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水浒》第一讲:王伦不是小人物

文里有文化 2024-02-14 11:22:17

“白衣秀士”王伦是梁山第一代头领,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没有晁盖,

如果说晁盖是梁山聚义的引子,

为什么“引子”前面还需要有一个“引子”呢?

其实王伦不是个“小人物”……

说到梁山好汉,必要从头说起,何为头?梁山好汉头把交椅便是宋江,但要想写的周全,不免会令人质问,宋江之前还有晁盖呢!那既然要周全,咱们还是从最初说起吧,八百里水泊最初的缔造者应当是王伦。王伦是《水浒传》读者最容易忽视的小人物,因为除掉王伦才开启了所谓的梁山聚义。这样看来,王伦像是梁山的炮灰,给一百单八英雄建立起聚义基地,就完成了使命。但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的。一本名著不仅有耳熟能详的英雄,也有熙熙攘攘的小人物。同样是小人物,王婆、时迁、李云这样的小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为什么作为梁山之主的小人物却如此卑劣不堪,稍纵即逝?这确实值得我们反问一句。

王伦是《水浒传》的引子

说起王伦,他是梁山结义的缔造者,虽然缺少英雄气,手下三员大将也不堪大用,但他自己并不是庸碌寻常之辈。试想,如果王伦武艺平常、人品不佳、庸俗不堪,又怎能聚起七八百小喽啰?更不可能与柴进相交甚厚了,此其一也。

其二,王伦如果真是嫉贤妒能的小人,柴进应该了解他的为人,又怎么会唆使林冲投奔于梁山?退一步讲,如果林冲真的是走投无路,只有上梁山这一条路可走,柴进也应当事先对林冲说明王伦的性格和为人,听凭林冲自己的意愿。柴进至少可以说:“林教头,我有一朋友,名叫王伦,虽无多少本事,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但多少有点小家子气,你想去,我就给你写封信,卖个人情,不想去,咱另投他处。”这是我想的,是原文中没有的话。但我认为,如果王伦真的嫉贤妒能,心比豆小,柴进应当了然,并提前告知。而柴进给林冲介绍王伦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三位好汉亦与我交厚,常寄书缄来。我今修一封书与兄长,去投那里入伙如何?”请注意,柴进在这里用了“交厚”一词,这个词是一种肯定语气,既有一种肯定人品的意思,又有一种炫耀的感觉。举个例子:“我与某位名人较厚。”这明显是想往自己脸上贴金,抬高自己身价的感觉。柴进这样给林冲介绍,那就不仅是看得起王伦了,更有点敬仰王伦了。退一步讲,如果柴进这样介绍只是为了让林冲放心,好尽快将林冲驱离身边,免得给自己造成麻烦,那么我们从身份上考虑,柴进是握有丹书铁券的人,是一个杀了人都没有死罪的身份,并且养着许多庄客,他实在没有必要巴结草寇贼头。既然与草寇贼头来往密切,柴进必是从心里敬重王伦了。由此看来,王伦不是小人物。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水浒传》写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而梁山老大哥晁盖已经不在一百单八人之列了,可以说梁山老大哥晁盖不属于梁山集团的人物,我们权且将晁盖看作是故事的引子,是梁山聚义的引子。那么已经有个晁盖做引子了,引子之前又有一个引子,王伦这个引子是不是显得有点多余?历史名著怎么可能会有多余的人。在我看来,王伦其实不是梁山聚义的引子,而是整部《水浒传》的引子。这不一样吗?不一样!梁山聚义的引子是谁领导了聚义,为什么聚义?《水浒传》的引子是为什么会有了这部鸿篇巨制。王伦,取谐音就是:“亡伦”。伦理消亡,纲常失丧是北宋社会动荡的原因,才有了各处揭竿四起,轰轰烈烈的聚义。由此而论,王伦虽然不是《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却是整部《水浒传》的引子所在。

王伦与“伦理消亡”相呼应

从整部书的篇幅来看,王伦的故事只有“火并王伦”这一个故事,而且是反面人物,有负面影响。从梁山发展来看,他没有对真正意义的梁山集团起到推动作用,似乎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但是,原野觉得王伦可不是个小人物,它是梁山的基础,是后来以晁盖为核心的梁山集团的垫脚石,也是社会伦理消亡,纲常失丧的拟人化。众所周知,北宋是重文轻武的朝代,可以说重文轻武是北宋朝代的基本情况。因此,《水浒传》原书作者特别介绍王伦是“不及第的秀才”也是有暗指的,与道德沦丧的“亡伦”二字互为照应。所以,王伦首先是整部书的引子又是“亡伦”的形象化,有此两者意义,可见他并不是《水浒传》中的小人物。

王伦不愿意收留林冲,在书中的原话是这么写的:林冲“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应敌?不若只是一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便了,免致后患。”我自认为王伦这么做没什么不应该,没什么见不得人。山头是王伦的,何故要收留一个素不相识的外人?正因为林冲是武师、是教头,就要给他面子吗?现在的林冲可是“贼配军”,更何况已经到了王伦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便是携有柴大官人的举荐信,即便是柴进与王伦较厚,那又怎样?情面给不给,自有王伦自己做主。所以,对于王伦而言,林冲是虎,虎归深山,必有后患。王伦想发付林冲下山没什么不对。也不要说王伦嫉贤妒能,谁愿意把自己碗里的羹分给别人一半?

晁盖七星聚义劫取生辰纲,携金银财宝投奔于梁山泊朱贵处,书中道:“吴用将来历实书于朱贵听了,大喜。”然后朱贵取响箭往对港芦苇中射去。第二日,众人上山,“王伦带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诸位读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伦也并非高傲之人,他也礼贤下士,降阶相迎。王伦作为一山之主,并没有端架子,降阶相迎,也给足了晁盖等人面子。

林冲曾与吴用交谈,吴用道:“据这柴大官人,名闻寰海,声播天下的人,教头若非武艺超群,他如何肯荐上山?非是吴用过称,理合王伦让着第一位与头领坐。”吴用此言,实在非丈夫所言。试想,吴用为外来之客,林冲与王伦乃共事兄弟。无论林冲王伦有何嫌隙,吴用是外人,岂容外人插手?此言一出,分明是吴用在挑拨离间。林冲从上得梁山就看不惯王伦所为,只是寄人篱下。有吴用此言,林冲顿生弑主之心,王伦焉能不死。在诛杀王伦的时候,吴用又假意拦着林冲,又假意相劝。王伦死得冤啊,赚下了梁山伟业,拱手送人了。

生活之中常常有不义之举,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如果人要是有过就需要赔上身家性命,那岂不是太不近人情了。人本是自私,自私本无罪。吴用正是为自己着想,才“挑拨离间”。王伦也正是为自己着想,才会嫉贤妒能。林冲在这中间,似乎并无自私之心,喜欢结交陌生朋友,但林冲弑主之举令人生畏。三国中,魏延为投降刘备,反了自己的上司领导,诸葛亮要砍他的头,是因为怕他日后造反。林冲杀了王伦,投靠晁盖,那就一定忠于晁盖吗?晁盖不怕他日后造反吗?这一着有点悬!

1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