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驱逐舰发展的里程碑,特型驱逐舰计划的产物,「吹雪」型

钢铁咆哮俱往昔 2024-04-22 15:03:02

如前文《睦月型》一文所介绍的,「睦月」型已经是「峰风」型的深度改进型,「峰风」型舰体的改造潜力已经挖掘殆尽。同时,1923年日本发生震级达里氏8.1的关东大地震,这使得海军在船台上、舾装中的各型舰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工程进度或延期、或取消。

「睦月」型的最后一艘,幺妹【夕月】

借由地震带来的机缘以及需要遵守刚刚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日本海军决定大幅修改原本的造舰计划,「睦月」型的最终建造数量也定格在了12艘上。

而新型驱逐舰设计方案在当时被称作“大型驱逐舰计划”,由原本的5艘「睦月」型代舰预算支持建造,在1926年追加4艘新舰的预算,1927年的“新丸补计划”中再次获得15艘的追加预算,最终24艘大名鼎鼎的特型驱逐舰,即“特驱”「吹雪」型驱逐舰诞生了。

这其中【吹雪】到【严云】5艘使用的原“八八舰队计划案”流产的部分预算,【东云】到【矶波】4艘使用的是23年的调整预算,从【浦波】往后各舰使用的是补充计划的预算。

最终藤本的「妙高」型重型巡洋舰获建

1923年当舰政本部第四室的平贺让因「妙高」型重型巡洋舰的设计方案产生分歧,愤而离开去了海军技术研究所这种纯技术研究单位后,「吹雪」型的设计工作主要由平贺的老对手藤本喜久雄中佐来负责。相对于「睦月」型舰体增加了120%而言,「吹雪」型武备增加了180%,提高了近一倍的火力投送能力,这么多甲板上层建筑为舰体复原性的缺失埋下了隐患。

“特驱”按各型舰制不同细分可分为特一型、特一改型、特二型(噗……)、特三型,如图:

24艘特型驱逐舰的进化

「吹雪」型

相对于「睦月」型,「吹雪」型除了在航速上基本一致,舰体其他方面的指标都大幅领先前代。作为新一代的舰队驱逐舰,特驱在诸多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其中大部分成为了后来者的标杆,影响着IJN一代又一代的驱逐舰发展方向。

「吹雪」型建造舾装指标

首先新型舰体采用了长舰艏楼型,干舷较高大,舰艏在水线以上急速切变,舰体舯部外板飞展式外沿。这种形状对于板材加工组装来说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对于提高凌波性有较大好处。首次采用了127mmA型双联装全封闭主炮,炮塔的HT钢为炮手们提供了良好的保护,「吹雪」型以前的所有驱逐舰均为甲板炮,在操炮效率、安全防护上完全无法与采用电动扬弹机的新式炮塔相比。

「吹雪」型首舰【吹雪】号

还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如首次在驱逐舰上采用全封闭式舰桥,提高对指挥人员的保护;改良锅炉房与轮机房的通风管道减少海水侵入;备用鱼雷就近保存在鱼雷发射管附近,减少鱼雷搬运的不安全隐患;交替布置主、副轮机室;增加居住区面积,提高舰员居住舒适度,装备冷却机、柴油采暖炉、单独医疗室;材料上也大胆尝试采用新的硬铝合金加工和焊接施工工艺等一系列的创新举措。

「吹雪」型共9艘:

【吹雪】、【白雪】、【初雪】

【深雪】、【丛云】、【东云】

【薄云】、【白云】、【矶波】

特一型9艘中除了【深雪】在1934年秋季大演习时与【电】号相撞,二战前沉没于现韩国济州岛以南海域外,其他8艘均战沉于随后的太平洋战场中。

战前就因相撞而沉没的【深雪】

「浦波」型

【浦波】号其实并未单独成为一型,但其外形与前「吹雪」型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也被称为特一改型。【浦波】号舰型最为明显的调整就是锅炉通风管道的变化,「吹雪」型是矩形烟筒式的分布在1、2号烟囱两侧,而从【浦波】号开始,日系驱逐舰开始采用杯型或碗型锅炉进气口(反向)。还有一些如通气口的调整,目的也同样是减小海水侵入的可能。如图:

特一改型【浦波】的进气道调整,下边借【白露】示意

早期型号的通气口及改进后通气口设计

有着A型炮塔和杯型进气口的【浦波】号

「凌波」型

随着「吹雪」型开始建造,武备等其他系统也在随着时间流逝在不断升级,因此从第十一艘【凌波】开始,至第二十艘【潮】号,因改动较大被统称为特二型。

「凌波」型,共10艘:

【凌波】、【敷波】、【朝雾】

【夕雾】、【天雾】、【狭雾】

【胧】、【曙】、【涟】、【潮】

「吹雪」型的A型炮塔和「凌波」型的B型炮塔

该型最为明显的改变就是开始采用127mm双联装B型高平主炮,相对于早期四四方方的A型主炮,且只有40°的仰角,新型主炮可以达到75°的最大仰角,两根炮管可以单独俯仰射击,同时主炮增加高射观瞄设备,因此每门新型主炮增加了7吨的重量,这更加削弱了特二型驱逐舰的复原性。因此在“友鹤事件”发生后,采用了早期B型主炮的特二、特三型驱逐舰在返厂改造时,全部改用了较为轻量化的C型主炮。

第三次所罗门海战后被称为“夜战之鬼神”的【凌波】号

另一方面,与前十艘都采用7.7mm机枪不同,「凌波」型开始采用12.7mm机枪,虽然仅在初期装备后即被13mm机枪和25mm机炮替代,但也是一个与前型的明显区别。同时,从特二型开始升级了简易的舰桥,呈叠梯状集中了指挥室、罗针舰桥、射击指挥所、射击方位盘、两米测距仪等。

特二型驱逐舰的舰桥更为复杂

昭和初年的特驱舰队群,前排右一起:东云、薄云、丛云

「晓」型

1927年列入计划的最后4艘「吹雪」型驱逐舰因对舰体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而被称为新的「晓」型或特三型驱逐舰。

晓型,共4艘:

【晓】、【响】

【雷】、【电】

第六驱逐队的「晓」型4姐妹,错了……

第六驱逐队的「晓」型4姐妹

「晓」型与吹雪型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烟囱的变化,在「晓」型之前锅炉都采用的是4座,前2后2并联排烟,因此之前的1、2号烟囱的大小基本相同,而「晓」型的锅炉在同功率的情况下采用的是3座前1后2的方式布置,因此,「晓」型的1号烟囱明显比2号烟囱纤细的多。

从【晓】号公试可以看到烟囱的变化,注意鱼雷已经加上防护壳

从「吹雪」型开始的驱逐舰大型化在「晓」型上更进一步强化,舰桥又同时集中了炮术指挥和鱼雷指挥室,随着电气化的上舰,「晓」型撤去了传声筒等设备,而且「晓」型开始舰艇竣工时就已经为鱼雷安装了防护壳而不用后来追加。

早期的「吹雪」型7号舰【薄云】,可以看到鱼雷管还是裸装的

这一系列的升级在为「晓」型带来作战能力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舰体重量从而影响到舰艇的续航下降。日本海军饱受续航之苦后开始在后来的新型舰艇设计中着重改善续航偏弱的问题。

0 阅读:13

钢铁咆哮俱往昔

简介:愿与君共探古今战事,更愿今天下歌舞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