,改变了海洋的动力学条件,还可能通过污染物质影响了渤海的生态平衡,进一步加剧了渤海的深度下降问题。

并且,更进一步,在人类不断开发的过程中优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这些或活动反过来又加深了气候对于渤海深度的影响。

二、渤海深度下降对于自然系统的影响

渤海是一片海洋,其深度的下降对于其内生活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来讲影响重大,也就是说,渤海的深度下降对于这片生态系统影响重大。

一是生物多样性下降。

深度下降会导致水体盐度的变化。而渤海的盐度受黄河等淡水河流输入的影响较大,如果深度持续下降,可能会使得更多的陆地淡水注入渤海,导致盐度降低。

但是,许多海洋生物对盐度的变化是敏感的,盐度的波动很可能导致它们的生存环境变差,进而选择不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深度的下降会导致温度变化,也会对渤海的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水深的变化可以影响水体的热量储存和交换,从而影响水温。

海洋生物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它们的生活习性、迁徙模式、繁殖时机等。

深度下降会改变水体的流动模式,包括潮汐动力和海流,这些变化会影响物质的输运和能量的流动,进而影响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例如,底层生物可能因为缺氧或营养不足而受到影响。

此外,深度下降可能会导致栖息地的改变,比如沙质、泥质或岩石底质的面积变化,这些都会影响特定种类的生物的生存。

这些因素加起来综合看,会导致原本的生物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甚至灭亡。

二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水深是决定一个海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水深较浅意味着海洋生态系统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并且,随着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生态链就会变得简单,生物网更稀疏,会进一步促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三是渔业资源受影响。

渤海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涵盖了多种类型的海洋生物。

鱼类资源方面,渤海拥有多种经济鱼类,如鲤鱼、鲫鱼、鲢鱼、鳙鱼、鲈鱼、鲑鱼和鳗鱼等。这些鱼类在国内外市场都有很高的需求量,并且是重要的出口产品。

渤海的甲壳类资源同样丰富,包括虾类、蟹类以及其他贝壳类生物。其中,对虾和对蟹是该区域特别重要的甲壳类资源,它们的经济价值非常高。

贝壳类资源也是渤海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品种包括蛤、扇贝、牡蛎和海螺等。这些贝类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有部分产品出口至国际市场。

藻类资源在渤海也占据一席之地,主要种类有海带、紫菜和裙带菜等。藻类不仅是优质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来源,还可以从中提取多种有益健康的活性物质。

渤海的渔业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但是,随着渤海深度下降,今后这些资源都会受到影响。四是海岸线变化。

深度下降会导致泥沙分布改变,进一步影响到海岸线的形状,进而影响到海岸线的生态功能。

海岸线功能丰富,除了上述的可以保障生物的多样性以外,其在生态保护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

红树林和海草床是海岸线上两种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它们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红树林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植物体内以及土壤中,从而减缓温室效应。

同样,海草床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其根系固结沉积物,有助于稳定海岸线,防止侵蚀。

除了调节气候外,这些海岸线生态系统还具备其他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例如,红树林和海草床能够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产卵场和育幼场,能为人类提供渔业资源。

在风暴防护方面,红树林和海草床的根系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弱波浪能量,减少风暴潮对内陆地区的冲击,起到天然防波堤的作用。

同时,这些植被还能促进沉积物的积累,进一步增强海岸线的稳定性。并且在海水流经的过程中,通过滤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有助于水质净化,从而保持海岸水域的健康状态。

此外,海岸线还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如游泳、冲浪、潜水、钓鱼和野餐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兴趣。

五是环境风险增加。

深度下降可能会增加环境风险,例如,海水咸度逐渐升高,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此外在不断变窄的渤海水域中,在渤海内往来的渔民和航行等各类船只更加危险。

此外,海岸线改变导致的缓冲区域减少会更容易导致海上风暴,使得因灾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加倍。

三、渤海深度下降,该怎样挽回?

既然渤海深度下降的意义和所带来的灾害这么大,我们到底该如何才能挽回它呢?

政府加强实施河长制,改进黄河等汇渤河流的管理,实施上游水土保持、中下游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设立入海口泥沙过滤设施,以减少泥沙流入渤海。

通过种植红树林、海草或建设人工湿地,延长渤海口的植物带,以稳定海岸线和减少泥沙沉积。

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减少工业污染和化肥使用,降低海水营养物质含量,减轻富营养化,减少泥沙沉积。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监管不利导致填海造陆,泥沙泛滥等问题愈演愈烈。加强渤海监测,定期评估海水深度和泥沙沉积情况,并根据实时数据来调整管理策略,科学预测和应对泥沙沉积问题,才是行之有效的良方。

结语

为保护渤海的生态环境,防止其持续变浅乃至消失,实施上述措施需长期坚持。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决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还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更离不开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升和具体行动。唯有汇聚多方力量和资源,方能唤我渤海之繁荣。

0 阅读:627
评论列表

梦想导向

简介:专注分享教育资讯和经验,助力学子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