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很苦,别让孩子用尽生命去学习,这4件事,也值得去做

墨仔妈妈育儿 2024-04-17 11:00:15

朋友开的托管里有一个全托的初三女孩,学习还不错,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前几名,但是最近出现了一些异常的行为,把朋友吓得够呛。

这个女孩先是频繁请假,不去上学,呆在托管班的宿舍里睡觉,后来经常半夜三更站在窗户边发呆。

朋友察觉到这孩子状态异常,猜测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或者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便赶紧通知孩子的父母。

原以为女孩的父母会重视起来,带孩子去咨询心理医生,没想到他们完全不当回事,埋怨孩子请假逃课,责备孩子成绩倒退,苦口婆心的和孩子聊学习。

说完这些,女孩的父母就走了。

朋友感叹道:孩子明显都抑郁了,她爸妈居然还在关心学习成绩?如果是我,我就立刻带孩子回家调整了,大不了休学,健康积极的活着才重要啊。

现在的孩子,真的是用生命在学习。

虽然我没有见过这个女孩,但从朋友的描述中真切的感觉到了她的沉重。

这种困在应试教育里的痛苦,成为了千千万万个普通工薪家庭的情绪底色。

大家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诟病应试教育,但无奈的是,普通家庭孩子依然要走这条路。

尽管国家已经做出双减的调整,但孩子们依然学的很辛苦,学校减掉的功课,父母又额外增加起来。

身边抑郁、厌学、终结生命的孩子逐渐增多。

这不得不让我们这些普通工薪家庭的父母深思一个问题:

如何让孩子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内,走出一条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人生之路,不被时代所抛弃。

面对应试教育,孩子应该既能在其中,又能在其外

我们这代父母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分数、排名、考试、刷题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什么创造力、想象力、综合素质、早都被磨得丁点不剩。

更谈不上什么人生意义、自我价值的实现,多少人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得过且过的活着。

现在,我们要引导自己的孩子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该从何下手?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梁永安教授的一席话,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说:

让孩子在应试教育里面,既在其中又在其外,既努力,又知道自己的方向、价值,不是仅仅卡在一门考试里。

以前的做法,是让孩子一门心思搞学习,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全都是没用的,父母做好孩子学习的后勤保障。

十几年下来,孩子们除了学习,那真是啥也不会了,没有兴趣爱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可悲的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学有所成,走到了学术金字塔,或者拥有了体面多金的工作。

大多数人都是干着普普通通的工作,过完没有幸福感的一生。

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应试教育打造成一个密不透风的房子,把孩子关进去让他拼命学习就行了。

我们应该要在这个房子里安上门,打开窗,让孩子花一部分时间走进去学习,花一部分时间走出来生活。

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看到应试教育之外的世界

我不知道未来的教育会如何变化,但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一定不会变。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就已经会灵魂发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我为什么要写作业?

可见,未来的孩子会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会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

我们除了帮助孩子奋斗应试教育的部分之外,还要让孩子看到应试教育之外的世界,与学习之外的事物产生连接:

1、让孩子与大自然连接

最强大脑王昱珩的家里,堪称一个精美的自然展览馆,有1:1的霸王龙模型、宽吻海豚模型、有最后一只渡渡鸟的骨架复制模型、有一大面植物墙、有花鸟鱼虫。

他说:我看到这些植物,听到流水声就很舒服,我和它们产生着链接,我出去久了就要回来充电。

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孩子们天然的喜欢玩水、玩泥巴、用植物做游戏、观察各种小昆虫,这个时候的孩子,是真的快乐。

别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周末也别总跑兴趣班,抽出一天的时间,和孩子爬山、徒步、露营,把孩子放回大自然中。

一草一木、一树一花,皆是能够修复孩子心灵的力量,好让孩子从繁重的学习中重获平静。

2、让孩子与真实的生活连接

火爆全网的“辛者库幼儿园”给所有教育者和家长们展示了幼儿教育的另一个维度:会学习很重要,会生活同样重要。

其他幼儿园孩子正在卷数学英语拼音的时候,辛者库幼儿园的孩子则在热火朝天的烙大饼、包饺子、蒸包子、炒菜、养鸭养鸡、洗锅洗碗。

这些还没有上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如何做大锅饭,如何照顾自己,如何照顾别人,真是了不起。

我们这一代有太多的人,从小只做学习这一件事,衣食住行都被父母安排的妥妥帖帖,生活自理能力基本为零。

长大后,离开父母就照顾不了自己,成家后,也缺乏照顾家人的责任感。

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学习永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特殊存在。

不要把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割裂,不要培养高分低能的巨婴。

在应试教育的体系外,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拥有安排生活、照顾自己的基本能力。

3、让孩子与课外阅读连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现在中国整个教育的难点,就是必须有个分数评价,导致从上到下,越来越没有底线的这种刷题,我把它称之为拼命模式,花了100%的努力,但是代价就是他的个性和才华被磨灭了。

应试教育的一个明显弊端就是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分数、成绩、名校决定了一个孩子的价值高低。

而孩子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远远不是学习成绩所能定义的。

我们需要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之外,拓展孩子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探索。

如果说应试教育是一条又窄又挤的赛道,那阅读就是赛道之外那片自由广阔的原野。

所以尽可能的让孩子爱读书多读书,读伟大的经典的作品,在书中看到一个多元、丰富的世界。

教科书做不到的,就尽量用课外阅读来弥补。

正如梁永安教授所说:家长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比考试还要大。

4、让孩子与所热爱的事情连接

俞敏洪在一次访谈中说:我对孩子最大的教育规划就是随她们的兴趣爱好,我希望她们身上有两个东西,第一是有一件终身热爱的事情,第二是热爱生命。

热爱的事情,热爱生命,多么简单的两件事啊,但是很多孩子都无法握住。

因为学习的高压,孩子们被迫扔掉了所有热爱的事情,只要和学习无关,就不能去做,扔到最后,只剩下空空如也的躯壳。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要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最起码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快乐的,有意义的。

未来的世界会不会对孩子们有好一些,是个未知数,倘若孩子们依然过得很辛苦,那至少在辛苦之外,有一些兴趣爱好来加一把糖。

人生的常态,应该是有苦也有乐才对。

所以,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一定要全力支持,让他能够在这份爱好里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即将成为小学一年级家长的妈妈,即便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也会和大家一样,对教育产生焦虑,应试教育是儿子必走的道路,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弥补应试教育的空白,给儿子找到和这个世界链接的支点:阅读、大自然、兴趣爱好、生活能力。

成材的同时,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人,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如此。

0 阅读:9

墨仔妈妈育儿

简介:专注婴幼儿睡眠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