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战:孙权率十万将士敌张辽八百将士,为何还是败了?

妍妍撩娱乐 2023-12-05 16:50:05

东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天下开始动荡不安。各地豪强、官吏纷纷举兵争雄,想要在这乱世中开创自己的疆界。在中原政权日渐衰微的背景下,一个新的势力在南方崛起,那就是孙策和他的家族。

孙策原本只是扬州一带的小吏,他凭借着过人的魄力和军事才能,迅速统一了江东之地,折服了南方各路豪强。而就在他事业上升、大有可为之时,却因公年仅27岁,英年早逝。

这对江东政权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本已稳固统一的政局又一次面临分裂。为了维持江东的稳定,孙策的麾下谋士鲁肃等人决定扶持年仅18岁的孙权继任。

少年接掌大业,自信心满

在许多重臣心中,这个决定是个豪赌。以一个年轻人来统领虎狼之师,实在是太冒险。然而出乎他们意料,这位少年统治者没有被重担压垮,相反,他展现出惊人的成熟稳重与魄力。

孙权最先做的,就是安抚将士,稳定军心。他亲自出面慰问,赏赐善政,博取民心。同时,他也积极拜会各路豪强,取得他们的支持。在这些举措下,江东局面很快稳定下来。原本对他能力存疑的人,也不得不改观。

稳定局势之后,孙权开始考虑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时北方曹操称帝,刘备占据益州,而他只据有江东一隅。比起这两个强敌,自己的实力必须增强。

于是,年轻气盛的孙权萌生了北伐中原的想法。他认为必须占据富庶的中原之地,自己的权力才能真正巩固。当得知北方重镇合肥只有7000人驻守时,孙权更是雄心大发,立即兴师北上,想要一举占领。

轻敌合肥,大军溃败

这次远征,孙权拟定了慎重的作战方案。他派遣大将吕蒙为先锋,率领一万人马打头阵,主力大军之后才出发北上。这样可以腾出时间,让北方来不及调兵增援。 合肥守军主帅是曹操麾下大将郭嘉。郭嘉得到风声后,迅速组织士兵防守城池,堵塞警戒。与此同时,也派人调拨援军,与孙军作战。

双方大战数日后,郭嘉了解到孙军主力还未全部到达,这正是猛攻的大好时机。于是他迅速组织防守合肥的全部兵力,对吕蒙辎重大营发动突袭。结果,吕蒙中计,大营被攻破,只能狼狈撤退。

得知大将吕蒙败退的消息,孙权的心中十分懊恼。面对北方重要城池,他本以为很快能获得胜利。没想到却以大败之势告终,严重打击了他年轻的自信心。黯然收兵之后,孙权带着羞愧的心情老老实实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

这次本以为轻取的战役,成为了孙权心中永远的一块令他难堪的污点。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甚至不敢面对军心涣散的将士们,只能静静审思自己的错误。

北伐再起,遭遇奇袭

时隔几年,正值曹、刘二人在汉中大战之时,孙权再次看准时机,决心雪一雪前耻。

这次,他汲取教训。在计划、准备阶段就倾注了极大心血。现在合肥联军主力调往汉中,再无先前的围魏救赵消耗时机。这次他手握十万大军,胜券在握。

为了确保顺利占领,孙权这次进军相当慎重。足足用了十天时间才进抵合肥城下。但整个过程中,城中一直杳无人迹。他料想,守军在得知消息后,多半选择了弃守撤离。自己的计谋已然成功。

于是,孙权率领大军准备进攻空虚的城池。他迫不及待地想抚平多年前的败仗之痛。这时,诸葛瑾等谋士建议对为之驻扎观望,因为城中多日无动静,未免蹊跷。

但孙权实在等不及了。他命令全军四面包围,开始攻城略地。这一次,他一定要成功!然而,正当大军围攻之际,城中却杀出一小股守军,盘旋在孙权大营周围。这支部队不过八百人,却都是轻装甲骑,机动性极强。它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孙权本营发动了突袭。

突如其来的进攻让孙权措手不及。这个小小的骑兵队伍,竟如同打到马蜂窝的一棍子,让整个大营骚动不已,纷纷溃败。原来,合肥城中从未撤军。留守的正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

此次合肥之战,孙权再次惨败。主力部队溃不成军,他本人也在败退途中几乎被俘虏。所幸身边猛将舍命相救,让他得以脱身南归。然而这场恶战对他的打击远超想象,沉痛至极。

失败成长之路,反思启迪

自此,孙权再也不敢贸然用兵北方。两次战败的创伤与耻辱,成为他难以磨灭的心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陷入了自责与怀疑之中,甚至对自己能否成就一番伟业产生动摇。

这时,谋士鲁肃等人开始劝导孙权,帮助他走出阴霾。他们表示,任何成功的人,几乎都曾历经过失败,这是历练的必要过程。重要的是吸取教训,改正错误,重新出发。只要心存决心,他终将扬眉吐气。

在谋士们鼓励下,孙权渐渐从挫败感中走出。他开始反思与总结,发现了以往的一些盲点:轻敌、急躁、自负......这些问题,恰恰容易在年少得志的时候暴露无遗。如今见识过强敌的实力,也经历过苦难的历练,他必须改正这些缺陷,方能成功。

于是,孙权调整了心态,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他不再轻视对手,对用人也更加审慎,重视军事谋略的培养与应变。可以说,正是这次失败,启迪并催生了一位真正英主的成长。最终,他果然扬眉吐气,建立东吴政权,与曹操、刘备鼎足而立。 五子良将之首,搏命战场

在这两次与孙权交手的战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正是曹操麾下猛将张辽。正是他以少胜多,将头盔缨满足从战场一路搏杀的孙权击败。

张辽并非世家大族出身,他来自普通农家,自幼家境艰苦。但少年张辽就表现出超常勤奋与坚定上进之心。起初只在村塾就读,后来以优异成绩被并州刺史丁原选中,成为一名低级官吏。此后,张辽便跟随着丁原南征北战,渐渐崭露头角。

在丁原手下,张辽负责管理军马和编练士兵。他严格要求自己,勤于操练,深得士兵拥戴。很快就升为校尉,开始独立带兵作战。这期间数次立下先登陷阵的战功,为丁原大开疆土,声名鹊起。

丁原败亡后,张辽经历了数任主公。在这期间,他继续追求最高境界,几乎将全部时间用于历练兵法与武艺。最终获得了当时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赏识。

可惜,张辽只追随了吕布一年多时间。他亲历了许城之战,见证了自己崇拜的偶像最终惨败身死。转投曹操之后,张辽经过一系列考验,逐渐成为麾下五猛将之首。曹操十分器重他的才能,把许多重任都交给了他。

在合肥之战前,张辽已经是举足轻重的大将军了。他奉曹操之命镇守此地,负责抵御来自东南的孙权。此役以少胜多,正是张辽军事生涯的高峰。以后参与的许多战役,也为曹操开拓了不少领土。五十岁那年,他在与孙权交战后不幸身亡沙场,作为一名战将,壮烈之至。

然而,与政治家与君主不同,猛将终究是各主之间可以替换的角色。曹操虽为张辽举行了盛大葬礼以示哀悼,却也很快找到了新人选填补空缺。张辽这一生,可谓是在刀尖上搏杀到底,最终献身沙场。

结语

孙权和张辽分别代表着反败为胜与搏命战场的两个极端。前者在失败后奋发图强,最终成功;而后者在成功后仍,壮烈捐躯。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我们无法预料未来,也无法完全掌控命运。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态和力量。面对失败时,我们可以像孙权那样自我反省,转危为机,重新出发。面对成功时,我们也可以像张辽那样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我。

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不是吗?希望这些历史能给我们现代人以启迪,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1 阅读:90
评论列表
  • 2023-12-05 22:03

    三家差不多吧,孙十万,刘七五,曹八三

  • 2023-12-05 22:04

    郭嘉都让你“救活”了,孙权焉能不败。

妍妍撩娱乐

简介:推荐精彩好看的影视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