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宜来岁麦,枣熟当年禾”,宋代行业俗语是怎么产生的?

小牧童那小罡 2023-02-14 16:12:32
引言

“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临安四门所出》)。俗语总是用最简朴易懂的话语,为人们描述着最经典的世间道理。穿梭在老北京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数不清的坊间俗语,看似不是那么的科学,却成为世世代代老百姓离不开的口头禅。

(宋代生活)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俗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民间文化发展繁盛、老百姓自由程度较高的宋代社会中,各种暗藏生活智慧的俗语层出不穷,成为大家茶前饭后每每提起的重要话题。宋代社会商业繁荣,如果你看到过《清明上河图》的汴京城,便可充分感受到那个时空里大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无比热情。

一、“民被德泽,垂髫小儿,皆知翰墨”,宋代行业俗语生成背景

宋代行业俗语的生成,是老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商业经济、文化环境和阶层流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宋代社会重文轻武,在“武力值”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其数代皇帝更是沉迷山水、无力抗击外敌,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政治见解,主张其社会商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传统观念中,商业是最不起眼的末流,但是在宋代社会中,瓦子、勾栏、茶肆、酒店等商业场所却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

(宋代皇帝)

“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东京梦华录》),写道北宋时期的汴京城人口众多,平添十几万人也不会感到人多,相应减少十几万人更不会感觉人少。据相关历史学家测算,当时的开封城大概有150万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在劳动力如此充沛、生活气息如此浓重、国家政策十分宽容的状况下,宋代各地区城市的发展如火如荼。

宋朝统治者一反传统过分压制商业发展的管理习俗,不仅大力鼓励农业发展,而且为当时商人制订鼓励政策和保护条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宋会要辑稿》)”,当时的官吏如若做出随意克扣商人财物和人的行为,则需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宋代酒楼)

“兴文教,抑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宋代社会重要的文化政策,也是宋太祖为防止武将专权谋反,劝石守信等大将“释去兵权,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食相欢以终天命(《邵氏闻见录》)”的重要成果。

“本朝承平,民被德泽,垂髫小儿,皆知翰墨(《吴郡图经续记》)”,宋朝政府鼓励大家读书学习,“常闻诸格言,学而优则仕”,鼓励大家积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宋代农业)

文化政策的开明,使得当时老百姓的文艺追求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汴京勾栏、瓦子、茶坊、酒店、妓馆则随着民众娱乐需求的高涨获得极大发展空间。

商业经济得到一定政策的支持、市民阶层在开明的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扩大,市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致追求,使得当时工商业从业者队伍不断壮大。

(定窑瓷器)

“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达官显贵云集在东京城,大多数人们过着有钱又有闲的理想生活,反向推动宋朝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

商业贸易的繁荣,无可避免的需要更加宽松的地区流通体系。“如在村野,难以独居处之人,多方开谕,暂迁就附近城郭安泊”,皇帝允许难民在必要时刻安置在城市收容所。人员流动密集的情况下,大家的文化传统、民间习俗、风土人情也获得极大程度的相互传播,形成行业俗语产生的良好环境。

二、“苏湖熟,天下足”,宋代行业俗语类型有几何

宋代行业俗语主要分为“生产性、生活服务性”两种。

(宋代官员)

生产性行业俗语表示民众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特定指代意义的俗语,包括农业、手工业和渔樵业等传统行业。

“槐宜来岁麦,枣熟当年禾”(《鸡肋篇》),槐花盛开象征麦子丰收,枣子丰收象征当年谷子丰硕;“用粪犹用药也”(《粪天之宜》)给土地施肥就相当于给它喂药;“苏湖熟,天下足”(《吴郡志》),苏州府和湖州府丰收,便可以保证天下粮仓的富足。

(牛耕图)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生产落后的古代社会,农业可谓是老百姓最重要的生产行业。大家在日复一日的农事活动中总结经验,将枯燥乏味的农事活动用农家谚语的方式描述出来,既能方便大家记住农事技巧,又可以为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丝趣味。

“钉铰者”代表制作修补冠、带等用具之人。“锢漏者”指溶锡补破漏厨具之人。“装潢匠”指对字画进行装饰的工人。

(东京梦华录)

《岭外代答》卷五所载:“凡交阯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博易场在城外江东驿。”“博易场”指当时的交易和贸易场所。

“估人”,指进行商品倒卖的人,“酬价示谐,估人呼为保仪”;“贩鹰鹘客”,是指进行老鹰等凶猛的禽类倒卖的商人,“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质库掌事”指对当铺进行经营管理的人,“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墨者”指卖墨的人,“有墨者,青巾布衣,褰帏直入”。

《夷坚志》卷八:“因行到一桥迷失路,为牙媪引去,近于饥馁,故自鬻”。一位妇人走到桥上迷了路,被人贩子老婆子骗走,因为太过饥饿,只好出来卖身卖艺过活。其中的“牙媪”,便是指古代社会从事人口买卖的老婆子。

三、“春逢甲子雨,愁听溜潺潺”,宋代行业俗语分析

在宋代农业社会中,老百姓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日夜耕作的过程中总结出很多农谚,而这些农谚的产生则离不开其农业生产对其商业经济的助推力量,二者相辅相成。

(清明上河图)

“灌溉水利,农事大本”(《宋会要辑稿》),指出浇水在农业活动中的极端重要性,庄稼只有喝饱了水,才能够在烈日炎炎下茁壮成长。“修利堤防,国家之岁事”(《宋大诏令集》)。水利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宋神宗主张以农田水利法保障农事,每年统筹推行上万个水利兴修工程。

“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镬耕之功倍”。踏犁耕田效率是老黄牛的一半,却是大锄头的两倍,能够大大降低农民耕田过程中的辛劳。 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蔡襄的《荔枝谱》、丁谓的《北苑茶录》、秦观的《蚕书》等典籍中,都详细记述了很多“农业专业化、科学化”的创新方式,为当时的老百姓提供了很好的农事改进方案,提升整体农业耕作效率。

“天下百姓皆种麦”(《农书》)。很多农作物具有一定的气候需求,只能生长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宋朝开始大家就曾深入研究北方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方法,南方稻谷在北方的种植方式,最终通过各种生长环境的人工营造,实现多种农作物的普遍种植,增产增收。

读书人善于用书面语言记录农事活动的各种技巧,而我们的农民伯伯们则更加喜欢用朗朗上口的谚语、俗语来变出各种农事短歌,平时哼唱坊间小歌的功夫,便把各种种地技能“复习”了个遍。

(官窑瓷器)

俗语云:

“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鹊巢下近地,其年大水”(《太平广记》)。

所谓的“甲子雨”,在古人看来具有凶吉征兆的功能。在春季的甲子日下雨,地面就会湿滑难以行进;在夏天的甲子日下雨,城镇就会产生洪涝,大家需要坐船才可以去集市;在秋天的甲子日下雨,庄家的顶部就会生出新芽;喜鹊的巢穴如果很靠近地面,则象征着这一年会发生洪涝灾害。

不过针对“春雨甲子,赤地千里”,老百姓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春天的甲子日下雨,方圆千里将会成为旱地,庄稼难以生存。与这一说法相近的还有“春逢甲子雨,愁听溜潺潺”(元代陆文圭《和唐人闲字韵诗卷》)。

(汴河街景)

我们都知道喜鹊是一种十分招人喜欢的动物,很多动物由于身体器官机能的特性,能够对大自然界很多现象产生更加敏锐的感知。然而这种科学的身理反映,在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中,却反映为一种可以“知天命”的“特异功能”。

“雀巢低,主水;高,主旱”(《田家五行》),雀巢过低预示洪涝,过高则预示干旱。“麦过人,不入口”(《鸡肋编》),麦子长得个头比人还高,很容易在下大雨的时候倒在地上,不好收回来供大家食用。

“田怕秋旱,人畏老贫”,农田最怕秋天没有雨水收成不好,人最怕上了岁数没有一点积蓄而无人照料。“夏旱修仓,秋旱离乡”,夏天干旱的时候大家应该抓紧修建仓库囤积粮食,秋天干旱的时候往往出现饥荒,人们只好背井离乡逃出家园。

看一看《清醒上河图》便知道宋代社会的餐饮行业十分发达,据考证,在当时已经有了“外卖小哥”这个行业,并非现代人所独创。

“小阁十余,酒器悉用银,以竞华侈”(《武林旧事》)。宋代城市里酒店密布,其中的民营酒楼像现代社会一样,分为供老百姓喝酒吃肉的小酒楼和供达官显贵洽谈生意进行应酬的高级酒楼。高级酒楼里往往保留很多单独的隔间,喝酒用的器具大多以银子锻造,奢华而尽显富贵。

从很多具有纪实性意义的古装电视剧中我们不难知道,古代有钱人在喝酒的时候,不仅可以从阁楼上欣赏旁边的风景,而且还可以叫来美艳娇嫩的舞女为大家助兴,更有出卖色相的妓女陪大家尽享酒肉之欢。

结语

宋代社会发展速度极快,不论从政治、科技、外交、绘画、陶瓷方面来看,还是从农事、手工业、商业来看,其社会整体上都呈现出一篇繁荣景象,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重要的典范。深入研究其真实的社会景象,可以找到全新的商业密码也未可知。老百姓在欣欣向荣的平凡岁月里总结出无数俏皮而内含真理的行业俗语,为这个本就生机盎然的时代增添一丝魅力。

0 阅读:5

小牧童那小罡

简介: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