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故事195
不同年龄段,身高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有的年龄和营养更相关,有的年龄和遗传更相关……
平时在工作中,经常有家长问我,娃出生矮,长大以后一定会矮吗?出生不矮,长大就一定不矮吗?
了解了身高生长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长曲线,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关注当下的重点,有的放矢的设定任务。
关于身高的生长规律,就用我前几天看诊的一个6岁男娃聊一下吧。
这个娃是来看诊身高的,身高113,个子虽然不高,但说实话,并没到矮小的标准,身高在第10百分位。但我看得出家长非常焦虑,满脸紧张,语速非常快,手里拿着娃从小到大的身高数据,数据甚至精确到了小数点,精确到了早晨和晚上的身高。妈妈细数着娃以前的情况,既不是早产,也不是小于胎龄儿,而且也很健康,生活上有点挑嘴好动,其他基本没啥硬伤。可就是从2岁开始,这娃的身高曲线往下掉,从最开始的50百分位,慢慢掉到第25、第10百分位,于是家长坐不住了。
这种心情我特别理解,6岁以前,娃们都还没上学,基本都在幼儿园或社区里各种疯跑疯玩,彼此身高也差不了太多,可一上学,长得快的那些开始使劲窜,剩下那些长的慢的,在后面慢慢“踱步”,尤其是一参加各种活动,身高差距就更明显了,家长难免心急。
这娃的爸妈个子不高,按我的经验,自己曾经因为身高吃过亏的家长,往往会特别在意娃的身高,这对父母就是,妈妈152,爸爸165。
父母不高,那为啥娃出生身高挺好呢?
我们都知道,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和行为因素(营养、运动、睡眠、情绪)、疾病因素等。这些因素在不同年龄段,发挥的作用不同。
影响新生儿和婴儿期身高的主要因素是营养因素,包括妈妈在孕前、孕期、哺乳期的自身营养状况,以及娃出生之后的营养状态。
从6月龄开始,生长激素的促生长作用才开始慢慢浮现,从1岁左右开始慢慢变得明显,2岁左右变得更明显。与生长激素发挥作用的时间类似,遗传因素也不是从一出生就凸显的,而是从1岁左右开始出现,到2岁左右充分显现。所以很多娃的生长曲线,在2岁左右会发生一次明显的变化,或上升,或下调。
2岁以后,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就是遗传因素和生长激素了,到了青春期,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性激素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不是只要遗传因素好,就可以躺平了呢?
的确,遗传因素好,可以粗略的认为编码生长激素的基因比较优质,但遗传信息再优质,那也得能把生长激素合成和释放出来才行,合成生长激素需要原料,释放生长激素需要其他各激素的调控,优质的遗传信息是好的开端,但后续还需要多种条件的配合才行。
简化一下生长激素的合成。单从生长激素的构成来看,生长激素是一种肽类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其实不仅生长激素,很多激素都属于糖类、蛋白类、肽类激素。这就是意味着,生长激素的合成,必须有良好的营养做基础,提供原料。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早就远离了物质匮乏的时代,几乎家家都有余粮,那为什么总还是会身高矮小的孩子呢,这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的饮食习惯,以及社会大环境。我们的社会环境,是否给我们提供了足够健康和营养的饮食,亦或是过度提供了满足味觉但缺乏营养的饮食呢?深加工食品越来越多,天然食品越来越少,体力劳作越来越少,脑力和静坐越来越多……我们和祖先相比,真的变得越来越健康了吗?
生长激素的释放,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储存池”里的生长激素,需要释放出来,到组织,到器官,到生长板,才能发挥作用(这还没提生长板功能的事儿呢,就已然很复杂了,关于生长板的介绍,可以参考之前的这篇