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225虽然绝迹,它的灵魂人物正在中国续写辉煌!

田野有麦穗 2024-05-05 07:00:12

转眼间,大飞机产业已从我国工业上的“皇冠”榜单中被摘除了,在军用运输机领域,运20搭配国产涡扇20大涵道比发动机的完整体开始大规模量产。

民用领域C919大型客机全面投产运营,产业链完备,累计订单已超过1300架。后续C929远程宽体洲际客机的研发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看着中国航空产业一片繁荣的景象,可能很多人都忘了我们在大飞机产业上被频繁“卡脖子”的艰难岁月,就连求购一批二手飞机机都会被漫天要价,附加诸多条件。

大飞机产业的升级就是不断把飞机“搞大”的过程,我们大飞机产业发展的高阶目标在哪里呢?那当然是结合国情和市场需求,能自主生产主流通用型和各类特殊用途的大飞机,包括未来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飞机。

谈到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飞机,可能很多读者已经忘记了那架被炸毁在机场的安-225。曾经它每次出来兼职跑活赚外快都会成为当地的新闻,巨大的身躯,专门的起降待遇,以及特种运输任务让其自带吸睛的流量。

很遗憾,这件人类工业史上的杰作在2022年划上了句号。安-225是由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超大型军用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640吨,货舱最大载重250吨,机身顶部最大载重200吨。

安-225的诞生是那个时代的奇迹,它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世界记录。仅生产了一架的安-225累计收获了250项世界记录,其中多数世界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即便人类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大多数人恐怕都未料到安-225是36年前的产品。

虽然安-225没有被妥善保管,成为了绝唱,但是设计安-225的灵魂人物金琴科·瓦列里教授在中国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中国对大飞机产业的庞大需求,优越的科研条件,雄伟的发展目标和高效的投入给这些全球顶尖人才提供了梦幻般的工作环境。

30多年前的乌克兰并没有今天这般积贫积弱,反而是继承了苏联庞大资产的欧洲强国。其中全球知名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就坐落于乌克兰,这个以设计师奥列格·康斯坦丁诺维奇·安东诺夫名字命名的设计机构承担着苏联时期几乎所有运输机的设计工作。

从1947年开始运作算起,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生产的军用运输机,民用运输机,客货两用飞机,特种用途飞机琳琅满目,包括安-2、安-70、安-22、安-124、安-140等在内的20多个型号,100多种改型运输机,被世界75个国家广泛运用于军用和民用领域。

金琴科·瓦列里教授作为机翼增升装置设计和动力增升以及飞机气动弹性计算和实验领域的著名专家,曾是乌克兰国家信息科学院通信院士、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基辅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主管科研工作的副主任,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超过300篇。

他主持和参与设计的机型包括“安-26/30/32”、“安-72/74/71”、“安-70”、“安-140”、“安-124”、“安-225”等知名机型。其中“安-225”就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

由于苏联解体和乌克兰局势的动荡,这些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在前苏联国家失去了用武之地,并受到西方国家的“争抢”。而金琴科选择了中国,并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国航空产业在近些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军用和民用领域众多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机型相继投产,后续升级机型的全链条研发工作稳步推进,与这些全球顶尖专家的加盟有着紧密的关系。

这些独联体国家的全球一流科学家能够批量来华,主要受益于早在1993年推出的“双引”工程。所谓的“双引”工程即“引进独联体国家技术、引进独联体国家人才”。

在这几十年里,除了金琴科之外,还有航空飞控系统专家谢尔盖·马洛佐夫,船舶设计与建造的资深专家、航母装备总设计师巴比奇等大量行业一流人才通过“双引”工程来华工作,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据相关统计,从90年代到21世纪初,通过 “双引工程”从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国家大约引进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其中来自乌克兰的专家学者在一些重点领域起到了骨干的作用。

中国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一经推出后就跻身为全球五大军用运输机的行列。随着我国军队建设现代化速度加快,对全域快速机动与跨域远程投送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未来在超大型军用运输机领域的需求正在迫近。

包括对标全球排名一、二位,建设安-124和安-225这个级别的超大型运输机可能会在不久提上日程。

显然,在全球化一流人才团队的支撑下,万事俱备,只待成熟时机。

1 阅读:2

田野有麦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