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伊朗

烛下四十二度 2024-04-16 21:09:55

在西亚南部,有这么一个国家,它就像是欧亚大陆之间的VIP通道,东西方文化的快递小哥。

这个国家名叫伊朗,有31个省。

居住着大约8792.34万人。

说起伊朗,我们得聊聊它的老祖宗——波斯帝国。

这位老祖宗可不得了,它历史悠久。

文明的火种早在四、五千年前就点燃了。

那时候的人们,可能还在用石头。

但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帝国,简直是古代的“跨国公司”。

1925年,一个名叫礼萨·汗的硬汉,结束了卡扎尔王朝的统治。

10年后,他决定给这个国家换个响亮的名字——伊朗,意为“雅利安人之地”。

这就像是给国家做了个品牌形象升级,从“波斯”到“伊朗”。

听起来更加酷炫,更具国际范儿。

伊朗的命运

曾经,在巴列维王朝的统治下,伊朗的经济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

奔跑在繁荣的大道上,一度成为全球经济的佼佼者。

那时的伊朗,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系如同蜜月期,社会风气开放,仿佛是中东地区的一颗耀眼明珠。

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波诡云谲。

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改变了伊朗的命运。

经济开始步入下行,战争的创伤和国际社会的制裁。

更是让伊朗的经济雪上加霜,从昔日的繁荣跌落至困境。

1988年的伊朗,人口数量即将突破5500万大关。

经济压力山大,就像是一辆满载的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为了减轻这个“卡车”的负担。

政府灵机一动,推出了“家庭计划政策”,就像是给这辆卡车装上了一个减速器。

鼓励每个家庭最多只开两个“小窗口”,也就是生育两个孩子。

这个政策,一直持续到了2012年。

在这期间,伊朗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曾经的世界版图上,伊朗与苏联肩并肩,共同守护着里海这片水域。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里海沿岸的平静被新独立的国家打破——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

这四个新面孔加入了沿海国家的行列。

原本简单的二重唱,变成了六声部合唱。

里海的划分问题,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

在接下来的22年里,围绕着里海的海域划分,各国展开了漫长的谈判,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算盘,都希望能够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

经过长时间的博弈,最终的结果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最终,伊朗的份额被削减到了不到12%。

这让它感到十分不满,就像是原本的大蛋糕突然被切成小块,自己只能拿到其中的一小块。

伊朗虽然对结果不满,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不过,大自然给了伊朗丰富的宝藏——石油和天然气。

这里的石油储备量在全球排名第四,而天然气资源更是占据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份额。

铜和锌的产量,也是世界瞩目。

这样的资源配置,让它成为了一个潜在的能源巨头。

伊朗的油价出奇的低廉,公共交通费用也相当平易近人。

出租车行业却是个例外,这里的价格体系颇具“地方特色”。

本地人和外国游客,往往面临着不同的待遇。

乘坐出租车时,不使用计价器是常态,乘客和司机之间价格协商。

在伊朗的街头巷尾,汽车是家庭的常见成员。

虽然多为二手车,但在油价低得令人咋舌的国度里,拥有一辆车并非难事。

这些车辆在伊朗的道路上穿梭。

成为了这个国家生活节奏的一部分,也是伊朗人民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

波斯地毯

在伊朗,还有一种艺术品。

它不仅仅是地面的装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波斯地毯。

这种地毯,拥有着至少2500年的编织历史。

每一根丝线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每一寸布料都承载着文化的厚重。

波斯地毯的制作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

它使用天然植物和矿石提取的染料。

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赋予了地毯独特的色彩,而这些色彩,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鲜艳如新,持久不褪。

17世纪,一块波斯地毯的拍卖价格,高达1000万美元。

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见证波斯地毯的价值和地位。

如今,购买一块正宗的波斯地毯,仍需付出不菲的代价。

每一块地毯都是手工编织的,需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工匠的心血和汗水。

这种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让波斯地毯成为了伊朗的国宝,也让世界为之赞叹。

伊朗的卢特沙漠

想象一下,你身处一个温度计都能热到融化的地方。

这里不是科幻电影的拍摄现场,而是伊朗的卢特沙漠。

一个因为高温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奇特之地。

这里的最高温度,能达到71摄氏度

听起来,是不是像是个天然的烤箱?

在这样的温度下,即使是最顽强的生命,也不得不低头认输。

卢特沙漠的沙子,那是大自然的杰作,源自附近山脉火山的一次大爆发。

火山一发怒,喷出了无数的岩浆和火山灰,然后雨水来了个“洗白白”,把火山残留物冲刷成了细软的沙子。

这些沙子,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

“烘烤的小麦”。

不过,这小麦可不是用来做面包的,而是用来形容沙漠中那几乎能烤熟一切的高温。

在这个沙漠里,动植物几乎是稀有物种。

偶尔能见到的,可能也只是一些特别耐旱的植物和一些勇敢的小动物。

人类在这里生存?

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没有足够的水源,脱水就像是个不请自来的恶客,随时准备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

但你知道吗?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适宜生存的地方,却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它那无边无际的沙海,就像是大自然的画布。

每一阵风吹过,都会在上面留下独特的图案。

夜晚,天空中的星星仿佛比其他地方更加明亮,仿佛是为了让迷路的旅人找到回家的方向。

而在伊朗的街头,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

那就是女性佩戴的头巾。

这可不是普通的头巾,它是伊朗文化的一部分。

不管你是本地的还是外国的,只要你走在伊朗的街头,就得戴上这个“文化的标志”。

头巾有两种主要款式,一种是“鲁萨里”。

这种头巾通常由丝质材料制成,轻轻覆盖在头上,就像是年轻女性轻盈的步伐。

另一种是“赫贾布”。

这种头巾设计得更为实用,无需打结,就像是中老年女性的智慧和经验,简单而有效。

1 阅读:530

烛下四十二度

简介:点燃爱国情,揭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