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叔本华《人生的空虚与烦恼》有感

空空稻人 2021-07-04 11:42:57

烦恼永无止境。我们所称的苦恼,就是意志和暂时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人们虽为驱散苦恼而不断努力着,但要消除一种痛苦本就十分困难,即使侥幸成功,痛苦也会立刻以数千种其他姿态呈现,其内容因年龄、事态的不同而异。如性欲、爱情、嫉妒、憎恨、抱怨、野心、贪婪、病痛等无不如此。

满足之后是无聊。同时若是欲望太容易获得满足,欲望的对象一旦被夺,可怕的空虚和苦闷就立刻来袭。说起来真是非常奇妙,人类把一切痛苦和苦恼驱进地狱后,残留在天国的,却只有无聊。没有困穷或忧虑的人,虽卸下其他一切负担,但现在生存本身就成为了负担,无聊无时无刻不在蚕食他的心灵。

人生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所谓人生,就是欲望和无聊之间的不断流转。就愿望的性质而言,它是痛苦的;成就则会令人生腻。目标不外乎是幻影,当你拥有它时,它就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须重新以更新的姿态出现。没有这些轮替,则人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无聊。这种挣扎,也和跟贫穷格斗同样痛苦。这些痛苦若不能化成其他姿态而呈现的话,就会穿上厌腻、倦怠的阴郁灰色外衣。

一切幸福都是消极的。所有的满足——幸福,实际上往往是消极的东西。本来,自然就无意赐予我们幸福,在愿望获得满足后就消失,快乐也随之消失。所以一个人不可能有永远的满足或喜悦,即使赐予他世界上可能有的满足,也不足以平息他的欲望、抑压他的需求、满足他内心的深渊。并且,试想纵使能获得所有种类的满足,那对人们究竟将会形成何种局面呢?不外乎仍是日夜辛劳以维持生存。 为此,他仍须不断地辛苦、不断地忧虑、不断地和穷困战斗,而死亡总随时在前头等待他。我们要能明确了解幸福原是一种迷妄,最后终归一场空,如此来观察人生万事,才能分明。其中道理存在于事物最深的本质中,大部分人的生命所以悲惨而短暂,即是因为不知此理。

幸福如同梦幻,痛苦才是现实。当我们快乐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处在痛苦中时,则觉得度日如年,这也正可以证明能使我们感觉它存在的积极东西是痛苦而非享乐。同理,当我们百无聊赖时,才会意识到时间,趣味盎然时则否。这就是因为唯有痛苦和缺乏才有积极的感觉,因为它们都能自动呈现。幸福不过是消极的东西,我们都是在不幸的日子降临,取代往日的生活后,才体会到过去的幸福。享乐愈增,相对地对它的感受就愈低,积久成习后,更不觉自己身在福中。反之,却相对增加了对痛苦的感受性。因为原有的习惯一消失,就特别容易感到痛苦。如此,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

幸福不于外求。大部分苦恼和幸福是主观的、由先天所决定的。就像财富并未见能增加人的快乐,穷人的笑容并不比富人少。人类的快活和忧郁,绝非由财产或地位等外在事物而决定。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痛苦是缘于某种外在关系,因而感到意志消沉,以致认为如能消除它,必可获得最大满足,其实这是妄想。因此,一个人如果能战胜自己,经常能够很清楚地看透事物的整体,以及与它相关联的一切,这样,就不会在实际事物中赋予欲望和希望的色彩,如此就可回避痛苦或妄想。

13 阅读:1936
评论列表
  • 2021-07-23 10:28

    哲学深度

  • 2021-07-07 14:50

    消极。输和赢,乐趣在过程。仅此而已。

    myth 回复:
    过程难道不是煎熬和劳累的?叔本华的钟摆说了啊,你这算为了满足欲望的劳累。
    空空稻人 回复:
    叔本华确实是悲观主义者,因而你的评论确有一定道理。但是,物欲的满足就如海水,饮得愈多愈觉口渴,愈觉口渴饮得愈多,最终渴死。
  • 2021-09-01 06:17

    舍得

  • 2021-09-23 23:04

    为精彩的评论点赞,没让我失望,果然看这类文章的人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才华的人,当然我除外。

  • 2022-06-17 20:22

    乐只是苦释放过程的附产品。它并不能独自存在。

  • 2021-08-30 17:34

    一切唯心造

  • 2021-08-30 23:41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满足就会无聊,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总是徘徊在无聊与痛苦之中。

  • 2021-09-15 12:2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2021-07-25 22:58

    的确如此!生死是自然赋予的,也是自然取消的,快乐幸福烦恼痛苦与否只是生命过程的副产品,生命是有目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