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能不能成为唐朝中兴最有种的男人?

太璞石 2024-01-22 16:01:55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唐肃宗李亨的长孙,唐代宗李豫的长子,天宝元年(742年)四月十九日出生在长安东宫,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是平定安史之乱名义上的统帅;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登基即位。

李适刚即位时,对于国家的内忧外患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迫切地想要中兴唐朝,干出一番事业。此时,大唐帝国内部宦官当道,吏治腐坏,国库空虚,民生疲敝,经济停滞;也有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势力钝刀子割肉,外部更是吐蕃、回纥、大食、南邵群狼环伺,虎视眈眈。李适在这种情况下,接手老爹李豫及上几代留下的乱摊子,压力是极大的。

攘外必先安内。即位初期,李治知道当务之急是要澄清吏治,稳定经济,安抚百姓。

唐德宗李适剧照

因此,李适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收回宦官手里的权利,巩固皇权。

李适对于老爹李豫执政后期崇尚佛教,宠信宦官的做法进行矫正,坚持任用文臣武将来掌控朝局,严禁宦官干政。对于前朝遗留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对专权、乱政、贪污、受贿等有违法乱纪问题的宦官一律惩处,大刀阔斧,杀伐决断,一时间宦官是人人自危,风声鹤唳。可以这么说,宦官作为皇权的附属品,自身所带服务君主的属性变成噬主的獠牙,那么他的存在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李适正是深刻认识到了宦官对于执政者的危害,所以他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灭杀宦官最多的皇帝,但是晚年还是走上之前的老路,这也是一种上位者的悲哀。

李适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增加财政收入,充足国库。国库的充盈程度是执政者推行政令的底气,是平定地方藩镇的根本。这里,我们只能说,李适用对了一半的方法,却看错了两次人。

开唐以来,赋税制度一直沿用隋朝的租庸调制。这种税赋制度依托于均田制,指凡是均田家户,不论田地多少,都要按照人丁征收定额税赋并服徭役,缴纳税赋以米、布等实物为主。细分来说,租就是佃租,庸指力役,调是户调,就是男丁按照土地所产出纳税一定份额。开元初期,玄宗李隆基为解决军队战斗力,废弃了依托均田制的募兵制度府兵制,产生了大量流民;同时社会的繁荣发展引发的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名存实亡。而到了李适这一代,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导致国家已经拿不出土地来实行均田制,百姓土地不足,却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无力负担只得逃亡。因此税赋改革必不可免。

唐德宗李适画像

为什么说李适在税赋改革上用对了一半的方法?

首先我们看李适改革赋税使用的是宰相杨炎提出的两税法:在原有的地税和户税的基础上,合并徭役名目,用计算所得纳税代替计算男丁纳税,在一年夏、秋两季征收金钱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解决了百姓不需要承担额外的人丁税,而是以量出为入,基本保障了农民的权利;同时规定征收时限和征收金钱,方便了政府征收人员的收缴工作。但是,两税法也有其局限性,它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权益没有得到削弱,只是变相地将税赋额度加在佃户身上。

那么,李适又究竟看错了哪两个人呢?

首先,当然是两税法的提出者杨炎。杨炎为人生性狭隘,因私废公。作为宰相时,对曾经导致自己受贬的人怀恨在心,陷害段秀实罢官,构陷刘晏殊致死。第二次就是任用宠信的大臣卢杞为相。卢杞此人曲意逢迎,嫉贤妒能。为了打压异己,先后陷害了杨炎、颜真卿等人;为了迎合圣意,筹措军饷,在民间变着花增加税收项目,什么房屋间架税、除陌税等,房屋间架税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房产税,除陌税就是指交易所得和公私支付钱物都要交税。房产税也就罢了,除陌税的实行导致了商人垄断了市场买卖权,百姓怨声载道。试想一下,按照当时的征收标准,你上饭馆吃一顿饭,逛个商场,还要按照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上缴税赋;如果是以物易物,还要将物品折合成现钱,再依照百分之五的税率抽成,这谁能玩得起来。

当然,李适这么着急的把国家财政搞起来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为了解决上任以来的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自玄宗李隆基以来的地方藩镇割据,不听朝令的问题。

建中二年(781年),刚即位两年的李适就开始向藩镇军阀下手了。综合考虑到中央军队数量不足的弱点,李适削藩采取的做法是,利用藩镇打藩镇。这种做法的好处不言而喻,在保存自己有生力量的同时,还能消灭敌人。前期取得战果也是不错的,山南的梁崇义和成德的李惟岳授首,两镇得以收复。魏博的田悦遭受重创,他的部将纷纷投降。

但是人家藩镇也不是傻子啊,参与削藩战役的节度使不干了。建中三年(782年),节度使中的几个大佬以卢龙节度使朱滔为首,成德的王武俊,淄青的李纳和魏博的田悦共同参与,自立为王,结成同盟,联合对抗朝廷;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积极响应,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遥相呼应。一时间,李适统治下的唐朝大地狼烟四起,李适不得不派兵平叛。当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敌军势大,李适不得不像一个救火队长一样,拆了东墙补西墙。彼时,河南襄城被叛军围住,李适不得已调泾原兵马去救援襄城。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五千士卒抵达长安。当时泾原士兵离开驻地来到长安,那是拖家带口,本想着到了长安能得到优厚的赏赐,但是来了之后发现毛都没有,一时间士兵那是群情激愤。

当时,李适得知泾原兵马来了之后,皇帝还是很注重的,就让京兆尹王翃犒军,但是这家伙不知道怎么想的,只赏赐了粗茶淡饭。这下士兵可炸毛了,我们离开老婆孩子热炕头,来这是干啥的,是你们请我们来打仗的,来平叛的,赏赐赏赐没有,饭竟然也吃不饱,你们就是这样让我们给你卖命上战场的吗?好嘛,平叛的变成了叛军。等到李适知道京兆尹的做法,把他千刀万剐都不觉得解气,但当务之急是赶紧安抚。不幸的是,这边赏赐的东西刚装车出了宫门,那边泾原兵马已经攻破了城门,自己去京师府库掳掠财物了。

李适一看,赶紧跑吧,再不跑小命都得没了。一路跑到了陕西奉天,之后过了一个月,叛乱平息了,李适才返回长安。

这真是血泪教训啊,这之后,李适也看开了,也躺平了,开始任用亲信宦官作为禁军统帅。对于藩镇,你们爱怎么闹怎么没闹去吧,眼不见为净,只要不来长安霍霍我,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李适走上了和他爹一样的老路,放任藩镇势力日渐增强。我只能说,李隆基这一脉的子孙真是一个有血性的都没,受了点挫折就自暴自弃,这小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劲了。

唐德宗李适剧照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阅读:80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