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粟裕大将视察石河子,看到简陋的防空洞,竟然说了这样一番话

修为之士 2024-03-06 22:59:51

1977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粟裕受中央军委委派,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及军事科学院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工作组,先后奔赴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区检查边防战备工作,看望驻守边疆地区的解放军官兵。

10月10日,粟裕大将及随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水千中将等人在新近上任的新疆军区司令员刘震上将陪同下,到石河子市及部分农牧团场检查人防工事、民兵建设工作,受到了石河子军分区、石河子市人民武装部及农牧团场广大民兵的热烈欢迎。

粟裕是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高级指挥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战将,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在革命战争年代屡立战功,功勋卓著,尤以擅长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和中国的“战神”。

粟裕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进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的主要领导者,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的直接指挥者,由他和陈毅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三野战军被称为“陈粟大军”。

新中国建立后,粟裕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和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名列十名开国大将之首,他主动辞让元帅军衔被毛泽东主席誉为“论功、论才、论资、论德可以领元帅衔……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因此,粟裕也是全军唯一没有元帅头衔而被官兵尊称为“老总”(粟总、粟老总)的开国元勋。

1958年,粟裕大将由于在军队正规化、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军委领导的思想和建议,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和不公正待遇,被免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后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等职,从事国防规划和军事战略的研究,从此,他很少接触一线部队。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粟裕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开始以半公开身份协助分管国务院的经济工作。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后,功勋卓著、在全军享有崇高威望的粟裕才全面恢复工作,出任中央军委常委,协助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副主席全面整顿在“文革"中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的军队建设。

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叶剑英、邓小平提名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时值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不足一年,严重受挫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工作遗留的问题很多,亟待迅速解决。

年过七旬、已有近20年未接触一线部队的粟裕临危受命,他不计个人得失,在自己的所谓“历史问题”尚未全面纠正平反、公开恢复政治名誉的情况下,于党的“十一大”胜利闭幕后即率领中央军委工作组奔赴全国各地驻军部队巡视检查,不辞辛苦地深入到边防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慰问部队官兵。

在石河子地区,粟裕、张才千一行和新疆军区司令员刘震等领导,认真听取了石河子军分区及下辖的石河子市、沙湾县、玛纳斯县人民武装部的工作汇报,就民兵的平时组训、战备训练、战时指挥、武器管理等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粟裕在汇报会上强调指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国防的强大从来就离不开民兵队伍的支持,从红军时期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三大战役都是如此。

新疆的民兵要继续保持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加强队列、射击、刺杀、投弹、操炮、实爆、对空射击、反空降等技术科目和单兵、班组战术科目的正规化、经常化训练,保证随时能够拉得出,打得赢,迎击一切来犯之敌!

在参观检查石河子市自1971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防重点城镇后开始兴建的一批永久性人防工事时,粟裕重申了毛泽东主席1969年提出的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重要指示,对石河子地区1975年9月制定的市区人防和城防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指导意见。

针对全国各地前几年修建的不少简易防空洞壕、地道大都工程简陋、备而无用、坍塌废弃的实际情况,粟裕明确指示修建人防工事要经久耐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区域性的人民防空工作要与新疆军区防空部队的总体部署相一致,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需要,特别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动向及时修订反空袭预案和制订配套的市区人口紧急疏散预案,确定相应的疏散对象、数量和区域,预备充足的疏散车辆,有备无患,以防万一。

随后,粟裕一行又在石河子军分区、石河子市人民武装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察看了市区一些工矿企业及一四五团、一四三团的民兵武器库。

粟裕要求民兵按照“一切为了实战”的原则,在军区的统一部署下加强开展武器装备的“三防”(防护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专业训练,定期组织近似实战的军事演习。

当得知石河子地区的民兵军事训练一直按每5年一个周期进行,每年军训时间均保证在15天以上时,粟裕给予了肯定,指示要把这一措施和制度继续坚持下去。

他还吩咐刘震等军区领导要关心和重视基干民兵队伍的建设,在武器装备供应、军事指导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深入到石河子地区一四三团场基干民兵连训练基地和新疆军区“五七”干校(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部分兵力组建的现役步兵九团909部队驻地,驻一四三团东侧乌兰乌苏,今新疆军区后勤生产基地)实地视察时,粟裕兴致勃勃地仔细查看,认真询问。

粟裕对新疆军区领导再次强调:“新疆军区的防区面积大,边境线长,担任的边防任务重大,一旦那边(指苏联)有事,仅有军区的十几万部队是应付不过来的,必须加强民兵后备力量的训练。军区要对全疆现有的基干民兵队伍按‘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进行统一调整,派出素质过硬的军事干部协助加强正规化训练,全面提高民兵的军事素养,保证随时能拉得出去,派上用场,在突然发生战争时作为军区野战部队的有力补充。”

在一四三团场,粟裕听取了团场武装部关于原武装值班连队改为基干民兵连后,继续坚持“以劳为主,劳武结合”原则、生产建设和军事训练两不误的汇报后,对于几个民兵连队1970年以前年年盈利、近几年出现的经营亏损也比其他普通生产连队小得多的情况大加赞赏。

他说:“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加强民兵武装建设,坚持“劳武结合”、“平战结合”是我们打赢人民战争的一大法宝。

你们的民兵连队基础好,坚持农忙时搞生产、农闲时搞军训,还积极参与修建国防工事和战备公路,协助政府机关维持地方社会秩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更加说明了民兵工作的重要性。我要向军委作一个全面汇报,这个经验值得大力推广。”

随后,粟裕大将等人又先后视察了石河子垦区南至一四二团巴音沟河渠首、东至沙湾县三道河子、西至682.0高地防空区的区域划分和设施建设,对各团场指派民兵防空人员担负防雹任务、进行土火箭人工防雹试验,为农业生产建设服务的尝试给予了好评,他说:“这是民兵建设的一个新鲜事,应该大力普及。”

粟裕大将的这一重要指示,为1983年以后石河子全垦区形成各团场为民兵配备高炮防雹武器、建立统一指挥的联防区进行高炮防雹的生产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石河子视察期间,粟裕还就更新补充民兵武器装备、定期组织集训民兵干部和军事骨干、进一步贯彻民兵建设“以劳为主、劳武结合”的方针等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

10月10日清晨,粟裕大将及张才千副总参谋长一行在刘震司令员等人陪同下离开石河子市。

此次陪同中央军委工作组在石河子地区视察的还有新疆军区第二政委郭林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兼新疆军区第三政委司马义·艾买提、新疆军区副司令员谭友林、参谋长马森等有关领导。

来源:石河子文史资料

作者:曹文

1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